低碳城市发展的国际借鉴及启示

2013-08-15 00:46周振娥副教授副教授河北行政学院石家庄050031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交通发展

■ 周振娥 副教授 李 华 副教授(河北行政学院 石家庄 050031)

发展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应用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以低碳为方向、市民生活以低碳为理念、政府管理以低碳为蓝图的复合发展目标。

发展低碳城市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及其带来的挑战。我国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1978年城镇化率为17.92%,2011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未来几十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还将不断提升。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城镇化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了社会转型。但是工业化推动的快速城镇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等问题。我国许多城市面临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垃圾围城等严峻的困境。

城市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减缓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1年3月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评估报告《2011年全球人类住区报告:城市与气候变化》预测城市将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真正战场。城市的GDP占全国的85%,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的90%,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的98%,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85%。抓好城市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就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既可以实现我国短期的节能减排目标,也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的挑战。建设低碳城市,走低碳发展之路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的正确选择。

国际低碳城市发展创新政策与实践

国际上许多城市已经认识到城市在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中的责任和重要性,在对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造时开始关注其是否低碳。2005年10月,伦敦市市长发起召开大城市气候峰会,成立了“大城市气候领导组织”。2006年8月,该组织与美国发起的气候动议合作,更名为“C40(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集团)”,并于2007年5月和2009年5月分别在纽约和首尔召开低碳城市大会。目前,世界很多知名城市都制定了低碳发展战略和相关行动计划,尤其是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

(一)伦敦

时任伦敦市长利文斯顿于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将来—伦敦市长能源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设定了伦敦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至1990年基准水平60%的目标。伦敦政府相信,转用低碳技术所花费的成本比处理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所花费的成本更低。“不需降低生活品质,只要改变生活方式”是报告反复强调的观念。

伦敦市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现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发展分散式能源供应系统;引进碳价格制度,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市政府以身作则,在节能中起带头作用。这些政策在2010年演变为大伦敦市的气候变化减缓和能源战略。

(二)纽约

2006年年底,时任纽约市市长彭博宣布启动《策划纽约》行动,长远规划了未来30年的发展。为广泛征集公众意见,纽约市政府与一百多位市民组织代表会面,举行了11场居民听证会,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咨询。纽约在2007年发布了计划详情,计划到2030年,在2005年的基础水平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政策措施有:成立能源规划部;拨款支持节能;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节约能源;减少交通排放。

(三)东京

2007年6月,东京市政府发表了《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十年计划的基本政策》,该战略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0年基础水平上减少25%。低碳东京的政策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减少家庭碳排放;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碳排放;减少交通运输产生的碳排放。

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2008年初,原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河北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示范项目,标志着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正式起步。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试点省市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市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低碳城市建设在全国已经蔚然成风。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积极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河北保定启动了“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等六项重点工程,打造新型低碳城市。如今,河北保定的低碳城市建设已初具成效,成为我国首个公布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城市: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51%。

上海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传统能源效率,划定了崇明生态岛、临港新城和虹桥商务区三个区域为低碳示范区,推进低碳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园区从选址、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均贯穿“低碳”理念,成为低碳发展的一个范本。

与此同时,浙江杭州出台了50条“低碳新政”,着力推进“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即培育低碳产业,打造低碳经济;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倡导绿色出行,打造低碳交通;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低碳环境;变革城市管理,打造低碳社会。

江苏无锡则致力于建立六个低碳体系,即低碳法规体系、低碳产业体系、低碳城市建设体系、低碳交通与物流体系、低碳生活与文化体系、碳汇吸收与利用体系,并重点发展低碳农业、碳汇、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费等领域。

由此可见,“低碳生态”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引领着国内城市建设的潮流,低碳城市建设也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际低碳城市发展创新与实践的借鉴

(一)紧凑型的城区和住宅

紧凑城市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受许多欧洲历史名城的高密度发展模式的启发,由欧共体积极倡导的城市发展理念。紧凑型的城区和住宅是以相对较高的城市密度和功能紧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模式。

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高密度、高强度特点,可以有效遏制城市的无序蔓延、节约用地、保护郊区的开敞空间;可以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减少城市交通、制冷和供暖的能源消耗;可以在有限的城市范围内容纳更多的城市活动,提高各种社会软性基础设施(如基层政府)的效率;最终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紧凑为发展导向的荷兰兰斯塔德地区规划、日本都市规划和香港城市建设都是成功案例。

(二)土地的有效混合利用

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就是打破单一的用地性质的划分,将各种开发园区的模式转变为综合性建设模式,除了危险性、放射性和污染程度高的大型化工产业、炼油产业、钢铁产业等之外,其他类型的企业用地都可以与居住用地、商务用地、休闲娱乐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混合布局、综合开发,甚至可以在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功能混合,另外,混合利用还包括高层簇群与毯式街区的穿插交融、并置共生,保障房与商品房的混合布局。这种混合用地能显著地节地、节能,实现最大化的资源配置,实现短距离出行,减少对机动车系统的使用,减少碳排放,同时改善景观的多样性,使城市富有特色。我国四川德阳新城的旌东区就是将自然环境、休闲商业引入和商务办公穿插重组,创造了一种功能混合、形态编织、景观渗透的空间模式。

(三)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也称为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目的是为解决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TOD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主要是通过土地规划和交通政策协调城市化发展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公共交通主要指的是以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使市民可以方便地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从而减少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向周边区域蔓延,城市间联系进一步紧密,形成都市区域,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城市开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通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来支撑区域长远期的“手指形态规划”,轨道交通系统支撑沿线以及各个站点形成城市发展的交通走廊,从中心城区向外放射出去,引导了城市发展,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全球范围内著名的TOD成功案例。

巴西库里蒂巴不是用轨道交通,而是用快速公交系统成功引导了城市空间沿五个放射状交通轴向外扩展,实现了交通与空间演化的协调。在中国高密度的局部土地利用开发和“摊大饼”的城市蔓延趋势下,TOD从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的角度,提供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不同交通方式之间、交通网络与交通枢纽之间、交通规划与管理运营之间的高度整合和一体化,构建起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TOD模式可以降低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减少了出行总量和机动车出行需求,提高了公共交通运行的效率。

(四)“以人为本,慢行友好”的交通模式

交通政策和城市街道设计,总体上朝着“以人为本,慢行友好”的方向发展。交通用地应该呈“倒三角”结构,即步行的空间最多,其后依次是自行车、地铁、公交,最后才是小汽车。加强慢行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整合,促进城市交通的多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世界上在交通规划方面做得较好的如阿布扎比(阿联酋),2010年阿布扎比通过加密路网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和有吸引力的街道步行环境,引导城市出行结构由目前的小汽车为主导向多种交通方式平衡发展。

除此以外,合理充分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高效率的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以节约用水,妥善收集雨水并使其资源化;透水地面、人工湿地、微绿化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良好的垃圾处理系统,将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充分资源化;全面推行绿色建筑等都是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2)[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潘家华等.中国城市低碳发展2011[M].经济日报出版社,2011

3.樊纲,马蔚华主编.低碳城市在行动:政策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气候组织.国际视角的低碳城市发展[EB/OL].www.theclimategroup.org.cn/

猜你喜欢
交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繁忙的交通
新交通 心沟通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小小交通劝导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交通拯救人、关注人、爱护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