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转型理论视野下的上海产业转移升级

2013-08-15 02:50杨玲丽
华东经济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异地园区转型

杨玲丽

(上海政法学院 社会管理学院,上海 201701)

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推动,一些学者将其称为地方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但是,地方政府主导经济也带来了诸多弊端,不仅扭曲了正常的市场机制,而且还冲击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本职。因此,从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型的口号。政府转型并不抹杀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反,在现有的体制架构下,地方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执行者。但是,地方政府如何在做好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履行好经济建设职能呢?本文以上海的产业转移升级为例,探讨在服务型政府的架构下,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提供制度性和经济性公共服务,巧妙地发挥政策工具的市场杠杆效应,实现产业转移升级。

一、文献回顾:政府转型理论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以英美为代表的斯密的守夜人政府理论一直认为政府干预经济是无效率的,将政府视为守夜人,认为政府与经济建设无关紧要。但是现实并不完全如此。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奉行的自由市场经济不同的是,东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主导作用。比如,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韩国和日本的强政府对金融系统和经济领域的干预,对该国从贫穷走向富裕起了关键作用。世界银行也强调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导向的重要性:“一个国家需要市场经济,同时也需要有能力的政府培育市场……特别是在后进发展中国家”[1]。东亚30多年“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说明政府干预是有效率的。因此,格申克龙认为超越型国家的政府都在经济建设中扮演了积极的职能,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

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东亚危机却证明政府干预会出现低效率,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预示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地方政府一直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主导作用。受财政分税制的利益驱动,地方政府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长期纯粹地追求GDP增长,过度投资拉动经济,扭曲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而且,我国的强政府的背后是“小社会”,因此政府干预出现了低效率。只有在政府不断完善社会公共利益前提下的强政府,即“强政府,大社会”,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否则,“小社会”将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障碍。因而,我国的政府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政府转型研究开始进入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圈,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政府转型研究的行列,初步形成了以迟福林等知名学者为核心的研究队伍,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王仲田在1999年第6期《领导文萃》杂志上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府”的提问和约稿方式拉开了国内学术界政府转型研究的序幕[2]。新的历史时期,低碳经济对中国政府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张丽曼主张中国政府要由全能型向效能型转变[3]。同时,她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转型之路归纳为从内部分权到职能转变,再到行为规范[4]。迟福林于2003年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转型时期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上展开对“政府转型”的讨论,并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以政府转型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5]。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政府转型研究行列。王悦荣主张现阶段我国推进政府转型必须以人为本,以民主的充分发展为基础,规范政府管理和依法行政,坚持人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贺贵才和于永达强调,政府转型并不意味着政府退出,而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7]。林尚立把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职能归纳为“两次转变,三种形态”,而当前政府职能开始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8]。陈健将政府转型看作经济转型的核心,主张政府要转向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矫正市场经济的某些失灵[9]。迟福林和方栓喜明确主张政府的经济性公共服务、制度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三大核心职能[10]。

梳理学者的观点后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秩序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政府。但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该理顺。当市场能够发挥作用并取得优势时,首先应该由市场去完成;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将非常重要。因此,政府转型主要是指政府退出直接参与生产领域,从“经营型政府”、“管理型政府”、“生产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等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但是,政府转型和地方经济建设目标如何兼容?换而言之,地方政府在转为服务型政府之后,是否还有足够的政策工具继续引导地方经济建设?答案是两目标可以兼容。转为服务型政府之后,地方政府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不再大规模从事生产性投资。但是,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以公共服务和政策工具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本文以上海的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升级中的作用为例,探讨政府职能转型。借鉴迟福林和方栓喜的主张,本文从制度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三大核心职能转变展开对政府转型的研究[10]。制度性公共服务,指政府要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制定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业战略选择、产业转移升级等政策。经济性公共服务,指政府要从微观经济建设中脱身,提供产业转移升级的载体和经济服务组织,推动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指政府要关注民生,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障、公共就业服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基本住房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本研究只涉及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因此只谈及地方政府的经济性公共服务与制度性公共服务的角色扮演。

二、上海“服务型政府”在产业转移升级中的策略选择

在“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定背景下,根据国家发改委2010年对长三角的区域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①空间格局,避免长三角25个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解决区域结构性矛盾。作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定位在跨国公司总部与国家级产业基地两翼齐飞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而长三角的其它主要城市都围绕在上海周围,支撑着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成和“总部经济”的发展。因此,近年来,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转移加速。但是,在政府职能转型的大背景下,上海地方政府怎么样发挥“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促进产业顺利转移以实现产业调整升级呢?

