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周恩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求真务实精神

2013-08-15 00:51冷玉健
世纪桥 2013年9期
关键词:朝鲜战争谈判朝鲜

冷玉健

(江苏周恩来研究会,江苏 如皋 226500)

2012 年4 月以来,中国南海地区骤起风云,菲律宾、越南等国骚扰我领海引发纷争;紧接着,在中国东海地区日本又掀起钓鱼岛“购岛”风波,威胁中国主权。而此间,美帝国主义以世界霸主身份在中国周边进行穿梭外交,借重返亚洲战略之名,乘机与中国领土、领海相邻的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国连续不断进行联合军演,似乎形成中国与周边诸国的对峙状态,其实质无疑是美国为遏制中国崛起而发动的围攻,日本等国扮演的无非是美国战略的一颗“棋子”或之跳梁小丑角色。笔者由此不得不想起60 多年前的那场由美国挑起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既是新中国遇到的第一场最重大的对外斗争、最重大的政治斗争,也是首场最重大的军事斗争,严峻考验着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在这场严峻的重大斗争中,周恩来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为了中国人民过上安全和平的生活,呕心沥血、讲究实际地做了许多事情,在很长时间内却鲜为人知。

一、周恩来对朝鲜战争长期化判定,作出务实性的军事调整

1950 年10 月,刚过完周岁生日的新中国,一股浓密的乌云笼罩在中国东北边境的上空,这就是由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所发动的侵略朝鲜战争。这场战争,对于时任新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同时兼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来说,更是重担万钧。军队的作战指挥、后勤供给,国家的行政管理、外交谈判等等无数的难题,一下子都摆到了周恩来面前,要求他在中央领导下具体地负责处理。美国的侵朝战争,1950 年6 月25 日正式爆发。是月27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称:“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美国政府这种任意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士完整的霸道决策与野蛮行径,激起中国政府及人民的极大愤慨。次日,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 次会议上,宣读了杜鲁门这个声明并指出:“杜鲁门的声明中还联系到台湾、越南、菲律宾、朝鲜问题,只是美国整套强盗性计划中的一个问题而已。”“杜鲁门这种意图和声明,再一次让全世界的人民了解谁要发动战争,再一次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警惕。”而“对于这种非法的行为,我们不能不表示态度。因此准备用外交部长的名义,大致根据上述的内容,发表一个声明”。[1]当天,周恩来即发表声明:“我现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声明:杜鲁门二十七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不管美国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2]

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很明了。那么,周恩来对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又是如何看的呢?7 月初,周恩来在审改致联合国秘书长赖伊的电稿时,对外传朝鲜战争8月份结束向在座的人发问。周恩来在听取大家的发表言后,结合美国支持国民党、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消灭共产党的经验判定:朝鲜战争“不经过反复多次较量,不消灭美军的力量到不能支持的时候,朝鲜战争是不可能轻易结束的。这个战争将是一个持久复杂的斗争,至于持久到什么时候,是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要看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才能确定。反正一两个月、一两个战役是不行的。我们宁可把情况估计得复杂一点。”[3]依照这一判断,周恩来联系到我国与朝鲜相邻的东北现状:自第四野战军入关南下后,辽阔的东北大地上,只留下第42 军在北满从事生产建设,兵力十分空虚,一旦有事显然无法应付。于是,周恩来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分召开军委会讨论加强东北边防问题。会议初步商定了边防军所辖部队、人数、指挥机构、人选、部署调整、车运计划、后勤保障、集结时间等问题,但未匆忙作出最后决定,周恩来责成有关单位负责人进一步考虑商定。7月10日,经过几天酝酿,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草案)。13 日,再经过周恩来反复推敲定稿后上报毛泽东,毛泽东当天批示:“同意,照此执行。”

