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思远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我国立党立国的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在九十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实践者和推动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加的丰富和长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内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现状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际化和合理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性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不断地创新。每一次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发展,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具体的实践创造出新的成果。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实践者和推动者,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结合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丰富化的结果。由此可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目标只有两个:第一是要解决中国问题;第二是要创造些新的东西。这两个目标也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从实践中分析,主要包含了以下四种深刻的涵义:
(一)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化,首先就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坚持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原有坚持的立场和原则,而是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更好的发展所采取的适应方式。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变成更加贴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需处理的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实际的问题。在中国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主义,也不能按照别人的方法照抄照搬,而是必须要贴合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要求,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科学发展道路,制定正确实际的解决方案,进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创新的东西。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必定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实践经验,然后对这些创新经验的不断地总结和研究,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进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丰富化。这也就是毛泽东曾经提到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民族化,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融合。要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长久,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发展,并将中国优秀的思想传统文化根植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方式,要想在中国发展,就一定要使它被中国人民所接受,符合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并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找到一种贴合中国国情发展和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形式。这也就是毛泽东所强调的“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发展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逐渐的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完整深刻的认识。198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概念。在1939年至1940年,毛泽东同志又接连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提出了创新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精确深刻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理念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效方法等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重大问题,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明确的指出了毛泽东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和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南针。这就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发展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新奋起,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迈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总结和研究国内外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发展经验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社会主义的含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作为首要的基本理论指导,逐渐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体系。同时还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建立新的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结合国内外新形势和历史发展新观念的变化,进一步的分析深化了社会主义的概念,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党的问题,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实现了当的指导思想的再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发展,进而有力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原有指导思想理论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开拓和发展新视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的战略发展思想,更好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发展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发展前提,否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甚至会走上发展的歧途。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从中国实际的国情出发,并不断的进行理论方面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的融合应该是互动的、双向性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被运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发展建设和改革创新的实践,以此来解决中国的实际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发展建设和改革创新的实践发展经验升华为理论思想,丰富的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既要贴合地从中国实际的国情出发,灵活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时刻的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不断地将其深化为理论性的指导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创新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这里所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贴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从实际出发,必须是中国真实的发展国情,而不是凭靠主观臆想的实际发展现状。建国后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失误,不论是在经济、日常的生活方面还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领域,都是由于党的决策严重的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实际国情才引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都是这样,以至于后来的反右派斗争再到每一次的政治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都是没有贴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误入了不正确的发展道路所造成的。要良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更要加强对中国现状深刻地认识和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必须要具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风格和中国的特色文化方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内容的照抄照搬,同样也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死板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分相结合从而达到真正的融合。这种融合方式,既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采用中国普通老百姓所能通俗接受的语言方式和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叙述形式表达出来并深刻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原理。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具有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内容、中国的形式。
(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时刻与时代的发展相呼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不但要使其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相融合,并且还要时时刻刻的和时代的发展精神相互依存,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不能把研究马克思主义放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生活的实际现状独立开,研究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时代的特征相互依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的结合了当时革命战争的时代主题背景现状,贴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和建设的新要求,建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的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背景现状,适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时的把握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背景现状,适应继续推进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制定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重大战略发展指导思想。
以上这些理论的结果都是因为适时合理的掌握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背景,才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成功的指导思想。相反的来说,如果背离了时代发展的特征,没有和时代的背景特征相依相存,没有牢牢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贴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背景,就一定会使得发展目标迷失,甚至会产生错误的发展方向。例如,在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虽然在某一些方面对当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主要的发展趋势背离了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使得一些严重不符合科学的做法频繁出现,这种发展不仅没有使得发展的脚步加快,反而阻挡甚至使发展的水平倒退。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如果不能牢牢的贴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走向错误的发展道路。
[1]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再思考[J].思想战线,2009,(4).
[2]王良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3]汪信砚.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4]解放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法宝——论改革开放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