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胡汉民对唯物史观的研究

2013-08-15 00:55谭园园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研究

谭园园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3)

对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国人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胡汉民因受党派归属和政治作为的影响,其学术地位长期得不到正视,但事实上,胡汉民与李大钊几乎是并驾齐驱的。自1919年10月起,胡汉民以《建设》杂志为基地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唯物史观的文章,既有介绍批评又有专门研究,促进了唯物史观的传播和推广。

一、主要成果

胡汉民是早期国民党人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1919年12月发表在《建设》杂志上的《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他从《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路易·巴拿马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一卷附注、《资本论》第三卷等著作中,注以己见,写成《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这篇文章中囊括了马克思著作中包含唯物史观的主要部分。

(一)说明唯物史观产生、发展的过程并给予较高评价

胡汉民指出:“溯他(指唯物史观)的来源,古代哲学者已透露多少意思,在社会主义中,更有圣西门、布鲁东等认经济事情及于政治的影响。但到了马克思,才努力说明人类历史的进动的原因,……以此立经济一元论的历史观。所以创设这个学说的名誉究竟归于马克思和他友人恩格斯”[1];胡汉民更是高度评价了唯物史观,指出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主义,同时有绝大的改革,差不多划一个新纪元”[2]。

(二)宣传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胡汉民指出“唯物史观的意义,简单说,就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历史观”[3],“包含社会组织进化论,和精神的生活之物质的说明两大部分。而阶级斗争说又是当中的一个重要关键”[4],“人类因社会的生产力而定社会的经济关系,以经济关系为基础,而定法律上政治上的关系,更左右其社会个人的思想、感情、意见,期间社会一切形式的变化,都属于经济行程自然的变化。”[5]这实际上是宣传了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

(三)驳斥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非难

胡汉民不但是唯物史观的传播者,还是唯物史观的捍卫者。胡汉民主要是针对欧美资产阶级学者及伯恩斯坦等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非难的驳斥,而这一驳斥在澄清理论是非的同时在客观上推动了唯物史观的传播。他对“以法律的观念代经济的观念”的观点、“以历史的进化不认经济有最强决定之势力”的观点、“一元论过于单纯”的观点、洛里亚所谓生产工具不是社会变动的基础的观点、伯恩斯坦和爱尔华德所谓唯物史观是机械论的观点等理由非难唯物史观者,胡汉民都进行了剖析驳斥、澄清正名。

(四)以唯物史观解读历史、观察现实

胡汉民不仅停留在对唯物史观宣传的层面上,而且把唯物史观中某些观点作为自己分析和观察中国社会实际问题和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指导思想。且胡汉民关于哲学史和井田制问题的考索,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具体研究的初步尝试,其对中国哲学史研究作唯物的研究,意外地引发了1920年《建设》杂志上围绕井田制之有无问题的辩论。在这次辩论中,胡汉民、廖仲恺等人取唯物史观的治史立场,对这一经济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胡汉民对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等的研究》发表于1919年10月1日)、伦理道德(《阶级与道德学说》发表于1920年1月1日)、家族问题 (《从经济的基础观察家族制度》发表于1920年5月1日)、婚姻解放问题(《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发表于1919年7月27日)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认为“社会组织的不良”是其他一切社会弊端发生的“病根”,因此胡汉民主张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而且“社会改造不能限于一部分,而全部改造须以社会经济的组织为中心”[6],主张用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方法来实现社会改造。

二、局限性和不足

胡汉民的《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对唯物史观准确的把握,使其成为“中国思想界全面介绍唯物史观的第一人”[7],其文足可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媲美,且在个别地方纠正了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误解。但是胡汉民自身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使得其在研究和传播唯物史观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胡汉民在接触和研究唯物史观时,早熟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先入为主,遏制了思想的飞跃,研究唯物史观更多的是为了改造和补充三民主义而不是完整的接受与运用。且胡汉民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使其研究唯物史观只是将其作为能为我所用的、西方民主主义的学说来加以介绍,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色彩。

胡汉民对唯物史观的研究也存有不足。胡汉民对唯物史观的宣传局限于用经济生活过程的变化来说明其它社会现象或历史现象的变化,主张“经济的一元论”。胡汉民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否认精神的反作用,说道:“马克思一派人,有时说的过分,看成人类心理的变化,完全听命于他的环境……又且看重了物质的生活,就不大理精神的生活。”[8]胡汉民鼓吹“调和折衷的道德论”,认为“凡是有阶级区别的社会,都以利用一种调和折衷的道德论,为最适宜。”[9]这实际上就是幻想避免和预防阶级斗争的出现,让剥削阶级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胡汉民接触、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意在建构和阐释其政治哲学,补充三民主义,无意间却成为当时研究唯物史观的翘楚,成为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先驱,胡汉民对唯物史观的介绍与宣传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应用。但胡汉民因囿于历史和阶级局限,在研究和传播过程中更倾向于实用主义的色彩,并未达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

[1][2][3][5][6]胡汉民.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J].建设,第1卷第5号第945、946、945、945、786 页

[4]胡汉民.考茨基底伦理观与里莉亚底伦理观[J].建设,第2卷第6号第1109页

[7]张立波.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批评与辩护[J].学习与探索,2010(03)

[8]胡汉民.孟子与社会主义[J].建设,第1卷第1号第159页

[9]胡汉民.阶级与道德学说[J].建设,第1卷第6号第1183页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