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平,刘志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湖南一师是全国最早的五所师范馆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和革命传统。2008年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以来,学校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以本科层次师范教育为主体,坚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努力打造师范特色和红色品牌,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倾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为主、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综合素质偏低。据统计,2008年,我省农村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教师的比例仅占10%左右,而专科学历教师的比例达70%以上,且年龄、学科专业结构很不合理。针对这些状况,湖南一师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按照“发挥优势,提升内涵,培育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一方面,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优先发展师范专业及与教师培养相关的非师范专业,另一方面,努力提升专业层次,陆续撤销或停招了全部专科专业。经过四年时间的建设发展,学校现已拥有2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8大学科门类,其中,本科师范专业15个,占专业总数的55.5%;全日制本专科师范生14062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1.32%,师范专业和师范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学校对部分办学实力强、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发展潜力大的本科师范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形成特色、优势专业。通过几年时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小学教育,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院级特色专业——美术学、音乐学等一批体现湖南一师“立足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办学理念的特色优势师范专业群。
我省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专业学科结构不合理、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将其摆在“教育强省”的战略地位上。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这一战略决策,湖南一师积极探索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于2006年启动实施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为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公费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2011年,首届406名毕业生全部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投入农村小学教育事业;2008年,湖南一师又启动了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公费教育,迈出了高层次农村小学师资培养的步伐。2012年6月份,首届189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全部奔赴农村,走上乡村小学教学岗位;2010年,在总结小学教师培养多种模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湖南一师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该工作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根据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师资培训的需要,2008年,省教育厅启动了师范生顶岗实习试点工作,并确定由湖南一师承担试点工作任务。四年来,顶岗实习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改革创新了教育实习模式,全面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顶岗实习的时间由原来两个月扩展到半年,且实习生是在全职教师岗位上相对独立地完成全学期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二是通过“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创建了农村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新模式,为承担繁重教育教学任务的农村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职后培训的机会;三是加强了师范院校与小学的联系和对接,探索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高师教育模式改革的途径。目前,学校已在全省38个县(市、区)建立了师范生顶岗实习基地,177所小学成为师范生顶岗实习学校,其中有5所小学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试点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10年9月,长沙电视台摄制并播放了40分钟的《实习老师的别样青春》专题片,全面展示了湖南一师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科教新报》、《潇湘晨报》等对湖南一师开展的顶岗实习工作也进行了大量报道。
湖南一师是湖南省“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学校组织人力、物力,结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两培”)的实施,努力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小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从2009年至今,学校积极争取并完成各类“国培”项目和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在职小学校长和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5537名。因成绩突出,2010年、2011年所承担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均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国培项目”,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尤其是2011年,湖南一师承办的教育部语文示范性培训项目,总体评价在全国29所部属和重点师范院校中,排名第三。2012年9月8日,湖南一师作为湖南高校中唯一的代表出席了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湖南一师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主席母校”、“百年名校”的影响力,为城南书院校区先后争取了三个“国字号”头衔: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14部委批准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此基础上,湖南一师专门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以“红色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例如,东方红新校区在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上与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南书院校区力求一致,校区内所有的道路、楼馆等全部采用湖南一师杰出校友的名字命名,如教学区分别命名为润之园、润寰园、玉衡园、特立园、怀中园、鹤鸣园;校园内的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弼时路、维汉路、克强路、天华路等。同时,近年来,红色影视《恰同学少年》、《建党伟业》、《湘江北去》、《风华正茂》、《长沙保卫战》等相继在湖南一师拍摄,这些红色经典影视进一步加重了学校的红色文化氛围。
近年来,湖南一师重大的校园文化活动始终坚持以“红色”为主题,全力打造“红色品牌”。这些活动主要有:“校训、校风学习”——校训是毛泽东同志题写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校风是徐特立题写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通过校训校风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培养“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红色之旅”——每年新生入学,由各系部组织新生到城南书院校区参观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深入了解青年毛泽东立志、学习、实践、生活等情况,激励新生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志存高远,发奋学习,报效国家。“红色影视赏析”——学校将观看《恰同学少年》、《名师名校》、《红色一师》等影片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计2个学分,要求学生观看影片后须撰写观后感与学习心得,让学生全面接受校史教育和红色教育。“红色经典诵读”——经典诵读是学校每年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固定内容,主要是诵读革命伟人、历史名人的名作,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红歌演唱”——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以“唱经典红歌,建和谐一师”为主题的红歌会,增进师生爱国、爱党热情。“校史学习”——每年10月是湖南一师的校史学习活动月。整个活动分为校史讲座、学生论坛、一师名人讲坛、校史知识竞赛等,培养师生爱校之心,提高师生兴校之责。“红色社团活动”——湖南一师有红色学坛、学习毛泽东协会、一师青年协会、国学会等优秀学生社团,这些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红色文化建设。