为什么中央军委要在此时此刻成立东北边防军,并且调集那么大的兵力,限期完成部署?这正是基于周恩来关于朝鲜战争可能是一场持久复杂斗争的战略判断出发,实行“备而不用”[4]的。其《决定》的主要内容是:将作为军委战略预备队的第38、39、40军,自7月10 日和15 日起,分别从广州、信阳、漯河出发,开往邻近东北边境的安东、辽阳、凤城地区;原在北满的第42军,7 月30 日从齐齐哈尔及北安线出发,开往通化、辑安之线集结;炮兵、工兵、骑兵等特种部队若干师、团也分别开往边防地区。“以上所调动部队共约二十五万五千人左右,最后调动的部队限八月五日前到达指定地区。”[5]粟裕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因有病,经中央军委批准,后未到任),萧劲光任副司令员,萧华任副政委,李聚奎任任边防军后勤司令。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建新的兵团部,统辖第38、39、40军,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决定》还对后勤保障等作出详细规定。这一战略部署的落实到位,正如周恩来所言:“如果美帝将北朝鲜压下去,则对和平不利,其气焰就会高涨起来。要争取胜利,一定要加上中国的因素,中国的因素加上去后,可能引起国际上的变化,我们不能不有此远大设想。”[6]毛泽东在8 月4 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说:“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用志愿军,时机当然还要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二、周恩来对中方参战的利弊分析,决定入朝联袂反击侵略者

1950年8月,朝鲜战争发生急剧变化:在朝鲜半岛南端的美主力第八集团军和南朝鲜军队,凭借工事坚固,既不撤退,也不反击,坚守在洛东江三角洲的狭小地带。在日本的美军两个师又组成新的军团,且美军舰等频繁调动。是月23日晚,周恩来的军事秘书雷英夫报告,其与总参谋部作战室参谋们反复研究后判断:敌人大有仁川登陆之可能,如登陆成功,必将切断朝鲜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线,形成南北夹攻和包围人民军主力的态势,朝鲜战争战局即会逆转。周恩来对来自前方一线的分析意见十分重视,当即带着雷英夫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在听后说:“这个判断有道理,很重要。”要“很快结束战争是不可能了。战争肯定是持久的、复杂的、艰苦的。但目前就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不可能,因为美国还未准备好。”[3]

朝鲜战争的新动向,使东北边防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加紧推进。8 月26 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的会议,具体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指出朝鲜战争已成为目前世界斗争的焦点,“我们对朝鲜问题采取的是积极态度,所以将东北边防军组织起来。”依据朝鲜战争两个月来的情况,战争很快结束的设想大体上不可能实现,“因此,不能不设想第二种情况,即战争的长期化,”现在“根据这种情况检查我们的准备工作,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此次作战是对付美帝国主义者,而不是单单对付李承晚伪军。美国是依靠大炮飞机火力,他们补充好,但也有弱点。我们的装备对付国内敌人是够了,但对付美帝国主义是不够的。”所以“一切都要准备,不要成为‘临急应战’,而要有充分准备,一出手就胜。”

关于能否战胜美国军队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问题,周恩来分析了美军存在的几个重要弱点:“一、它的战线过长,即从阿拉斯加到波罗的海,由太平洋到大西洋。二、它的运输线太远。三、它的战斗力太弱。”所以,“根据以上情况,目前发动世界大战是不可能的。但其总企图是不断由一个一个战争推动为世界大战。在我们方面,就要将其发动起的战争,一个一个地打下去,使其不能发展为大规模战争。这样对我们有利,对世界和平阵营有利。”接着,周恩来希望大家把眼光放远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军事建设应有一个较长远的计划。如今天还定不出长远的计划,亦必须先定出一个短期的至少三年的建军计划,作为准备阶段的计划。因此,今天通知各部各单位如海司、空司、炮司、装司及人民武装等部,将各兵种建设分别作出一个三年计划,以便在九、十、十一三个月讨论决定,明年开始实施。”对于东北边防军,主要做好两项准备工作,即加强训练和补充工作,“中央拟由各区抽十个军作为后备。这要与各区商议,早做准备。”[4]