(一)“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供给者

1.“异地工业园”成为政府支持产业转移的载体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出台各种政策积极鼓励上海市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与其周边(主要是江苏)合作建立“异地工业园”,帮助企业组团式迁移,降低转移风险。主要是由上海与所在地地方政府按照双方合作开发的方式,在异地批准建立工业园区等,用于上海外迁企业的链条式发展。“异地工业园区”的建立,使上海的制造业发展成为“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产业布局,即企业的总部或者研发、销售部门留在上海,生产性活动外移到“异地工业园区”。这种方式既能给上海的产业发展腾出足够的空间,实现上海的“腾笼换鸟”式产业转型升级,又能够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截至2011年底,上海在市外已经建立20多个异地工业园和开发区分区,其中落址江苏的最多,有11个,其次是安徽和浙江(见表1)。这是因为苏北地区、皖江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运输成本和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等。

从合作地的选择来看,上海的“异地工业园”的合作地选择是有条件的。按照市委市政府精神,从时间距离看,上海合作首选地是具有较强合作意向的“一小时经济圈”,包括苏北的南通、启东、盐城等地和皖江地区。从空间距离看,合作半径是300公里以内,比如昆山浦东软件园约80公里;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和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约100公里;上海通用汽车安徽广德研发试验基地约200公里;与上海合作建立工业园区最多的盐城不到300公里;嘉定工业园区建湖工业园、上海华谊集团无为国家级煤基地多联产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张江高科技园芜湖分区等,约300公里。

表1 上海在市外建立的“异地工业园”名录

从合作方式上看,主要采用股份合作模式。一般是由上海方面与园区所在地发挥各自优势,上海出资金和企业,园区所在地出土地,通过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特殊制度安排与上海形成“合作共赢”。具体为:合作双方共同成立股份制的园区开发公司,公司负责园区具体的规划、投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从公司内部结构看,上海方面一般占控股地位,持有50%以上股份,并选派人员担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从收益来看,收益按照双方股本比例分成。例如,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与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政府合作开发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由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现金出资90%,南通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现金出资10%,共同成立了上海市北高新集团(南通)有限公司,以土地一级开发商的身份,参与规划总面积约5.24平方公里的园区建设。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完全交由上海市北高新园区来开发,上海已经派出了一个数十人的管理团队常驻南通,承担一部分上海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功能,南通方面则负责行政职能,在利益方面,双方将按股权比例分成。

从园区管理体制来看,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双方政府机构出面设立管委会,同时设立合资的开发公司,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政企合一”型模式,这种模式运作效率较低,所以采用这种模式的较少;第二类是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二套班子,各自运作,类似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政企分离型”模式;第三类是完全采用市场化的开发体制,如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在浙江海宁的“公司型”开发模式。从目前上海与外地合作共建的异地工业园区看,多数采取公司主导开发的模式,而且在公司治理中多以沪方为主导,即股权、人事、决策完全由上海方面主导,但利益双方共享。

2.“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成为政府推动产业转移的公共服务组织

上海各区县积极地在市外建立异地工业园和开发区分区,是产业转移升级的一个有效途径。此模式将有转移意向的企业从原来的散点化和碎片化引导到集聚化和功能化的园区发展,既能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又能够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聚化问题。比如,有些产业对江苏很好,但对上海就不利。有的产业用地量很大,在上海扩大规模很困难,但到苏北就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些园区和企业对跨省异地建园仍有困惑,因此跨区域的园区共建项目进展不快,制约了园区共建的深化。

针对上述问题,异地共建产业园急需政府搭台引导。2010年8月,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交流办公室、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三个机构牵头,成立了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组。11月,在安徽合肥召开了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推进会,签署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正式成立,成为政府搭台的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截至2011年6月,在“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的推动下,已经促成了77个园区合作项目,区域内产业梯度转移效果显著。截至2012年2月,已经有79家园区申请加入联盟,其中上海14家,长三角近60家,非长三角地区20多家。

