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胜男
(黑龙江省委党校基础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烟囱林立,机器轰鸣,井架高耸,电网密布……这一切,曾经是现代化的象征。曾几何时,老城区的旧工业区逐渐被城市规划废弃。那些曾经标志着人类文明骄傲的巨大厂房、机器,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破败流离,成为老旧过时的代名词。一些历经百年,甚至是代表了工业时代的典型建筑和遗存,被看作城市的疮疤,在推土机下夷为平地,代表城市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消亡。[1](P.227-228)
1.工业文化遗产内涵
根据《下塔吉尔宪章》:工业文化遗产由那些在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方面有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组成。
2.工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从形态上,工业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其中物质遗产又可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类。机器、设备、工具、仪器与重要工业制品等属于可移动的工业文化遗产。不可移动的工业文化遗产包括:(1)工业建筑:厂房、仓库、码头等;(2)工业遗址群及所在地的整个景观,如工厂、矿山、铁路、运河等。非物质的工业文化遗产是指记忆、口传、习惯和档案文献中留下的工艺、技术、设计方案、施工措施等。
1.历史价值
工业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阶段工业文明的证物,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工业发展史的真实记录,它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共同梳理着城市工业历史的脉络。为我们研究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探求工业化的发展规律提供可靠依据。
2.文化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文化遗产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注重挖掘工业文化遗产中的人文内涵,这有利于一个地区文化特色的形成、传承与发扬。工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所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和广泛交流的文明成果。忽视或者丢弃这一宝贵遗产,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文化记忆。
3.社会价值
工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特有的品质,就像大庆为我们展现的铁人精神,为社会添注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气质。这正是因为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真实和相对完整的工业化时代,而且,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和人类社会创造力的尊重,是对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崇高精神的传承。
4.经济价值
城市建设要避免千城一面,就需要有差别性和标志性。工业文化遗产的特殊形象成为众多城市识别的鲜明标志。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分认识到工业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这也凸显了它的经济价值。如德国的奥博豪森,将欧洲最大的工业储气罐改造为大型的购物中心,如今,这个储气罐已成为整个鲁尔区购物文化的发祥地,甚至发展为欧洲最大的购物旅游中心之一。
尽管工业文化遗产有着上述种种功能与作用,但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仍然难以摆脱遭受毁损的命运。国家文物局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工业遗存,80%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日伪时期的工业遗存,是70%左右;解放后“一五时期”的工业遗存,也有60%左右遭到损毁。这惨痛的一切告诉我们,加强我国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在一些领导的眼中,所谓工业文化遗产不过是些失去了使用价值的废弃厂房和机械、设施,保留意义不大。而且在当前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保护某些工业文化遗产又需要付出很高的机会成本。认识不到位,加之利益驱动使得一些地方的政府漠视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毁损工业文化遗产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推波助澜。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无法可依;另一方面缺乏整体保护方案和措施。又因体制所限,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应该说管理体制各自为政,保护标准各行其是,管理模式五花八门。[2](P.180-181)
在现行的财税体制下,我国地方政府的财力和事物权利以及支出责任不匹配,财政比较困难。根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估算,到2012 年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高达12 万亿左右,相当于当年GDP 的23%,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02%,接近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 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不愿意也很难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一些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项目只能搁浅。
在城市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对工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该保留什么,怎样保留,怎样与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统一起来,都导致了它与城市规划的不协调、不搭调,形成了“保护性破坏”。
有些地方只看见了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却看不见合理利用和市场化运作。这其实也反映出改造后的工业文化遗产如何与我国的文化传统,老百姓的文化素质、精神需求、生活习惯等相适应的问题。
1.工业博物馆模式
它是指将反映本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工业遗产,以博物馆的形式收集保留相关文物,集中保护和展出,或通过高科技影像手段再现原貌。这一模式开发利用难度不大,我认为可行性程度较高。举例来看,依据大庆石油工业文化遗产所建的大庆铁人纪念馆、大庆科技馆是我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宣传黑龙江省的工业文化遗产,感悟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现场教材。因此,针对一些数量较大,标志性、地域性和时代引领性较强的工业文化遗产,如长春一汽等建议采取这样的模式。
2.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它是指根据各地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布局,将工业遗址改造成为城市公园或者是集合旅游观光、科普实践、探险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城市公园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广东中山的岐江公园,它是根据代表了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象征的粤中造船厂改造的城市公园,它既满足了城市对休闲娱乐的要求,又体现了人们的旧工业情怀。对于寸土寸金的大型城市,像北京、上海、天津,这种模式不失为城市转型的一处亮点。而阜新的海州露天矿山公园则是工业主题公园的典范。公园内有四大板块,这项举措大大的提升了阜新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加阜新的无形资产,创造了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3.工业市镇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老工业区的整体升级改造,适用于大规模工业遗产群的整体规划和利用。目前比较成型的是和我省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市铁西区,它不仅是新中国“工业区”的代名词,它已经成为形象而生动的“工业文化”符号。
4.红色工业文化遗产旅游模式
这一模式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模式,也是独具特色的红色工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像位于河北平山县的沕沕水发电厂,被誉为红色发电厂,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发电厂。如今已经成为了红色旅游线路。
1.保护为主、利用为辅;
2.循序渐进、不毁为宜;
3.列入城市总体规划;
4.政府主导、民间参与;
5.突出文化价值、辅以经济价值。
1.加大宣传力度
媒体首先应该加大对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展览、论坛、讲座等活动,让公众更多地去了解我国的工业文化遗产、介绍相关知识,增强全社会的保护共识。
2.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评估体系
由于我国省份众多,国情复杂,各地的工业文化遗产自然而然的就会有等级性和地区性。那么,各地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保护范围和评估标准应依据本地区工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来确定,做到突出重点,有舍有得。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明确的管理主体,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统一详尽的评估标准。
3.构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多元投入体制
我的建议是,不仅要让各级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还要建立一个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入多元化利益主体,政府给予政策性扶持,让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开发并举。
4.科学制定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1)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统一规划
要重视工业遗址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再造,让自然环境和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国外有很多强调废弃工业设施生态恢复和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远一点的我们看瑞士的苏黎世工业区,近一点的看邻国日本的横滨老工业区。我国的首钢遗址公园给我们的启示是: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了和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的目的。
(2)尊重历史,突出特色,打造亮点
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方案应该尊重工业文化遗产的原有格局、结构和材料特色,不仅保护躯壳,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氛围。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做保存历史、还原记忆的事,是需要眼光、胆识和勇气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更多完成使命的工业设施退出历史舞台,这无疑加快了工业文化遗产的产生速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任重而道远。对于工业文化遗产来说,也有着自己的中国梦,那便是使工业文化遗产成为装点各个城市特色的美丽项链!
[1]祁述裕.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软实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2]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