与此同期,美军开始骚扰和侵占我领空。8 月下旬,美军飞机侵入中国东北安东市的上空,并向我民船射击,杀死船工。9月3日,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刘少奇,报告近日拟定的《关于加强边防军的计划》(以下简之《计划》),准备将东北边防军逐渐增加至11 个军36个师,分为第一、二、三线部队,连同特种兵部队、后勤部队共约70 万兵力。《计划》还对兵员补充、步兵师武器调整、弹药补充、炮兵增强、战车组织,空军、后方勤务等项事宜作出详细的部署。毛泽东阅后,批示“同意”。

9 月15 日,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下,美国军队从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大举登陆,随即向汉城和水原猛扑;洛东江三角洲的美第八集团军也向北发动猛烈攻势。对此,周恩来异常焦灼地密切注视着,并将敌人的战略企图于20日致电中国驻朝大使倪志亮,要其立刻转告金日成首相,金日成不久回电表示同意其建议。同月22日,美国军队已推进到朝鲜半岛的三八线附近,同时在中国安东市区,美国飞机投掷重磅炸弹12枚,中国东北境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0月1日,周恩来在《人民日报》发表国庆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7]

10月3日,中国政府获悉:南朝鲜军队已在东海岸越过三八线九英里;另悉美国瓦克将军指挥的部队已越过三八线,朝鲜战争局势越来越紧急。是日凌晨一时,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要其将约见谈话报告贵国总理尼赫鲁,由其把中国政府的态度立场转告给美国方面:其一,“美国军队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表明中国政府对待朝鲜战争问题的严正立场。其二,“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使朝鲜事件地方化”,“朝鲜事件地方化的意思,就是不使美军的侵略行动扩大成为世界性的事件”。“我国政府的态度,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在和平中建设。过去一年中,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极大的努力,美国政府是靠不住的。”[8]上述的这些,周恩来发表的声明与外交途径,首先表明中国人民是讲理的,中国政府采取军事行动是事先打过招呼后被迫抉择;同时表明中国人说话是负责任的,决不是“说说而已”,说了是要算数的;最后,还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人民政府是有原则的,警告是严肃认真的,“置之不理”是要自吞苦果的。

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错误地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困难重重,没有力量也不敢出兵同美军作战,即使出兵也远远不是美军的对手,将中国政府的警告视作虚声恫吓和外交“勒索”。的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十分渴望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建设自己的新国家。旧中国和长年战乱留下的满目疮痍亟待医治,方方面面都存在许多严重困难。行将相遇的对手又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中国军队过去没有交过手,武器装备、后勤供应等条件相差甚远,制空、制海权更完全掌握于对方。一旦参战,还要预备对方对中国的大城市、工业基地进行大规模空袭,甚至还会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大陆的极大风险,这些不能不郑重的考虑。美国政府正是基于上述的判断,悍然将军队越过三八线,向鸭绿江、图们江推进,熊熊的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朝鲜政府和金日成首相分别于10月1日和3日,两次邀请中国出兵支援。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是入朝作战,还是袖手旁观,是到了当机立断、作出决定的时候了!

10月的上半个月,中共中央接连举行多次政治局会议,反复讨论这一问题,经过激烈争论,逐渐形成共识。10 月8 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要求其“须立即准备完毕,待令出动”;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前往苏联,同斯大林洽谈出动空军支援和提供武器装备。经过周恩来与斯大林多次会谈,最终苏联方面同意在中国出兵时提供军事装备,并允派空军到中国帮助防空和训练,但不得越出中国国境。是月18 日,周恩来回到北京,出席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会议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入朝作战,并研究了入朝后的部署和作战方针。

三、周恩来对志愿军的直接指导,朝鲜战争局势趋于相持对峙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4个军和3个炮兵师共26万人,雄赳赳、气昂昂地从三个方向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但其行动仍是极端秘密的,目的是以便出其不意地给进犯者有力打击。这次赴朝作战,与以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作战最大的区别是:不仅在国外打仗,更重要的是面对着具有现代化装备、机动性强、陆军地面火力猛、海空军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国军队。当然,中国军队的长处是:政治觉悟高、士气高昂;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几十年来一直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擅长近战、夜战、山地战、白刃战;作战机动灵活,善于从侧面迂回包抄消灭敌人,善于分散隐蔽;英勇善战,不怕流血牺牲,能吃苦耐劳;离后方近,补给线短等。但这种仗应该如何打?周恩来不在一线胜似在一线,求真务实地进行分析、研究,适时加以正确指导。

