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今锋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办学特色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数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在近几年由专科升格的新建本科学校。[1]这些学校由于升本后办学层次的提高、招生数量的扩大和社会需求、社会期待的改变等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凝炼学校的办学特色。[2]
学校的最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因此,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最基本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是否达到了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和人才使用要求。而要想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首先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家,特别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培养规格及质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选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我国的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数是由过去的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这些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工作岗位的指向性上并没有因升本而发生明显变化。其升本的原因和动力,一方面来自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社会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学历层次需求的高移,一方面来自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社会成员对高等教育消费需求的增加。对新建本科高校而言,升本后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盲目向学术型本科教育靠拢,千方百计去消除其脱胎时带来的专科痕迹。其实,应用型人才更多的体现为人才培养的类型差别而不是层次差别。职业经理人、医生、律师、法官、会计等都是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对这些人才的培养,既有本科教育,也有硕士、博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而同是本科教育,不同专业、不同人才类型在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要求上也是不同的。例如,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理、工、农、医、商类专业就有明显的差别,而中文、外语和历史等专业,根本就不学。再如,对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工科类应用型人才主要与物打交道,侧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主要与人打交道,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使各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3]办学特色从根本上说是指向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问题的,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研究办学特色不仅仅是基于学校自身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规避劣势、错位发展,获取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和重要战略抉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呈金字塔形的,其学校的总体分类和部局是:研究主导型高校的数量是极少数,处在塔的顶部;研究教学型高校的数量属于少数,处于塔的中部;而教学主导型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占大多数,处于塔的下部。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国家对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也呈金字塔形,即高级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极少数,处于塔顶;组织、策划和设计等方面的人才为少数,处于塔的中部;而应用型人才占大多数,处于塔的下部。在这种体系下,不但升本时间短、学术研究基础薄弱的新建本科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大多数本科办学历史较长的教学主导型高校,其培养目标也只能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4]这是由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决定的,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与精英教育时代人才培养最主要的差别之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前校长杨福家教授对此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不同的学校要构成一个系统,要像一架钢琴,或者是一支交响乐队,你要奏出动听的音乐来,必须由不同的键或不同的乐手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大家都发同一个音,这个交响乐就奏不出来了。同样,一所高校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没有自己的特色,也不可能办好。[5]所以,在有关学校办学定位这个问题上,应用型本科高校一定要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盲目地向老大学学习,而是要守住和做好自己的本份,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如何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育是依托学科的专业教育,因此抓好学科建设是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学科是专业建设的依托和基础,专业是学科的类别和应用。学科的重点是科学研究、主干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的重点是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和教学基础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要做到依托学科,面向应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办好专业。从操作的角度看,应用性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国家的本科专业目录统一设置,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中,既要防止因突出应用使专业设置缺乏学科支撑而发展后劲不足,也要与研究型大学重视学术性和基础性很强的学科教育有所区别。[6]
任何高校的培养目标,都应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需要来确定,但具体到某所高校某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则应根据其学生毕业后的入职岗位要求和未来职业发展要求来确定。其具体要求是:第一,要在制定培养目标之前认真分析本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各个行业的经济、技术状况,预测其未来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第二,要对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进行岗位分析,了解其将要面临的各种职业情境及其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了解其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职业变化范围,以及所需要的各种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以能力为本位的各专业总体教学目标;第三,要分析培养目标中各项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其涉及的知识领域,以及与该知识领域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领域的真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
在学科与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和制定培养目标,注意培养目标的多维性。因为从横向上说,培养目标不但有知识、技能维度,而且有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多个维度。培养目标的多维性,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长期性,既要满足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任职需要,又要满足其职业发展需要和转岗、再就业需要。得文凭、找工作固然重要,可未来的发展同样重要。而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看,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广阔的知识视野、扎实的学习基础等便都显得非常重要,都应该纳入培养目标系统,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之进行培养。
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主观随意的培养目标制定方式,建立由用人单位代表、毕业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业界专家、人才测评专家、学校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构成的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团队,并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来构建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模型,然后由教育管理专家用明确、具体的语言表述成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和受教育者个人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它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它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换句话说,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而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没有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国家的教育目的就要落空。当然,培养目标的实现还要依靠学校各种具体的教学活动,所以培养目标还需要用一套系统的流程和方法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按着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能否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需求。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尽管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行业和地域指向,但其培养的人才类型,却都是工作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是这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一定要体现“应用”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但现实的情况是,在升本初期,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出现过过分强调理论学习,甚至为保证理论学习牺牲实践训练的现象。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但素来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深受中世纪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影响的英国、德国和法国,也开始在办好学术性大学的同时,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些国家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共同特点是:既重视基础性、通识性教育,又重视应用性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他们将学术性大学花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时间,用在了通识教育和实践训练上,这样不但保证了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而且突出了其实践能力的训练。至于省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由于其作用是奠定学生的学术研究基础和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并不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当然,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学校的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从社会公平和尊重学生个人权益的角度看,我们不但要给学生选择个人发展方向的权力,而且要为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人发展需求提供一定的条件。应用型本科高校无疑要实现其社会功能,这是它存在的条件。但是不能忘记,学校除了具有社会功能外,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它存在的根本。因此,即使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也不能让社会需要、社会标准,遮蔽促进其生命发展这一本原性的需要。
从促进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学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本领,而且要重视对个体生命的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之锻造,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以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当然,尊重个体的自主性不是不讲社会秩序不顾社会要求,而是要使个体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充分的预见性,能自我发现和自我定向,能创造环境和重组自身生命的要素以达到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突显生命灵动的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训练和约束,而是通过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使学校的教育过程变成探索的过程和激发生命活力的过程,从而 “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7]
[1]杨佐,吴晓义.论学校的特色与柔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1,(7).
[2]高林.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20-222.
[3]吴晓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高教探索,2008,(4).
[4]鲁洁.教育的反本归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5]陈厚丰.浅认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6]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7]鲁洁.教育的反本归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