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霞,王恩成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怀柔 101400)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历史意义,就是赋予了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从而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和途径。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观,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力军。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带头人应做好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各项工作中发挥率先垂范的带头作用,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上新台阶。
领导干部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力量,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的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①因此,在高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领导干部丰富的理论修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统揽全局的协调能力,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等各方面的素质。高校领导干部应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做好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上的引路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建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全面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根据共产主义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的各方面的才能”;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全面发展观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作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从学校全局出发,开阔视野,放眼未来,为学校科学定位,确立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观。高校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关系,特别是在学科建设和结构调整中,要集中人、财、物,努力做到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鼓励学科交叉渗透,催生新兴学科,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通过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长足发展带动学校整体上水平、上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具体到高校而言,就是要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坚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坚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坚持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与道德、人文素质的同步提高。
最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高校而言,关键要树立正确的战略观。一方面,在学校的资源利用上要有战略意识。一切工作要放在有利于学校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和实施,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更不能竭泽而渔。既要用足用好当前资源、又要为未来发展留有资源与空回。另一方面,在发展后劲土也要有战略思维。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高校竞争发展态势,要在学科建设、规模发展、校园建设、奋斗目标方面,必须有科学规划。
“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应是人才汇聚的地方,人才资源关系到高校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应积极探索“人才强校”的发展道路。具体而言,高校领导干部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善于“聚才”。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各种优秀人才聚集到学校发展的大业中来。二是善于“用才”。使用是检验人才的最终尺度,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最终目的。人才资源永远是第一资源,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措施,注重把物质激励、政策导向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在创新用人才机制上下功夫。要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传递压力和激发活力,真正使优者上、胜者奖,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善于“养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广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主要靠的是培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当前培养人才的重点是高层次的优秀学科带头人,通过重点支持优秀学术带头人领军挂帅来提升全校的教师素质。
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在新世纪新阶段,高等院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第一,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师生员工推进高等学校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根本目的。第二,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高等院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在制定教育计划时,要充分尊重师生的权利和个性,充分考虑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以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及其发展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第三,要把“以人为本”贯穿在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在办学理念中,要尊重师生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在管理制度中,要体现人性化管理,尊重和保障师生的权利和利益;在校园建设中,建筑物的设计和布局、园林景观等环境营造,都要具有大学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领导干部具备了远见卓识的战略思想之后,就要通过策划、组织和实施环节,切实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高校领导干部要围绕学校事业发展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让优质资源发挥优质效益。所以,树立“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念,要抛弃一切成见选人,超脱自我选人,以崇高人格魅力感召和吸引人才。此外,一个领导干部应该有一双伯乐的眼睛,“慧眼识人”,“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临之以难而观其勇”,分出能者和欠能者,从而调兵遣将,领兵御将,指挥千军万马,使得队伍良性循环,高效运转。
高校领导干部应加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决策能力,成为诸葛亮般“神闲气定、轻摇羽扇,出谋划策,妙计横生”的军师。因为作为一个高校的负责人,“拍板子”的工作非常重要,拍得好不好,到位不到位,准确不准确,分寸掌握恰当与否,事关学校发展的前景。所以,领导干部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各种意见组织起来,发扬民主,当“班长”不当“家长”,果断而不专断,总揽而不包揽,正确处理好“一把手”和班子其他成员的关系、党政主要负责人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团结一致、互相激励、奋发有为、和睦相处的工作氛围。
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事业的发展,工作内容更为庞杂,成长型高校要在复杂的局面中实现发展建设目标,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统筹协调”的管理能力。高校领导干部应该注重协调四方面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关系;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等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校内与校外的关系。高校领导干部应努力做到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改进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认真思考和及时处理学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设计各方面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
高校领导干部不仅要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者、组织者,更要以个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治校的素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各项工作中起到精神上和行动上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权威的力量是一个方面,但信念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感情的力量、道德情操的力量更加重要,如古语云:“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强调为官之道要以自身道德修养为基础和起点。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德才兼备,从才气上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从道德情操方面,与人为善,为人正派,这样才能从道德上站得住脚,才能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正如孔老夫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因此“应该形成全国方方面面共同促进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应该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③作为高校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学习科学知识、带头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带头在工作中运用科学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治校的素质。只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集中集体的智慧,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促进领导班子合力的形成和效能最大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在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的跨越。推进新时期的高校建设,要求我们把创新作为高校建设的灵魂,把“开拓创新精神”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坚持不断推进观念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俗话说:“行动上的创造和开拓,是以思想上的创新为前提的,思想创新又是创造性思维的直接结果。”因此,领导干部作为高校创新工作的核心力量,工作上要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首先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即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多向性和联动性、思维的综合性。创造性的思维才能更新观念,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把学校工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自主创新上来,把创新和改革的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工作中去。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高校的发展,关系民族兴衰的大业,而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领导干部是关键。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应高瞻远瞩,统领全局,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做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全体师生应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携手共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校园”,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高校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释:
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②江泽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319页。
③江泽民:《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