湖南一师在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研究,尤其是青年毛泽东研究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一是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湖南省青年毛泽东思想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研究出版了《毛泽东早期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概论》、《毛泽东中央苏区时期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概论》、《毛泽东尊师风范》、《湖南一师颂》等近十部红色专著,还在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了红色文化研究论文数十篇;二是积极申报红色精品文化建设项目和优秀成果奖。2010年,学校申报的全省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红色经典视野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色文化建设》得到省委教育工委立项。在此基础上,2010年和2011年,湖南一师连续两年分别获得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评审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湖南一师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德育资源,多年来,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一是与省内外100多所学校共建德育基地,为前来城南校区参观考察的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举行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活动,还经常组织人员前往高校和中小学举办流动展览,开设党课、团课和爱国主义专题讲座,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积极加强对周边社区青少年的红色励志教育。比如,与长沙市天心区委、区政府开设天心区青少年红色励志第二课堂,推出了“恰同学少年”专题报告会、“寻伟人足迹”演讲会、“访红色热土”社会实践、“伴书香成长”读书竞赛、“在身边创业”系列培训和“树文明新风”志愿服务等六大主题活动,激励广大青少年勤奋学习、追求真理,立志成为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三是对本校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育,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学生毕业后,思想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关心热爱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例如,在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湖南一师毕业生吴金成荣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成为我国800多万名乡村教师的杰出代表。
一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2009年,按照“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竞职演说、民主测评、考察公示、党委决定”的程序,学校开展并顺利完成了全校91名处级干部的竞聘上岗工作。随后,又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顺利完成了全校科级干部的竞聘上岗工作。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一批高职称、高学历、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管理经验丰富的同志走上了管理岗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服务意识强的干部队伍。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实施“双百”工程。“双百”工程,即到2015年,学校的教授、博士分别达到100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研究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思路、目标、举措:第一,加大引进力度,将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安家费从30万元增加到60万元、科研启动费从20万元增加到40万元。第二,不断加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长期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青年教师导师制,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第三,聘请知名专家担任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指导专家、客座教授,定期来校讲学并指导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4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4%,具有高级职称的27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8%;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省级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8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6人;教师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4项,出版学术专著27部,公开发表论文2151篇,承担教改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790项。
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院领导、教务处、督导组、系(部)教学管理人员及班级学生教学信息员构成的教学质量反馈监控机制,配齐系部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定期举办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建立定期研究教学工作的制度,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教学工作,每两年召开一次全院性的教学科研工作大会,总结推广好的教育教学经验,表彰为教育教学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成立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主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二是制定或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或修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涉及到教学运行、教学研究、质量监控、学籍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编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管理制度汇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工作手册》并发放给每一位教师学习参考。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坚持听课制度,规定各级党政领导每学期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3-10次;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由校领导带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分组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成立学校教学督导组,开展常规教学检查和听课、评课活动,印发“教学通报”,编印《教学督导与研究》刊物,开发“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网站,完善教学信息交流和发布平台;建立健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将评价结果做为评先评优和评聘职称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一是教师学科意识不断增强。“升本”后,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多次邀请国内著名的学科建设专家来学校讲学,对全校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学科建设的培训和科研意识的引导;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出台一系列科研奖励条例和学科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学术研究和科技开发。二是学科队伍逐渐形成。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研究部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安排学科建设经费,进行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采取“稳定、培养、引进”的方针,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并对全校所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科归队;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小学教育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三是科研项目和经费不断增加。学校建立健全了科研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对国家级科研项目实行1:1.5经费配套,对省级科研项目实行1:1经费配套;对发表在各级各类核心刊物上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给予每篇1500-8000元的奖励;每两年评选一批“科研标兵”进行奖励,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学术著作进行出版资助等。这些科研措施的推行,充分调动了教学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科水平:2008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自科基金课题6项,教育部课题19项,省(厅级)级课题427项,进校科研经费760多万元,学校配套科研经费940多万元,科研成果奖励经费近250万元。
2000年以来,湖南一师积极采取措施,通过银行贷款、增收节支、引进社会资金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校区,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总资产由8402万元增加到12.7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由2935万元增加到8.92亿元,净资产由6984万元增加到8.63亿元。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努力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建设力度:一是争取省委、省政府的财政支持,共获得1.1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修建东方红校区艺术楼、维修和改造城南校区校舍等;二是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开展实验室建设;三是争取高校化债资金23910万元,偿还贷款25045万元,缓解了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的压力。
通过积极打造办学特色,湖南一师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被教育部、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等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全省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单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办学成就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