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当起义的历史经验研究

2013-08-15 00:51付关怀
世纪桥 2013年9期
关键词:兵变刘志丹习仲勋

付关怀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1932年4月2日,习仲勋、刘林圃等共产党人在甘肃省两当县发动了著名的两当起义(史称“两当兵变”)。两当起义将国民党军阀部队成建制三个连200多名官兵改编成工农红军,是我党兵运工作的成功范例。重温历史,探讨两当起义的经验教训,很有必要。

党的坚强领导是两当起义成功爆发的组织保证。早在1922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就结识了我党陕甘地下组织创始人魏野畴,此后杨部一直有中共活动。1929年到1931年,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李秉荣、李特生、习仲勋、陈策、吕剑人、刘书林、陈云樵等同志到杨虎城部警备骑兵第三旅二团一营做兵运工作。习仲勋与先期打入的李秉荣、李特生成立了三人党小组。至1931年冬,地下党小组在该营秘密发展了30 多名党员;除机枪连外,其他三个连有5 个排长(一连一排长张子敬、二排长吕剑人;二连一排长高瑞岳;三连一排长许天洁、二排长左文辉)、3 个特务长(一连特务长李特生、二连特务长习仲勋、三连特务长王清栋)、7 个班长(吴彦俊、魏明山、张茂修、长彦芳、吴进才、郭立山、张定坤),还有营部文书刘书林、营部副官郭立三、团部军械官李秉荣、上士张克勤等均为中共党员。经省委批准,该营一、二、三连均成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并建立了营党委。从1931 年初起,习仲勋担任营党委书记。1932 年3 月,有消息从国民党十七路军总部传出:一营经甘肃省两当县开往徽县与二营换防。营党委决定趁换防之机举行兵变。3 月29日,习仲勋派刘书林赴西安向省委汇报。省委同意营党委适时举行兵变的意见;指示起义后将部队拉到旬邑与刘志丹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汇合;派省军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刘林圃为特派员协助起义。4月1日晚上八九点钟,刘林圃、习仲勋在两当县城北门外一个马车店内召开全营全体党员会议:刘林圃传达了省委决定,讲述了全国革命形势,分析了起义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意义;习仲勋对当晚起义行动作出了具体部署。4 月2 日零时,起义按时爆发。经过激烈的战斗,部队连夜北上。在两当县境最北端的太阳寺,营党委对部队进行整编:刘林圃宣布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选举许天洁为作战总指挥、支队长(兼三连连长),习仲勋为政委。党在甘肃领导的第一支新生革命武装正式诞生。

长期深入细致的政治宣传奠定了两当起义成功爆发的思想基础。1928 年2 月,中央《关于士兵运动计划》强调在国民党军阀军队中建立党支部,组织经济斗争、士兵暴动和兵变。中共六大《军事工作决议案(草案)》提出:“破坏军阀的军队和在政治上夺取军阀的军队,使士兵群众都参加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阶级战线,这乃是中国共产党目前严重的任务。”[1](P.101)习仲勋等人根据斗争实际确定了“在发动士兵进行日常斗争、促进士兵革命化的基础上,发展组织,团结士兵,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为了争取士兵,李秉荣辞去少校团副职务,改任三连副连长;习仲勋到二连任见习官;李特生当二连文书。他们经常与士兵和下级军官吃饭、散步、聊天,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倾向和实际表现,一有空就灌输革命思想;采取个别串联、召开秘密会议、散发传单和张贴标语等方式揭露蒋介石祸国殃民的反动行径;以交朋友,拉老乡,利用同事、同学关系进行单线联系,在班、排中有计划、有步骤地秘密发展党员。习仲勋领导地下营党委鼓动士兵开展“立即发清欠饷”、“反对克扣拖压军饷”、“增加月饷,最低月饷二十元”、“小费零花要预支”、“士兵害病要调养费,退伍士兵要救济费,要养老金”、“每天要吃饱肚子”、“不吃带沙石的粗米黑面”、“加伙食钱,按月份摊伙食尾子”、“室内要生火”等经济斗争;随后适时提出政治要求:“出入营房行动说话要自由,反对检查信件”、“反对官长辱骂禁闭!反对打手掌打屁股!”、“组织与拥护士兵委员会”,公开号召“成群结队到红军中去,拖枪到红军中去!”、“枪毙反动官长”、“哗变响应红军”、“士兵兄弟与红军联合起来”、“拥护共产党、加入共产党”等等。他们还秘密散发《告士兵书》:“凶恶的国民党军阀又要开你们到前线去挡炮子,你们肚皮饿着,钱包空着,父母妻子儿女在家为你们操心,希望你们养活。国民党军阀一点儿也不管,坐着汽车呼呼呼,搂着太太嘻嘻嘻。却要你们拼命为他们遮风挡雨,抢夺地盘。”“看看每次打仗阵亡的或落得少胳膊没腿的都是我们的士兵兄弟,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广大士兵兄弟们,快快觉悟起来!调转枪头,打死一切反动官长,投入到红军中去!绝对不要受官长的欺骗,自己屠杀自己兄弟,起来为自己切身利益而斗争!”[1](P.480)士兵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涨,纷纷向党组织靠拢,起义水到渠成。