“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畅通园区信息交流。2011年3月,开通了官方网站(www.jointpark.org)。联盟秘书处定期公布长三角22个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当地政府扶持园区共建的新政策、新动向,以及园区项目合作信息等。会员均可登录网站了解上述信息。因此,联盟的成立,较好地解决了产业转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政府推动产业转移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制度性公共服务”的供给者

1.“总部经济”模式的发展战略选择加快产业转移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经到了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从依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外向经济增长转向枢纽型国际化大都市、从国内经济中心转向全球、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率先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化,上海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步伐。表现为:一方面,上海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转移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另一方面,上海的企业需要积极地通过对外扩张、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来发展总部经济,提升企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现阶段上海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地把劣势低耗能产业转出,而是通过制定“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家级产业基地”两翼齐飞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擎和长三角强劲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在异地获取空间资源、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占领新市场等带动上海第三产业的壮大,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上海市政府对于跨国公司总部与国家级产业基地两翼齐飞的“总部经济”模式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市政府对“总部经济”提出的明确战略目标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要结合上海的特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金融、研发、营销等机构入驻。”目前已经有347家跨国公司总部、332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237家跨国公司投资性公司在上海安营扎寨。全球十大国际集装箱公司、九大船舶公司均在上海设立了总部、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1000多家国际海上运输和相关企业集聚上海。2011年第一季度,上海共新成立投资性公司10家,为去年同期的2倍。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第一大制药公司武田药品、英国石油都选择在上海设立投资性公司②。2011年前8个月,在新落户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项目中,八成以上属于“总部经济”。

世博会用地也成为上海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的契机。世博园区A片区规划发展总部经济,将对所有企业开放,不设门槛,不论是央企总部、民企总部,还是外企、港澳台企业地区总部都可以进驻。B片区将建设成为央企总部集聚区,规划用地面积18.72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2011年7月,宝钢集团、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国家电网三家央企率先签约入驻B片区;2011年8月8日,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中国黄金集团、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中国中信集团、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入驻B片区。不久的将来,这13家中央企业将在此建成24幢错落有致、低碳环保的国内知名企业总部集聚楼宇,借以壮大、发展总部经济③。

2.政策支持的“产业结构调整”式产业转移

按照经济学解释,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一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财政考核制度和税收改革迫使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因此,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引导产业转移由无序的自发转移向着政府导向的有组织转移方向发展。上海地方政府有着积极推动产业转移的热情,希望通过将低端产业转移出去,既实现本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建设,又将上海的产业园区延伸到异地。因此,近年来,地方政府导向的上海新一轮产业转移升级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市、区两级地方政府分别介入产业转移工作,积极为产业转移工作提供规划、政策、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各级政府狠抓调整淘汰劣势行业和企业(参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转移、撤并传统制造业企业近5000家,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腾出了空间资源;同时制定了《上海市淘汰劣势产业“十一五”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源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2006)38号文);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挂帅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专门的中介机构——上海产业合作服务中心和实体运作机构——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同时,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在资金上,市财政预算16亿元用于产业调整和转移专项补贴,分三年推进产业转移④。2007年5月,上海市经委与扬州市经贸委签订了《关于推动产业转移与合作的框架协议》,这表明产业转移问题已经引起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显著提高了上海产业转移和合作的层次。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长三角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钢铁、汽车、船舶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设计、营销中心,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此指导意见加快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上海更是将产业转型升级和政府转型作为核心。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下达2011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1〕161号)要求,2011年上海市实际淘汰落后产能制革30万标张、印染2181.3万米、化纤0.7万吨,涉及7家企业,其中5家位处浦东,另2家位于金山区和松江区。此措施将为上海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大的空间。

3.政策支持的“企业规模化扩张”式产业转移

上海的产业转移已经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向外转移的问题,高新技术产业也开始加入转移的行列,在转移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装备的整体升级,表现为政府支持的“企业规模化扩张式”的产业转移升级。政府出台各种政策积极鼓励有规模化扩张的企业进驻上海在异地建立的产业园,使得总部经济能够在上海得以延续。比如,上海市领导对外高桥保税区在启东建立的产业园进行了专题研究,时任市委书记俞正声作出专门批示:“希望上海各区县开发区借鉴外高桥保税区和启东合作联动模式,积极走出去。”