10 月2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仓促入朝的情况下,首次和朝鲜人民一起,取得了首战胜利。是日,因美国军队没有发现我志愿军过江,继续分几路向鸭绿江急进。我军先以小部队节节抗击,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当美军进入我预先隐蔽构筑的埋伏圈内时,突然冲入敌阵,用手榴弹、刺刀与敌混战,使敌军的优势火力不能发挥,经10 天激战,以劣势装备歼敌1.5 万人,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住了朝鲜战局。

11月24日,美军以21万人再次发起总攻势,麦克阿瑟仍不相信我志愿军大部队已经入朝,继续大踏步向北推进,原已打得十分疲劳的中朝军队再次采取诱敌深入战术,且战且退,待侵略军兵力分散、侧翼暴露时发起反击,迅速切断了敌人南逃之路;刚从华东开赴朝鲜东线的第九兵团发起攻势,此役仅我志愿军就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余万人。12月3日,侵略军实行总退却;6 日,朝中军队乘胜光复平壤,把侵略者赶过三八线以南,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争局面。1950 年除夕(1951 年2 月5 日)之夜,中朝军队又发动攻势,把战线向南推进,一度攻克汉城,歼敌1.9万余人。

两个多月的敌我双方反复较量,周恩来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发展。每天晚上,都要看前方的战况和标有敌我态势的地图,经常到总参作战室听取汇报,掌握动向以便在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帮助下,具体指导前线部队军事行动的实施。对此,曾赴朝鲜参加停战谈判工作的乔冠华说:周恩来对朝鲜战场上敌我双方情况了如指掌,对哪个部队正在哪个村庄、哪个山头,都很清楚。志愿军司令部的每天报告要中央指示,在第一线处理的就是周恩来,大事小事都问他,重大的问题由他在请示中央。[9]同时,周恩来看到美军在作战上还有四个短处:其一,(在向前推进时)不做工事,因其打仗不是前进就是后退,没有防守的必要;其二,怕打夜战;其三,怕拼刺刀,打近战;其四,怕切断后路,后路一旦被切断,便举手投降。但美国军队有一个长处,那就是汽车多,遇到困难,武器一丢,开着汽车跑,只要能保命,所以被俘的少。[10]

我军的困难是可以想像的,这正如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所说:我军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空军和坦克,炮兵的数量也很少。美军认为志愿军的弱点:一是由于没有制空权,攻势战役一般都在夜间进行,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二是,由于没有制空权、制海权,又不能在白天进行运输补给和机动,所用弹药、粮食、作战装备和物资几乎全靠战士背带,作战持续能力很有限,激烈的战斗通常只能维持一星期左右。但美军承认:这支军队的士气是无与伦比的,指挥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最害怕志愿军的近战夜战和迂回包围穿插作战。

美军统帅部针对志愿军的弱点,适时改变作战方式,企图引诱中朝部队乘胜深入强攻他们在洛东江一带预设的坚固阵地,然后利用他们的优势火力以正面反击,并从侧翼登陆截击中朝军队的后路。在朝作战的彭德怀总看清敌人的企图,指挥部队停止追击,构筑野战纵深工事。美军此计未成后,便在1951 年1月下旬开始反攻,中朝军队在没有得到修整和补充的极端艰苦条件下,采取机动防御,逐次向北转移,先后在汉江南岸和横城,砥平里地区进行防御战和反击战,持续三个月之久,歼敌7.8余万人,并争取时间掩护着志愿军战略预备队的集结开进。