两当起义的成功爆发是遵循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成果。1931年春,中共陕西省委得知刘志丹领导的部队被军阀苏雨生缴械后,派史直斋和王世泰联系当地党组织,准备弄枪把队伍带出去。习仲勋了解省委的意图后,认真分析了形势:队伍中有近20名党员,对缴械事件大家都耿耿于怀,都想早日去找刘志丹。苏雨生虽被杨虎城收编,但貌合神离;苏雨生不甘寄人篱下,被收编是不得已,对部队控制紧,特别提防共产党的活动;部队地处西兰路主干线,敌人势力较大且往来方便;枪不好弄,就是弄到了枪队伍也拉不出去。最终,省委打消了念头。[2](P.152)1931 年秋,陕西省委派焦维之同志商谈起义之事,习仲勋等人仔细研究敌我力量对比,估计革命力量太小,起义后打不出去,决定起义暂缓。1931 年初冬,部队驻防陕西凤翔,省委巡视员李杰力主兵变,习仲勋等认为条件尚不具备,否决了这个意见。[3]正因为没有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革命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才避免了革命力量可能蒙受的不必要的损失。1932 年初,传闻一营要开往甘肃徽县与二营换防。一营官兵大部分是陕西乾县、礼泉县籍,换防徽县意味着他们要到离家更远的山区去过艰苦的生活,全营抵触情绪很大。习仲勋等人一致认为:如让部队换防到徽县再行举事,则离刘志丹部队太远;部队换防时,远离团部,周边敌军少,在距陕北最近的甘肃两当县城起义的条件最佳。

两当起义的最终失败从反面印证了毛泽东井冈山道路的真理性。部队在太阳寺整编后,凭借刘林圃携带的一张教科书上的地图按照事先确定的路线继续向陕北进发。起义军转战千余里,历经10余次战斗均取胜利。行至甘肃省灵台县时遭遇国民党杨子恒部阻击,起义军多次进攻均失利。习仲勋等人在侦查敌情时,由于道路不熟,起义军在岳御寺被盘踞在周边的土匪王结子部包围。激战数小时后,终因众寡悬殊、弹药不足、疲劳过度、伤亡严重,加之战士的思乡情绪和低落士气占了上风,起义部队被打散,致使威震国民党陕甘当局的两当起义惜败于极有希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之时。1932年7月,即起义失败两个月后,我党领导陕甘革命的两位领袖刘志丹、习仲勋在陕西省耀县杨柳坪晤面。刘志丹说:“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兵变暴动,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如果我们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现在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根据地。”[4](P.80)习仲勋后来忆及此事也谈到教训:一是没有与农民运动相配合,没有创造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如果当时就在凤翔一带山里坚持游击战争,情形就会不同……[5](P.84)以两当起义为标志,陕甘革命斗争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从1932年9月至1933年11月,先后建立了渭北苏区、照金苏区和南梁根据地,最终形成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使其后来成为党中央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共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党中央将其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二册)[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

[2]黄明.习仲勋领导两当起义的经过及意义探析[J].军事历史研究,2012,(4).

[3]夏建华.两当兵变的特点和历史地位[N].陇南日报,2009-06-11.

[4]习仲勋.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回忆刘志丹同志,星火燎原:(选编之四)[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0.

[5]甘肃党史资料:(第三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兵变刘志丹习仲勋
陈桥兵变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陈桥兵变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