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人的情感对个体思想认识发展的作用

2013-08-15 00:5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客体教育者对象

彭 振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人作为一种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反复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其中经过了对认识对象的感性思考、理性思考,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轨迹。并且人们为了能够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象的本质,往往会借助书本上的知识和周围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深度。总之,帮助人们加深认识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情感是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水平的重要一环。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以及本身活动态度的体验,它体现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人的主观世界的主干部分,贯穿于人类心理生理的精神力量,是沟通自然和人,主体与客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

人是受到大脑的支配而行动的,而人的自身行动的依据是自己的思考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分别由大脑的右脑和左脑控制。情感就属于这其中的感性思维,它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能够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和行为。人们对于自己所要从事的活动或所接触的事物有没有感情,以及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对选择这一活动或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客体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就离不开品德情感的催化作用。狄德罗说得好:“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1]品德情感是人们在现实的思想道德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一种非智力的因素,是将教育对象的认识行为转化成行为的催化剂。如果人们没有情感上感受或遏制的力量,就不可能对世界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里列宁明确地强调了情感的认识动力功能。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借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2]

青少年的认识活动往往是在一种特定的情感心理状态下或处于一定的情感层次上进行的,因此,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会具有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不同的认识层次,得出不同的结论。就是同一个认识主体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对同样的事物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时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也提到:“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我们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同样的例子,如“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等等,这是因为,主体对其认识对象的选择是由其内在的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并不是所有的客体都能够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只有为主体的情感所接受或所指向的对象,方能成为主体认识的客体。为主体的情感所排斥的对象,主体就会故意的对其减少注意力。由此可见,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 青年学生的情感在其的认识过程中,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能产生不可忽视的、乃至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但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教育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可塑性主体性等特征,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而是可以根据其自身需要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的教育客体。因此,教育主体要对教育客体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其性格、爱好以及兴趣制定符合其自身情况的教育方法,使得其情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说教,以此来调动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更好更快的达到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即教育客体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成熟发展阶段,其思想性格还没有完全成型固定,具有很大的可塑造性。人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既需要得到老师的及时正确的引导,也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当今一代的青年学生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历程受到了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巨变所带来的影响。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来自不同阶层各个领域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成功标准的导向,使得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困难,而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导致了他们丰富的情感需求结构的形成。于是,怎样准确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能够对受教育者施加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符合的思想观念,就成为了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一道重要的课题。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情感培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其克服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问题,就能够帮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此,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者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将每个孩子都平等的看做是可塑造的对象,不能根据其学习成绩的优劣就对其其他方面做出主观判断。追求公平成为我国社会目前的一个主流价值取向,这同样也应体现在教育公平上。孔子是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人,他打破当时森严的等级划分,广收门徒就体现了这一点。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者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待学生公正公平,不唯贫富、权势以及教育者个人喜好,对所有的求教者、求知者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很多老师把自己禁锢在三尺讲台上,高高在上,这就使得与学生的距离拉开了,这样根本就不能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要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身份,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自己只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以这样的心态才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其他各方面的工作。

最后,教师要重视实践的功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调整学生的情感心理。由于学生的主要活动地点是校园,进行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也就是间接经验,但是有些东西是必须经过切身体会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教育者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参加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对书本上的理论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感受,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情感。

当今的社会纷繁复杂,各种新思想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工具的使用,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这不应该被看做是一种威胁,而应当被看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正常现象。教育者应当转变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分辨正误,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消除外界的消极影响,对学生施加正向的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改变自己的传统角色定位,针对每位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的不同,制定出适合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同时要以身作则,多用自身的正面情感影响学生,从而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只有把学生的这种性格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客体教育者对象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