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众多诗歌流派、群体迭出原因初探

2013-08-15 00:44:55张丽丽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流派文人群体

张丽丽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清代众多诗歌流派、群体迭出原因初探

张丽丽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朝代里取得了许多集大成式的成果,诗歌领域也不例外,不管在作品数量上还是在诗人数量上都超过个了以前的任何朝代,而且出现了众多的诗歌流派和群体。任何的历史现象都不是偶然的,更不会是孤立的,从横向上它受到特有的时代因素的影响,从纵向上这也是历史沉淀的结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下移、民族、社会矛盾激烈、众多文化世家的出现以及诗坛对前代文化成果的继承。

清代;诗歌;流派;群体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它在许多领域都凝结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的探索和拼搏,一项项成就都是中国人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作为诗歌王国,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不朽的诗人。毫不例外,清代的诗歌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间里不仅诗作、诗人数量是其他朝代无法企及的,同时还出现了众多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以及并称群体,例如:虞山派、河朔派、浙派、江左三大家、岭南三大家、太仓十子、岭南四家、娄江十子、桐城派、江东三大家等等,这些诗歌群体的数量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并且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如此众多的诗歌流派出现在清代并非偶然,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和研究。

近几十年也有些学者对这一现象给予了关注和重视,例如刘世南先生的《清诗流别史》,细致、系统地对清代大部分流派进行了研究,是一部清代诗歌研究的力作。

清代出现众多诗歌流派的现象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本文就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文化下移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它有着异于其他朝代的特点,在诗歌领域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朝’‘野’离立”。这里所说的“朝”不像以前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指区别于民间,专指在朝为官的文人和贵族的文学创作;这里的“野”也不是简单的指那些漂泊在社会底层或者隐归山林的文人创作的下层文学。这里的“朝”“野”最大的区分界限就是诗歌的功能,准确地说是其创作目的和服务群体。

从马背上取得政权的清王朝,他们有着异于唐、宋、明朝这些中原皇室的复杂心里,爱新觉罗氏一方面对自己民族靠着“武功”夺得天下充满民族自豪感,一方面在文化上落后于中原地区从一定程度上又使他们自卑,加上汉族一直都有“夷夏之防”的观念,这些因素都促使清王朝加强对民心和文化的“引导”、控制。

中国素有“诗的王国”的美称,古诗歌更是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千姿百态,这是与我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立功、立德、立言”一直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在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的社会里,“诗言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人一直秉持的信念,文人可以通过诗歌来抒发他们心中的不得志和满腹牢骚,同时还能达到立言的目的,所以诗歌在中国的古文化里占据了很大一片领域。清朝的文人更是如此,最高统治者大权独揽,不愿给臣子较多权力,并且对汉人充满猜疑和排斥,许多文人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了追求不朽,只好朝立德、立言上努力,但是立德只能在他们生活的年代形成影响,很难被后世所知,所以更多的人把精力放在立言上,而结社进行诗歌创作是帮他们实现这一目标有效手段。

同一地域的文人有了文社,他们就有着定期的集会时间,来往更为频繁。在彼此题赠唱酬和探讨切磋中,不仅互相帮助了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理论观点和创作取向就会变得逐渐一致,容易形成近似的创作风格。这样影响就会越来越大,即使这个社团本身没有取名,也会被社外的人冠以某种诗派之名了。

清王朝统治想对整个社会进行思想钳制,就必然会对诗歌这“最敏捷、最灵动,最易导播的抒情文体”进行介入。清统治者全力投入到对诗界的控制,意欲在诗界里形成王权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为了达到这一结果,统治者采取了“软”、“硬”两种方法。

所谓“软”方法就是对当时在诗界影响很大的文人进行笼络,给予一定的官职,通过这些文人在诗界的影响从而来制约并支配着清代诗歌流变和走向。吴梅村和王士禛可谓是这种文人的代表,吴梅村据说当时无意为官,但是当时清初的统治者就希望他“出山”入朝为官,这样的用意也很明确。吴氏是江东的望族,与其他的许多望族都有着姻亲关系,例如他与文氏家族就有很密切的关系,同时吴梅村在“复社”和后来其他的三吴社团都是处于领袖的地位,他的声望有着振臂一呼而百应的效果,清初统治者对吴梅村的“提携”是为了向世人显示新朝的大度,表明清王朝是可以接纳前朝的有志之士的,同时借吴梅村的力量来巧妙地解散这些社群。后来对王士禛的任用与对吴梅村的安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新朝继“武功”之后宣扬“文治”所必需的手段。

“硬”方法就是大兴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有着使文人闻风丧胆的威力,因为一旦因文字狱定罪,牵连到的人是不计胜数的,那灾难在文人心里已经投上了深深的一层阴影。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为获取诗名,诗人们往往结社相聚酬唱。根据兴趣的异同和地域的划分形成了众多的诗歌流派。

文化下移到了与统治者的意志没有直接关系的文人群体当中,这是清代诗歌流派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民族、社会矛盾激烈

清朝初期诗歌领域出现了一批遗民诗人:金陵的林古度、皖江地区的方文、浙东的黄宗羲、湘粤地区的王夫之、江东的顾炎武,还出现了众多的遗民僧如弘智……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遗民诗歌社团如虞山派、西湖八社、河塑诗群。

遗民诗人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是时代的政治风云席卷下出现的一群洁身自好的诗人,他们可分为试图恢复和彷徨在山水之中两种,是史诗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相对于其他朝代的遗民来说,元初和清初的遗民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哀痛。清初的遗民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对某性王朝的忠贞,而且在异族的统治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世世代代的累积下,在这种历史环境下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许多有着相同民族理想的诗人就聚集在一起吟唱,组成诗社或者形成诗歌群体,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抒发民族之痛,也希望以此来唤醒民众。加上清政府对汉人猜测和质疑,文人大多壮志难酬,他们共同通过诗歌来互诉悲痛和无奈。