2 月8 日,周恩来从朝鲜战场上出现的新动向,认为“从目前朝鲜战场上正在进行的战役中,可以看出:敌人不被大部消灭,是不会退出朝鲜的”,我们“为粉碎敌人之意图,坚持长期作战,以达大量消灭敌之目的,决定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通过“如此轮番作战,我既有生力军,又能得到切实整补,既不致陷于被动,且又能保持旺盛的机动性与持久性,又使更多的部队学会和美国侵略者作战。”[11]同期,周恩来根据我军面临的是敌人火力强,我方运输力弱、更主要无空军掩护的实际,提出多兵种联合作战新战略。特别决定加强空军建设,以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并要求在朝鲜境内抢修足够的机场,争取空军早日参战。

4月下旬,“敌人确有诱我南下然后在北部登陆的企图,”一场新战役开始了!周恩来派出各兵种和后勤部门负责干部亲临前线,同彭德怀一起就地研究加速空军作战准备及各兵种协同作战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侵略军被歼8.2万余人,遭到很大的消耗,战线基本稳定下来。朝鲜战场上,果然出现了预料中的那种拉锯局面,双方的对峙从此持续了两年多,直到战争停止。

四、周恩来对侵略者的睿智盘点,指导停战谈判凸显求真务实

中国是爱好和平并坚持和平政策的。中国人民从来就不想威胁任何人,不想侵犯任何人;可是,也决不能容忍别人所强加于自己的威胁和侵略。朝鲜战争发生后,周恩来曾代表中国政府一再提出建议或警告,要求和平解决朝鲜和远东问题。在被迫奋起抗美援朝后,中国人民仍始终没有放弃过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努力:1950年12月20日,当中朝军队把侵略者赶过三八线后,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发表声明:“我们坚持以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为和平调处朝鲜问题的谈判基础”;1951年1月17日,周恩来致电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提出召开七国会议、迅速结束朝鲜战争及和平解决亚洲问题的四项建议;同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再一次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中国立刻响应。

1951年6月30日,美国侵略者接连遭受中朝军队的打击,已经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并且伤亡惨重而受到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当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后,李奇微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发表一项表示愿意接受停战谈判建议的声明。7月1日,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合发表声明,同意与李奇微举行停战谈判。随后,中国派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和乔冠华赴朝鲜参加停战谈判工作。

是年7 月10 日,朝鲜停战谈判的首次会议在朝鲜三八线上的开城西北郊来凤庄举行。谈判的进行并不顺利,一直处于边谈边打的胶着局面,拖延的时间很长,可以说:仗打了三年,可谈判谈了两年。谈判一开始,美国就采取了拖延和破坏的政策,先是提出无理要求,在遭拒绝后接连制造事端:8月7日,美方在板门店地区以轻机枪、冲锋枪向中朝方面徒手人员射击;10月9日,美方由武装人员侵入开城中立区,袭击中朝方面的军事警察,打死排长姚庆祥。22 日晚,美竟以军用飞机扫射、轰炸我方代表团驻地,致使停战谈判无法继续而陷于中断。

在美方提出谈判及进入程序后,周恩来倍加关注,通宵达旦地工作。特别是处于边谈边打的状态下,周恩来常常是上半夜处理战场上的问题,下半夜处理谈判中的问题。在对谈判工作的指导上,既坚决果断,又细致周到,表现出高超的谈判艺术。这源于其对谈判对手分析得十分透切:“美国在朝鲜问题上不能不谈判停战。由于内政外交原因,他不能不拖一下,但不敢破裂,而只能破坏。破坏多了,得承认错误。拖得久了,得转弯让步。目前谈成的可能性增长,但拖的可能性还存在,全面破坏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的谈判方针是:争取公平合理就地停战,使之成为和平解决朝鲜乃至远东其它问题的第一步。不怕破裂,也不怕拖。愿和,但也不急。”[12]这种入木三分的剖析和知己知彼的能力,如果不能在通观全局后有一个看得比较远的判断和明确坚定的对策,只能临事应付,是不可能指导谈判取得成功的!周恩来清楚的知道:“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当侵略者在战场上还不服气、不死心的时候,战争是不会立刻停止的。而当他们在谈判会场上不能强迫我方接受他们的无理要求时,又总是幻想用战场上施加压力的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1952年10月14日,即谈判中止后的第六天,侵略者向上甘岭发动了侵朝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势。上甘岭,总面积约3 平方公里。侵略者为占领这弹丸之地,倚仗火力的绝对优势,每天平均发射炮弹2.4万余发、出动飞机80 余架次、坦克30 至70 辆,在一个半月内进行摧毁性狂轰滥炸,山头削低了两米。可见,其战斗之惨烈无比,斗争之艰苦卓绝。中国人民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打退敌人900多次冲击,歼敌2.5万余人,阵地屹立不动。这场战役,震惊了全世界,美国通讯社承认:“联军所牺牲的人和消耗的军火,已使联军的司令官们震惊了。而且若在最后公布全部损失时,还将使公众震惊。”战场上的失败,迫使美国不得又一次回到谈判桌上来。

