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忠
(湖南工程学院 党政办公室,湖南 湘潭 411104)
2010年、2011年我国先后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两个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不难看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已经与社会实际需求发生偏离,急需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用于解决现实生产实践中的各类工程技术难题,推动科研和教学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否则,部分高校的长远发展必将面临着办学风险。2013年2月27日,教育部发布《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2]这一报告有力的证明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发生偏离的观点。究其原因,虽然目前社会中对中职生的学历不太认可,但是在中职可以学习到实用的工作技能,大学生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所以中职生就业率超过大学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受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办学风险客观存在。总体来讲,高校常见的办学风险有:财务风险、教学风险、决策风险、人才风险、校办产业风险等。
教学风险是指学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手段、就业指导等环节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造成教学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间存在较大差别,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产生的风险。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这种风险已然客观存在。通常而言,教学风险可以划分为专业设置风险、课程建设风险和就业指导风险。
专业设置是教学的起点,它决定着高校教学资源的布局,也规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类别。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对于人才的需求会表现出不同的类别和层次。[3]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类技术更替日新月异,与此相比,人才培养本身所具有的长周期性和迟效性就与之形成了矛盾,这样一来,使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人才培养的不足或过剩,特别是过剩必将导致教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给高校办学造成巨大损失。
课程建设是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和前提。课程建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关系到学校课程内容的增减,关系到学校未来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它既与教师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密切关系,又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相联系,因此,不同学校在建设不同的课程时,这种不确定性必将产生一定的教学风险。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开展得深入到位,对学生的就业真正起到了帮助作用,那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但是如果学校忽视了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没有正确、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学生在作职业规划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职业价值取向偏颇、职业定位不明确等。这种来自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损害不确定性所致教学风险即为就业指导风险。
湖南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有着良好的工程教育基础和工程教育实践,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动手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逐步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61所院校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一所参加试点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瞄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难得契机,借助校企联合培养的有利平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师资保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因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教学风险。
湖南工程学院以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为特点,以培养工程素质、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改变只在课堂上“讲”与“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2个“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一个“3+1”模式,即“小学期制”,也就是将一个学年分为3个课程教学小学期和1个实践小学期,此种方法以便集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进行“小学期制”教学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第二个“3+1”模式,是指前3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最后1学年在企业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在校内期间,除学习理论知识外,还有针对性的安排了基本实验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加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生产检验的全过程,以工程实际项目为题完成毕业设计,由校企双方导师对学生的毕业作品给出综合评定,得出的评定结果作为学生优劣的重要指标。由于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搭建好了校内与校外两个平台,强调教学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根据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由理论认知—工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基本训练所培养的初步能力,提升到参与企业或社会的工程实战演练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锻炼,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湖南工程学院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与企业实际生产有关的课程纳入其中,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保留原有重要基础课程的同时,删除了部分相对落后、与科学技术发展不同步的课程,重点增加了工程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等,能够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要求的相关课程。以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删除了机械设计理论、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机电系统PLC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图测绘、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微机接口技术等,并且增加了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环节和实践,结合实习实践环节,举办机械设计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此种方案将学生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础知识阶段,二是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阶段,三是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综合工程能力、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
要想规避教学风险,培养一大批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尤为重要,特别是需要具有工程背景的优秀教师,这部分教师能将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4]
湖南工程学院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应用化学、企业管理、建筑工程、纺织工程等专业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和考核制度,先后制定了《湖南工程学院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的实施办法》、《湖南工程学院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实践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选拔承担卓越计划课程的优秀专业教师,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同时,实施“卓越计划”的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工程实践教学背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该计划中,学校每年选派30~70名教师到大中型企业进行一年以上的全脱产培训,或3~6个月的半脱产培训(包括假期和带学生实习时间),或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研究,取得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使具有企业工程经历和海外学习背景经历的教师达到60%以上,承担“卓越计划”的主讲教师具有企业工程经历的合格率达到100%。
近年来,湖南工程学院与省内、外近200家企业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企业联合共建了18个研究所 (室、中心),其中“电工装备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产学研合作基地”分别于2008年、2009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授牌为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很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要求,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成为了学院的实习基地,如学校安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学年中到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深入细致的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制造工艺、产品质检和生产线等流程,动手进行电机绕组制作、听取公司技术人员对技术要点的现场解说等,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还通过实习基地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建立了校企共赢的长效机制,如为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青年技术骨干举办电器产品的开发技术培训,为佛山科富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在上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以学校教师动手为主,学生参与其中,在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现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步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的教学风险客观存在,如果不尽快转变教学管理思路和发展模式,这种风险将进一步扩大。为此,我国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这种外延式、数量上的“大众化”,需要坚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促进高等教育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5]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和造就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朝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1]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江苏高教,2010,(19):20.
[2]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 高于本科生研究生[EB/OL].http://news.cntv.cn/2013/02/28/ARTI1362008616571986.shtm.
[3]车伟民,孔令凯.我国跨境教育的质量风险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5):75.
[4]韩响玲.构建开放共享平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5):76.
[5]李钊.市场风险防范:当前民办高校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