清朝中后期社会、民族矛盾越来越激烈。政府腐败无能,官员无所作为,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许多有预见性的诗人已经在夕阳的余晖中看到了黑夜的来临。但是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借诗歌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忧伤。

贝青乔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当时不仅是一位奋战在前线的战士,也是吴中当地一个规模和影响都不小的诗人群体里的骨干之一。他的《咄咄吟》是120首绝句组成的战事记叙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场上的战况和战士们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他对民族前景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同情。

“粤东三子”之一的张维屏的部分作品也反映了那个风雨飘定的年代中华大地上社会和人民的一些真实情况,例如《雨前》就主要书写了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诗人的心情。他的《三元里》最为人赞誉,这首诗描写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诗中民众的高涨斗争热情与英军的狼狈不堪、清廷投降派的苟且求安形成鲜明对照,既客观地反映了特定的历史事实,又表达了诗人的鲜明爱憎态度。全诗首尾贯注,一气呵成,语言质朴凝练,感情深沉蕴藉,是一首慷慨悲壮的史诗。

正是清初和清朝末年社会的动乱以及激烈的民族矛盾使志同道合的诗人集中在一起,用他们的诗歌和笔来记录历史的变迁,抒写这些变迁给诗人带来的情感波动。

三、众多文化世家的出现

根据有关人士对《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整理排列,发现清代文学世家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从文化世家数目来看,江苏、浙江、安徽最为突出,它们构成了清代的人文繁盛之区,这与南北朝和唐朝时已经大大不同了。

这些世家往往可以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文学(以诗歌为主)的群体。宣城的梅氏和桐城的方氏是清代皖地文化世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家族。梅氏家族是宣城望族,但是在甲申、乙酉巨变之后梅氏的诗歌的成就逐渐减少甚至中断,直到晚清才出现了梅曾亮这位稍有名望的诗人,所以这里不做详细分析。

方氏在明王朝灭亡后都持不合作甚至反抗的态度,方文、方以智是方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方以智先供职南明政权,后来出家为僧。方文在方家的辈分很高,虽比方以智年幼一岁,却是他的从叔。方文为人率真,诗歌锋芒不蔽,在诗歌中敢于对新朝进行冷嘲热讽。方文交友也很广泛,例如他诗歌中有提到的钱驭少就是抗清遗老中的名士。

方以智后辈方家出现了方拱乾、方孝标、方贞观、方登峰、方仲舒、方苞等诗人。

这样的文化家族还很多,例如吴中的文氏,阳羡的陈氏、岭南的郑氏等家族都出现了很多文化名人,也形成了诗歌文化群体,成为清朝众多诗歌流派和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对前代文化成果的继承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会是孤立的,它不仅在横向方面受到同时代的其他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影响,同时在纵向方面也是前代文化积淀的成果,清诗的发展亦是如此。

明代诗坛,长期被“前后七子”所鼓倡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束缚着,诗界变得沉闷不堪,创作许多只讲究模拟,没有真实的感情,更没有个性、创造性可言。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虽然李贽和袁宏道等人对诗坛的这种现象不满,站出来高呼要改变这种局面,他们尖锐的批判、大胆的思想在死寂的诗界掀起了波澜,使人耳目一新,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取得可喜的创作成果。到清初他们的理论才真正发挥了作用,这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沉醉于格调声律和局限于模仿前人的创作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诗人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写感情的需要,这时诗歌才开始走上了正轨,慢慢地摆脱“死规矩”的束缚,诗坛变得活跃起来,众多的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和群体在这种背景下涌现。如果没有诗歌创作的解放,就不会有清代诗歌流派百花齐放的现象。

清代的文人结社的社会风气也是受到明代的影响的。自明天启、崇祯起,文人结社就已经成为时尚,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文学社团,如松江的几社,后来影响较大的有复社。明朝这种社会习惯为清代的诗歌流派的繁荣发展做好了前期的实践准备。

总之,清代出现众多的诗歌流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众多的时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古诗歌历经千年后在清代这一时代土壤上结出的硕果。对这些原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清代诗歌创作的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帮助我们对清代的文学有一个更理性的评价。

[1]严迪昌.清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郗韬.求名立言意识下的清诗流派[J].武陵学刊,2012,37(2):15-17.

[3]徐雁平.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刘世南.清诗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A Brief Exploration of the Reasons of Numerous Poetry Branches and Groups appeared in Qing Dynasty

ZHANG Li-l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Anhui,China)

Qing Dynasty is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in our history。There are numerous achievements during this period in which the field of poetry are no exception.No matter in the aspect of the numbers of works or poets,the Qing Dynasty is much more than the dynasties before,beside that,there are multitudinous branches and groups of poetry came into being during the period.Any kind of historical phenomenon is not accidental,also will not isolated.In the horizontal aspect,it is influenced by the unique time factors,which are also the results from history of precipitation.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are:cultural shift down;the fierce contradictions of national and social;the emergence of many cultural family and poetic circles against former generation of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inheritance

Qing Dynasty;poetry;branches;groups

I209

1007-5348(2013)03-0045-03

2012-12-21

张丽丽(1988-),女,安徽怀宁人,安徽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吴有定)

猜你喜欢
流派文人群体
文人与酒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文人吃蛙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艺术品(2018年5期)2018-06-29 02:15:04
宋代文人爱睡觉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5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戏曲研究(2017年4期)2017-05-31 07:39:24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戏曲研究(2017年4期)2017-05-31 07:39:24
文人与石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