1953年2月下旬,代替李奇微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面,提议双方先交换病伤战俘。这一信号,表明侵略者愿意重新恢复接触和谈判,又软下来了。次月下旬,金日成和彭德怀复函克拉克,同意他的要求并建议立即在板门店恢复停战谈判,周恩来和金日成随即分别发表声明,除同意先交换病伤战俘外,对遣返战俘问题提出新的建议。周恩来在声明中说:“鉴于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目前达成朝鲜停战的唯一障碍,并且为满足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提议:谈判双方应保证在停战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的战俘转交中立国,以保证对他们的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

4月26日,中断半年多的停战谈判,终于在板门店再次复会。在5 至7 月的谈判期间,为加速战争的结束,防止侵略者节外生枝,朝中人民军队连续发动三次夏季攻势,把战线向南推移,迫使美国感到战争拖延下去,对自己只会带来更大损失。乔冠华曾回忆说:志愿军在僵持的局面下不断给敌人以打击,使他们的死伤人数累积起来越来越严重,很多人以为战线没有多大移动,没有什么文章(可做),其实真正使美国低头的是停战谈判开始后不停息地给以杀伤,这一点很重要。[9]在战场形势对美国侵略者更加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在7月27日板门店军事停战协定上签字。克拉克沮丧地说:“我获得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就是侵略者的可悲下场!至此,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实践证明,抗美援朝不但没有削弱和拖垮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相反地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中蕴藏的巨大内在力量,有力促进了国内的社会改革和经济恢复,特别是空军、海军以及炮兵、装甲部队、防空部队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民解放军在建国时几乎是单一的步兵(还有一部分炮兵),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发展成诸军兵种的合成部队,还创办了军事学院。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异国他乡奋战两年九个月,歼敌70万(不含朝鲜人民军所歼39万),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打破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

周恩来在整个抗美援朝过程中,除担当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履行应尽职责外,为准备对付美国空军的大轰炸时,担任了全国防空筹备委员会召集人;当对付美国的细菌战时,又担任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有关抗美援朝的重要社论和报道时,又担任了审阅稿件的编辑。总之,千头万绪的繁重工作集于一身,然其几年如一日,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求真务实地处理了各种复杂问题,出色地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工作任务,真正体现了一个人民公仆的伟大形象。

[1]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 次会议上的报告记录[Z].1950-06-28.

[2]人民日报.1950-06-29.

[3]雷英夫.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J].党的文献,1993,(6).

[4]关于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的会议记录[Z].1950-08-26.

[5]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Z].1950-07-10.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周恩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Z].1950-10-01.

[8]周恩来和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谈话记录[Z].1950-10-03.

[9]访问乔冠华谈话记录[Z].1981-06-03.

[10]周恩来.在中央统战部招待各民主党派中央会议的代表时的报告记录[Z].1950-11-25.

[11]中央军委关于轮番作战方针的指示[Z].1950-02-08.

[12]周恩来在青年团一届二次中央全会上的政治报告记录稿[Z].1951-11-22.

猜你喜欢
朝鲜战争谈判朝鲜
俄乌第五轮谈判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国家谈判改变了什么?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
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朝鲜战争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