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晓玛
(韶关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公共心理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涉及面最广、影响面最大的一门必修课,承担着多重任务:首先,使学生懂得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和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适当扩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他们日后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各科教学法或各心理学分支打好理论基础;其次,向学生传授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心理学基本知识,为他们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牢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再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从教技能,使他们能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此外,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结构,不仅使他们自身具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能对自己未来的教育对象——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与教育。如果一个师范生仅对所教专业具有较高的理解水平和领悟能力,这仅仅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而掌握心理学等课程的有关理论,则有助于解决如何教和怎样教得更好的问题。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新一轮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即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导者。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最终无疑将被社会淘汰。由此可见,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影响着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多年的公共心理学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当然,这有教师、教材、学校等各方面的原因。如: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操作性;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滞后;班级规模过大等。但更多的是源自学生本身的原因,如: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学好心理学能为将来教学服务的远景性动机和外在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心理学是专业课之外的“副课”,课堂上逃课现象经常发生,有些学生即使“身在曹营”也“心在汉”,心理学课堂已成为部分学生忙于考证、考研拼搏、处理兼职业务、休闲娱乐等各种“副业”的主要场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很少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等。有鉴于此,我们在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尝试和探索“小组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在《辞海》中解释为:“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1]科恩曾指出自主的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与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2]自主学习的教育观念可以追溯到久远的时代,如:二千多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教学方法实际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其后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斯宾塞、美国的杜威等都提出过类似的思想。明确提倡自主学习的主张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其中主要的理论渊源有罗杰斯的人文教育思想,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尽管国外学者们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界定都各有其不同的版本和释义,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他们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发生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从自主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接受学习、被动学习等是相对应的,是指学习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和需要,主动地、自觉地、灵活地、有选择性地积极地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手段去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活动。自主学习已越来越引起各学科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有学者甚至倡导培养自主学习者是教育的根本目标(Water House,1990)。在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堂,我们尝试将教师讲授与分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们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主要学习六个方面的内容:初识心理学;认识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学习的动力与策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维护;教师威信及其形成;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以上内容中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教学和自我心理完善中的应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讲的内容。而运用以上理论,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中小学生以及自己的心理世界,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及自我完善措施,是在教师思路提示或导引下由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完成的。自主学习主要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将每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的人数为5~8人为宜,要求每个小组内男女生比例适当),每个组内由学生推荐一名小组长,每组选取以上内容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在课外自主学习,经过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班同学介绍和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要求每组自主学习的成果在内容上具有理论性、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互动交流、分享体验。在公共心理学践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无论在博学、创新、合作,还是在批判性思维、责任感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博学意识。《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学记》也写到: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对于大学生,博学不仅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途径,更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尽管在平时的各科教学中,我们提倡和要求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但很多大学生仍然没有博学意识或即使有博学意识也仅局限于读专业之内一方领域的书。在公共心理学的自主学习中,我们发现:每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做到了“基于书本”和“超越书本”。“基于书本”即做到了熟读心理学教材上的知识,当对书本内容有了宏观把握后,便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超越书本”:即在网上、图书馆找与自主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我们在和学生交谈、聆听每组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阅读学生所写的自主学习心得中更一步了解到,每组学生阅读的资料涉猎多领域的知识,主要有教学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学、生理学、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PPT制作、演讲与口才等,每组学生都是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可见,在公共心理学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博学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自己渴望、愿意增加阅读量,并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发问,从阅读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学生们有了这种博学精神,相信能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合作精神。