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松涛(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36)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体系设计应满足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即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反映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尽量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力求呈现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第二,系统性原则,即应从系统整体出发,能够真实反映城乡关系的各个方面及其主要特征。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不能过于复杂,力争简明实用,用较少指标反映较多的实质性内容。设计的指标便于收集和量化,从而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第四,可比性原则,即要求能反映城乡发展的共性特征,又能测度其个性特征,从而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国内对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次研究是杨荣南在1997年发表的文章《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在该文中作者设置了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和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等5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来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此后十多年时间里,尤其是近几年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学者越来越多,在这些文章中关于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条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人口、城乡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也力求从这几个方面对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朱颖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研究,朱颖(2008)认为城乡社会发展融合度是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因此确定反映城乡发展的指标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城乡高中入学率和大学普及率、城乡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及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比、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比重、城乡居民信息化实现程度、人口城市化率、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等。
四川师范大学的任平(2006)等人参照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再结合相关专家的咨询意见,从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两个方面来评价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情况,其中功能联系又分为城乡经济发展、社会联系、环境条件等3个子系统。
王洪跃(2010)在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中认为影响城乡一体化的不仅是纯粹的物质空间,起关键作用的还有人类行为、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等因素。因此他建立了反映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指标包括: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乡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比、高等教育普及率等。
国内其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刘培培(2011)、常春芝(2009)等人建立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代表性的研究有苏春江(2009)关于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研究利用德尔菲法,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着力点,设置了包括城乡经济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人民生活、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等5个三级指标,其中反映城乡经济发展的指标包括:人均GDP、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外贸进出口总额、人均财政预算收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城镇化率等。
除此之外,还有杨荣南(2011)的关于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提到,城乡经济融合度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通过城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融合经济,在该研究中作者认为关于城乡经济融合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城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城乡三大产业结构比和城乡社会劳动生产率比。此外还有复旦大学焦必方(2011)在充分考虑了指标代表性和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以城乡一体化评价为目标层,提出了经济融合、生活融合、医疗教育融合三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选择关于城乡经济融合度的指标包括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比、城乡居民固定资产投资比、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等。
马和等人(2009)认为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的不断改善,使乡村基本达到城市生活状态且不断提高,也是城乡一体化目标之一,即经济指标。
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不仅要求城乡在空间对比上差距不显著,而且要合理调整其输入、 输出关系,完善物质、能量循环途径,通畅信息传递渠道, 应用高科技严格控制污染源,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环境乡村化,乡村环境城市化,城乡居民共同生活在幽雅、清新的生态环境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董晓峰(2011)的欠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利用统计数据对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他建立的城乡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主要涉及:有生活垃圾集中搜集点的行政村比率、城镇—乡村绿化覆盖率比等。
为了更好地反映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江敦涛(2011)采用群组决策特征根确定相应的权重,计算目前山东半岛六市的城乡一体化指数。根据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目标和任务的理解,指标体系分为总系统、子系统和个体指标三个层次,其中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属于第二个层次,共包括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三个个体指标。
刁丽琼等人(2011)在基于因子分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中,建立了由空间、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5个子系统、29个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
近几年该方面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顾芳芳(2011)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者以城乡差异为着眼点,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等四个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包括:城乡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的比例、城乡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比、城乡主要道路有路灯比例之比、城乡每百户电视机拥有率之比、城乡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率之比、城乡每百户计算机拥有率之比。
曹明霞(2011)在对前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全套全新的检测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江苏苏州和四川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测算,验证了该子标体系和计算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该文章中,建立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指标涉及村组道路完善率、城乡饮水同网同质同价覆盖率、农村居民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率等。
兰州大学马学彬(2011)提出城乡一体化系统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元素所构成的集合体,是进行评价的区域系统。根据该系统的组成,可将其划分为包括空间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本文在这五个子系统中建立了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在内的8项一级指标以及21项二级指标。
杨荣南在关于城乡人口融合度方面的研究中提到,长期以来,乡村居住着大量的农业人口, 城市则聚集着拥挤的工业人口。 随着经济融合进程的加速,这种人口分布格局也将逐渐被打破,城乡之间劳动力的交流运动将在不同地域中不同程度的展开。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出,这种城乡人口交融运动包括着两个基本的流向:乡村就业非农化、城市人口回流化。这种人口交融运动的结果将改变城乡人口构成的畸形分布状态,使得城乡居民在职业结构、居民结构与知识结构上逐渐差别不大,实现乡村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乡村化的格局,形成融合居民。
对此做了比较全面研究的是完世伟(2008)和王生荣(2011)等学者。完世伟主要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类似于多元统计分析法中因子分析确定的方法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的各指标及准则层赋权,对2006年河南省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状态进行静态评价。他构建的关于城乡人口融合度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城乡文盲率、人口城市化率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王生荣(2011)采用城乡比值法构建指标体系,设计出由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23个单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而关于城乡人口融合度方面主要包括人口城市化率和城乡就业人数比。
最早提出城乡生活指标研究的是杨荣南(1997),他认为,城乡生活融合度指的是乡村居民生活状况不断改善,达到与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相若且共同发展。因此, 通过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 生活质量,并且与城市共同发展,同时,实现公共事业与设施的现代化, 才有可能出现城乡文化融合与城乡人口融合。在此基础上建立反映城乡融合度的指标包括城乡居住水平、城乡收入水平、城乡消费水平、城乡健康水平、城乡文化娱乐水平、城乡社会保障程度等在内的六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城乡生活的指标研究也在不断的改变,从而能够更好的反映现状。例如常纪坡(2008)在拉萨市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探讨中,把反映城乡融合度的指标定为: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
在研究城乡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的论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标有: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城乡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城乡每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比、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支出比;在研究城乡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城乡人均GDP、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二元经济结构系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增长率、人均财政收入;在城乡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里面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城乡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城乡森林覆盖率、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人均绿地面积;因为有些学者没有把城乡基础设施这方面的指标单独提出来研究,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在知网上搜集大概有五篇左右的文章提及,而且这几篇文章因为研究的地区特点差异很大,所以这些学者在城乡基础设施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指标,更谈不上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本文比较认同顾芳芳(2011)的观点,即反映基础设施指标方面主要包括:城乡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的比例、城乡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比、城乡主要道路有路灯比例之比、城乡每百户电视机拥有率之比、城乡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率之比、城乡每百户计算机拥有率之比;反映城乡人口融合度的指标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有:人口城市化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市从业人员比重、农业从业人员数等;在城乡生活融合度方面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标有:城乡(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信息工具数、城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城乡交通和通信比等。
1.曹志刚,吴国玺,隋晓丽.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9(26)
2.刁丽琼,廖和平,魏洪斌,秦伟山.基于因子分析的重庆“1小时经济圈”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
3.付晓军.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
4.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5.焦必方,林娣,彭靖妮.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全新构建及其应用—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