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启艳(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近年来,普世价值思潮以其传播内容的隐蔽性、传播方式的非强制性等特点,逐渐渗透到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并蔓延至高校。据李顺彦(2010)调查,学历结构与普世价值的了解及影响程度呈正比,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比本科生更了解普世价值,其受普世价值思想的影响也越深。19.8%的硕士研究生,39.4%的博士研究生了解或非常熟悉普世价值;13.4%的硕士研究生,18.6%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受到普世价值的影响。
普世价值是指那些普遍适用于人类,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广泛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价值,该思想打着人权的幌子,标榜自由、平等、友爱、文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强调个人自由,人生来平等,它本质上是西方资产阶级所宣传的文化思潮、是西方资产阶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侵略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扰乱我国经济、政治改革的方向。研究生作为社会主义主义现代现代化的建设者、作为高等学府的高层受教育人员,我们必须警惕普世价值观念对当代研究生的消极影响,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等手段,引领学生认清普世价值本质,消除普世价值对他们的消极影响。
普世价值认为“自由、平等、友爱、文明、正义、人权”是全人类各个时期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普世价值的“普世性”具有适用于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它超越国家、民族、阶级普遍存在。普世价值的宣扬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自诞生之日就一直致力于普世价值的宣扬,“自由、民主、公平、博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是相对的、具体的,不同的国家、民族、阶级有不同的价值标准。普世价值所宣杨的绝对的、抽象的,永恒的价值标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导致部分研究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的看法,淡化了部分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降低了他们分辨社会思潮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消减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调查表明,2. 24%的研究生党员赞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无用论”,4.08%的研究生参加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消极评论(申小翠、吴萍,2010)。47.1%的人表示推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理念(陈兴华2012)。
普世价值推崇“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它是超越了阶级、民族、时代的范畴,在全人类、全世界、各个历史阶段都适用,因此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中国也不应强调其特殊性而游离于普世价值之外。它强调意识形态的多元化,鼓吹西方社会所奉行的“民主、自由”思想同样适用于中国;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才是真正的自由经济;呼吁人权至上,鼓吹人性自由、平等,认为个人自由是实现民主、人权的基础, “政党轮替”是实现政治民主的前提。
普世价值所宣扬的超越阶级、民族、时代的价值观念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形态,否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动摇了部分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他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其特殊性,中国最终需重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不过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扣上了社会主义的帽子,美国的“三权分立”政党制度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调查数据显示,4.8%的研究生不赞成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15.3%的研究生认为中国改革的出路在于私有化(汪益民、龚惠香,1999) 。6.9%的研究生党员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能战胜资本主义制度,5.5%的研究生表示不愿意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陈兴华、2012)。38.78%的研究生党员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没有本质区别,会逐步融合,走向趋同(申小翠、吴萍,2010)。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需要与满足,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范畴。价值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不存在离开相对性的绝对价值。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需要不同,不同客体对同一主体的满足也不同。价值不仅存在于不同的主、客体之间,也存在同一主、客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内。“民主”、“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离开具体社会形态的绝对民主,也不存在离开国家、集体利益的绝对个人主义。
普世价值把其所谓“民主、自由、人权”凌驾于所有国家、民族、阶级、文化之上,否认价值的相对性,认为该价值具有普适性,是所有国家、民族、人类永恒的价值诉求。普世价值的这种否认价值相对性,过分强调价值绝对性的观点致使部分研究生误认为自由就是绝对的自由,民主是绝对的民主,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民主与普世价值所宣扬的自由民主是同一概念。他们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一味地强调“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自我利益至上”,做事“唯我独尊”,忽视了国家利益、集体观念的存在。调查发现,67.9%的研究生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促进个人更好地成长,51.7%的研究生认为读研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23.6%的研究生同意“只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这种说法(陈崇东、张应杭,2001)。6.8%的研究生不赞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9.7%的研究生“反对以国家利益为先”(郁云琦、聂德民、李小芳,2003)。
相对普世价值认为,“带有人类共同性价值就是普世价值,即相对普世价值”(钟哲明,2009)。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人类共同面临“环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等问题;在大多国家面临人权困扰时,人们共同呼吁“自由、民主、平等”。
这种观点在本质上模糊了人类共识、共同利益与价值之间的区别。“存在共同利益是一回事,对待共同问题的态度、处理共同问题的方法则是另一回事,前者是客观的存在,后者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决不能说存在共同利益,价值观就一样了”(周新城,2009)。也不能认为奋斗目标与指导思想是同一回事,“自由、民主、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并非适用于各个国家、民族、阶段的指导思想。人类共识、追求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原始社会不可能存在全球变暖的问题,没解决温饱的人类同样不会关注到生态破坏的问题。
普世价值的这种观点迷惑了部分研究生,误导他们混淆了人类共识与价值两个概念,他们主观地认为奋斗目标与指导思想是同一概念。如当前有部分研究生承认“拒绝普世价值,如同自拒人类”这种观点(邵建,2008),他们认为如拒绝普世价值,世界各国在应对一些国际问题时所达成的共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人类也就没有什么共同的利益。也有研究生认为“民主、自由、平等”既是人类的价值诉求,也是我们应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要深入开展对当代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信念学习教育,积极拓宽学习教育渠道、营造学习教育氛围、形成学习教育风气;做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教育与网络学习教育相结合,集体学习教育与自我学习教育相结合,集中学习教育与经常性学习教育相结合;通过多元文化的比较、碰撞,发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对普世价值分析、甄别,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意图;深入贯彻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分析普世价值的本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凝聚共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遏制普世价值对当代研究生的影响。
普世价值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本质意图在于动摇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强调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普世价值的产生、发展、传播也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对研究生进行普世价值教育,应从研究生认识分辨能力强、可塑性差、说教式教育方法难于认同的实际特点出发,寻求合理的、有效的引导、教育方法。
一是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穿普世价值的欺骗本质,树立研究生坚定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普世价值,弄清价值的相对性、历史性、具体性,认清普世价值“普世”的虚无性;用发展的眼光,了解每个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与达成的一致共识,分清普遍共识与普世价值之间的差异。
二是应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异同,让学生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越性。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与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是我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有力保障。
三是要深入分析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揭开普世价值的虚伪面纱。普世价值从抽象的人性论与价值的普遍适用性出发,认为其适用于全人类、各个历史时期、历史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不存在离开社会环境的抽象的人,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价值。普世价值从理论基础上是不成立的,普世价值所标榜的“自由、民主、平等”,实质是“专制主义,霸权主义的借口”(马德普,2009)。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真正的自由、平等。
四是要正确认识学术层面的讨论与思想领域的讨论。对普世价值的讨论、研究应区分学术层面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学术上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争论;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坚决抵制西方社会思潮,警惕部分研究生以学术讨论的声音代替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1] 陈崇东,张应杭. 浅谈新世纪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3).
[2] 陈兴华.高校研究生党员共产主义信念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3] 李顺彦.普世价值思潮对高校师生思想影响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4] 马德.普价值问题的复杂性与“普世价值”概念的误导性[J].政治学研究,2009(1).
[5] 孟东方,周顺文,李志,胡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生政治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1997(3).
[6] 邵建.拒绝普世价值、如同自拒人类[J].现代快报,2008(07).
[7] 申小翠,吴萍.研究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考察——以上海大学学生调查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0(4).
[8] 汪益民,龚惠香.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比较分(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1).
[9] 郁云琦,聂德民,李小芳.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四象状况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
[10] 钟哲明.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
[11] 周新城.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搞清楚的几个观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