十七大报告提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学生学会合作并努力提高合作能力已显得至关重要。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途径有多种多样,公共心理学的自主学习也为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一条新的、有效的路径。各个小组在选好内容后,要求每个成员认真阅读与内容相关的材料后再召集所有组员集体讨论大致的提纲,初步确定提纲后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明确的分工,如:策划、文字收集、图片收集、案例收集、视频搜索、PPT制作、校对、润饰、演讲等将各个环节都落实到每一个人。虽然每个人都有分工,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尤其是碰到疑问时组员之间自然会一起集中讨论,如:一个小组在准备挫折的内容时,他们会就播放什么内容的视频进行讨论。因为关于挫折的视频很多,有名人讲解挫折的,有大学生面对挫折的,也有生动的动画制作的挫折。经过小组的集体讨论,决定选择比较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大学生面对挫折的视频。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有过纠结、有过烦恼,如:有同学说烦恼在工作的分配,纠结在材料的筛选——因为都想放上去让大家看,又怕时间不够;看到别的小组成果后有危机感,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修改自己的课件;有的同学没有电脑不方便查找资料;组员住得较分散,难以集中展开讨论等。在小组内其他成员间的帮助、支持、鼓励和协调下,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有很多组的同学都发出类似的感慨:无论最后结果怎样,好或不好都已不是很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中充分享受和体验到整个团队的精神力量,这个过程让我们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团结组员,更好地与与组员沟通,更好地与组员协作一起完成共同的任务。
第三,创新能力。全球化、信息化、低碳化是现代三大发展趋势。三者有一个共同的基石,即:“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很多高等院校积极探索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如:立足于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调动学校教师队伍、科研队伍的创新精神,开展本科生研究课题等,这些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借鉴和参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公共心理学的自主学习中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的创新。没有一个小组的内容是照搬书本知识的,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整合各类阅读资料深思熟虑后而展示的;有些小组是准备同一个内容的,但在聆听了先前小组的介绍后,其他组会认真查找别的资料,突出自己组的特色,绝不简单重复他人的内容。PPT制作技术上的创新方面,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每组成员都在课件制作上追求别致的风格:把重要的观念和关键词的关联性架构出来,加上创意,以数据、图表、动画等视觉工具来辅助说明;一个小组花了几天时间钻研iebook软件,所制作的课件表现力非常强,视觉冲击力大。授课风格上的创新方面,有小组尝试用幽默诙谐的提问引起同学的注意,创造互动;有小组根据不同的讲课内容伴有或淡淡伤感、或感觉静谧、或轻柔活泼、或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也有小组联系自己的切身经历或最新的热门话题临场发挥,或如滔滔江水、激情澎湃,或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而公共心理学的自主学习无疑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大量的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和情境中,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辟蹊径地完成共同任务。
第四,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质疑能力、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界公认的本科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布什都支持美国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是优先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打开,一本朝下盖着。这个标志表明:书本传播了知识和真理,同时书本中也有谬误。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哈佛所追求的就是师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相对说来仍然比较薄弱,大多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并不容乐观。缺乏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导致不少大学生习惯把从教科书、报刊上看到,从电影、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中听到的东西当做不变的科学真理、规律、定论和毋庸置疑的事实,甚至有少数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传说、迷信的东西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在公共心理学的自主学习中,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高。首先,各小组成员要查找和阅读大量的资料,这对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来说,就会被浩如烟海的资料所淹没。而我们每个组的学生都是批判性地阅读和吸收搜集到的相关知识并进行选择、整合、理解、消化,从而达到对知识的重构。其次,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聆听。在每个小组分享完本组的学习成果之后,老师通常会请多位同学谈谈听完此内容后的收获、感触和建议。如:有哪些值得你借鉴之处?有哪些尚待完善之处?等等。此外,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求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勤思考、多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之处师生展开平等的讨论、对话和交流,从而达到在批判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的目的。
第五,责任感。简单说来,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人、对事所持的态度。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固然重要,但缺乏责任感就不堪大用,即使小用也令人担心。当前,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如:重个人意识、过分偏重功利、自私、冷漠、懦弱、缺乏正义感等,这与时代的要求背道而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许多学者对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做过相关的研究和论述,如:有学者曾提出构建大学生“生命责任教育——行为责任教育——成材责任教育——回馈责任教育”的责任感教育内容体系[3]。当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需要每个科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加以确定,切不可千篇一律,照抄照搬。自主学习的公共心理学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刚接到任务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随便在网上找些资料,找些视频,再弄些文字,然后复制粘贴就搞定了。但在制作过程中才真正发现,要找到力求条理清晰和言简意赅的文字、切合主题的案例、有说服力的视频等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原本以为很简单的事情却需要花几天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好。即使平时有点懒散的同学,当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努力做好便会影响小组共同承担任务的完成时,便不再懈怠而是认真履行自己责任、尽自己的潜能努力去做好每个环节。而各小组之间更是秉着不要让本组成员、其他小组及老师失望的高度责任感认真对待整个过程,在PPT做好后,组内每个成员都反复认真阅读,反复讨论哪些可以删掉,哪些还需要添加,经过多次修改,直到大家满意为此。这种让每个大学生尽自己的努力完成好本组任务的自主学习的形式,为大学生高度责任感的培养搭好了有效的平台。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开展小组自主学习,使公共心理学课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和钻研心理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展示和提升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当然,我们的教学仍处于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阶段,尚有许多工作诸如教学内容的取舍、学习过程的跟踪、课堂讨论的展开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完善。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281.
[2]伊·谢·科恩.自我论[M].佟景韩,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407.
[3]谢志远,夏春雨.加强责任教育 注重方法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