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

2013-08-15 00:45马晓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马晓梅

(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61)

当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人才智能品质方面的迫切要求,强化了问题教学的需要,促进了以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趋势。问题教学就是在借鉴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法,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价值导向是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理性地将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大学生成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成果,同名教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有效的载体。但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对教材的融会贯通和熟练驾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引领作用,首要的问题是确定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在激发思维中感悟马克思主义

科学探索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对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问题。”[1]要做好对问题的科学探索,必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与大学生的认知状况、联系教学实施的相关要素与环节,对其中所要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激发思维中使学生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悟。

(一)关注学生个性特点是问题产生的催化剂

在现代大学里,如果要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在课堂以外去了解每位学生个性的方方面面,是有一定困难的。然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否则就容易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缺乏针对性。如何解决上述矛盾?问题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养成大胆的质疑习惯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人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关注,在学习中伴随着情感体验和投入,提出问题就成为自己主观所需,成为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发现每个学生的智能的差异性,并从学生的经验、先备知识(如文理科学生的差异)、认知能力出发,给学生提供发展创造力以及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唤起每个人的自信心。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去认识事物,教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尊重和认可,给学生多元发展的机会,是问题教学的重要原则。在了解学生动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关注的知识点,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收集和点评,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另一方面也给予学生表达个性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契机。

(二)营造问题场,激励学生的参与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欲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一经激发,随之而来的不是对理论的简单接受,而是对理论与现实之间具有反差的问题产生疑惑。“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它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面广,许多宏大的主题沉浸其间,它进入大学生的学习课程,必然会唤起其关注与思考。但在传统的教学课堂里,学生不敢提问,不喜欢提问,甚至不发言,失语现象比较严重。如何避免学生出现纯粹完成任务式的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和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不敢问不会问到敢问会问,就成为提出问题的难点。

从“无疑”到“有疑”,就是问题酝酿和生成的过程,而酝酿和生成问题需要合适的场境和氛围,也就是问题场。问题场创设不到位,学生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欠缺,学习效果必然不佳。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基础,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问题生成的学习场境,培养一种有利于问题酝酿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如紧扣学生关注的现实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集结教学素材,组织学生进行竞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等方法营造问题场,使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思维活跃状态。也就是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明确目标,定向问题——在分析问题中启迪智慧

当问题产生后,学生有了消除问题的意向,就进入了分析问题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既要在“疑”和“难”两个字上做文章,又要充分体现各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针对性和发散性,使问题更具有吸引力。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起到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教师就要认真思索如何分析问题,把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能妥当地进行问题的转换和链接,把问题问在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

(一)梳理问题,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

在师生共同创设的问题情境下,如何梳理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使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相结合,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思考和质疑,就成为分析问题的难点。

教师是问题的策划者,是学生走上解决问题之路的引路人,因此,问题梳理的过程就是教师去繁就简的备课过程。当教师设计问题教学时,不能像原来那样备一课书,讲一节课,同时要克服追求面面俱到、全面系统、不分轻重的倾向,以保证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完成核心内容的学习活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其重点关注那些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问题,明确哪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最有价值的,哪些内容是最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的,从多角度质疑所思考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梳理、整合,进而达成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同。

(二)建立问题体系

学生的问题和思考是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前提。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规定了问题教学不应是单一的问题,而是系列的问题,是一个以诠释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统领体系,不同类型之间应当是有机联系的。这些问题与其背后的重要主题、核心知识以及思维方式等要素相联系,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把学生引导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上,并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问题逻辑是一个理性的人如何询问和回答的[3]。问题特别是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体系,本身蕴含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教师建立问题体系不仅是梳理学生知识、了解其知识结构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探索的过程。

在建立问题体系中,学生问题与教学内容链接,就形成了一个根据教材更新和学生问题的丰富不断的良性循环。这样,一个教学周期就是教学内容和学生问题的一次新的链接,每一次新的链接都是具有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的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新结合,不仅反映了不同学期学生的理解特点,而且反映了他们在特定社会发展时期成才的需要。这样不断更新问题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有了更具体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效果的提高就有了更具体的基础,这种良性循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课程的关键机制。

三、拓展思维,探究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内化心灵

提高探究能力,造就创新人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滋养心灵,锻造品格的课程,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更是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所在。问题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特别是问题解决过程中,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作用,教与学都是为了促进问题解决的进程和师生的不断进步。

(一)课堂实践

问题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行探究,通过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和才干,发展健全的个性。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技能操练式的教学更能使学生对教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迁移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对课程形成更为积极的兴趣、态度和信念。学生的课堂实践目标定位,分别是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培养合作精神。问题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一般不会是单一的知识,因此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相关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联系现实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性的问题强化了人是知识的积极创造者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班级或小组活动,是在问题解决中常见的组织形式,同学之间通过团结、协作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来解决问题。

学生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以主导者的身份去观察、思考和分析理论与现实热点问题,进而更加主动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思想深处。诸如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籍和参考资料,然后让学生写出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交流。每学期单独列出一次或两次课的时间让学生搞课堂实践,提前由学生分组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做多媒体课件,以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学生还可采取课堂上与老师换位的方式作为主讲者,进行热点评述、专题辩论、案例分析等,增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锋,使各种观点互相碰撞,最终明确认识、达成共识,完成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既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有所收获,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了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学生在思考时,有推理、论证等思维活动参与,思维过程的有效性得到重视,进而推出正确结论。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人格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出问题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社会功能,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心灵的内化。

(二)课外实践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为了使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不但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和多媒体、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加强与教师、同学以及环境的互动,而且要将课程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实践的好场所。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参观相关的场所,在参观前搜集资料,熟悉情况。在参观后,学生可以讨论,写调查报告。“从根本上说,不仅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且认识问题的解决最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4]。课外实践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与运用知识,引起探索和求解的愿望,提高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思想或实践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是训练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师生和谐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努力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的同时,教师也从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形成的促进者、引导者。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和“问”与“答”的互动中加深了师生感情,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问题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动态的、开放的发展过程之中,建造起学生能自由发展的空间,展现了课程的理论魅力,实现了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1]陈 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5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0.

[3]宋文淦.问题逻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

[4]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4.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