政府支持的“企业规模化扩张”式产业转移的领域主要有:第一,战略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2002年,罗氏药业下属巴塞里亚公司又在海门全额投资成立了“江苏原创研发中心”,主要从事新药目标分子合成研发与工艺制程开发。德国拜耳公司为了在启东打造其在中国的非处方药品生产基地,2008年收购了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的台湾兆阳科技、法国博旭瓦等都在浙江海宁投资了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的研发生产基地。第二,一般加工制造业,如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纺织、食品等行业。上海的部分加工制造企业已经在江苏盐城的大丰市设立新厂区,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打算。大丰市也专门设立了纺织产业园、光明工业园、杨浦工业园等承接上海企业转移。第三,重化工业,包括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钢铁、汽车产业、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等都有在异地寻找扩产基地的准备和打算。2009年6月,宝钢集团斥资4.3亿元,将线材制品项目的生产转移到江苏南通。第四,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包括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现代物流、商贸服务、职业培训和金融业、房地产等也出现了异地发展的迹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入驻安徽合肥、芜湖等,上海大批物流公司入驻江西、安徽等地。

三、上海经验对其他地区产业转移升级的借鉴

上海一直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表现为政府导向的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所带动的长三角及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上海所带动的产业转移的区域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从区域范围看,上海的产业转移正在由以上海为中心的1小时都市圈向3小时经济圈乃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延伸,苏北、浙西、皖江、闽北、赣东等正在成为继苏南和浙北城市之后,争夺上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甚至上海的产业转移还有向长江中上游地区扩展的态势。但是,在产业转移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一直以来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在政府引导下的产业转移,将能够充分发挥长三角各城市的优势,既服务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又能带动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海产业转移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加以借鉴。

(一)“服务型政府”的积极参与,成为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上海产业向外转移的力度越来越大。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服务型政府”的积极参与,成为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因此,各地要学习上海产业转移的经验,让各级政府积极参与到产业转移中去,为产业转移工作提供规划、政策、资金、组织等服务性支持,而不是直接参与到产业转移的运营和管理的中去。上海政府推动的产业转移的载体以建立“异地工业园”为主。异地工业园建立的主角是上海各级国资委下属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如上海外高桥集团、漕河泾开发公司、嘉定工业园开发公司、浦东软件园公司、杨浦区新长宁集团、上海华谊集团、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等。在上海,这些大型国企的品牌、诚信度、规范化、法制化等方面均居领先地位,在异地建立工业园,有很强的品牌效应和产业链集聚力。但是,政府并没有直接运营这些异地工业园,而是为异地工业园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性支撑,异地工业园的运营交由双方成立的公司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营,因此政府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异地工业园的运营中去。

(二)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创造产业转移的双赢格局是重点

要让转出方政府积极参与到产业转移过程中去,为产业顺利转移提供服务,探索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创造产业转移的双赢格局是重点。上海的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有内在的推进产业向外转移的动力,但同时政府又担心产业转移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出现税收减少、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业不足等问题。因此,为消除顾虑,在推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积极探索了一种由转出地和转入地双方合作建立区域间利益共享的“异地工业园”,由转出方控股,按照公司化运作,税收、收益分成等方面也按照股份比例分成,由此转出方的积极性较高;而对于转入方来说,上海的异地工业园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大企业、大项目,同时可以带来先进的园区管理经验,转入方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就实现了转移双方的双赢格局。

(三)建立法制化长期诚信合作机制,避免“前恭后倨”、“先引后驱”现象

20世纪80年代,上海与喜来登国际酒店集团合资建立五星级华亭宾馆,经营业绩良好,至90年代,华亭的中方领导层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五星级酒店的管理经验,中途毁约,赶走喜来登,在赶走喜来登的同时,华亭也失去了喜来登的全球客户资源,迅速由盈转亏,一蹶不振,此深刻教训值得吸取。因此,对异地工业园的转入方来说,外来企业的法制化长期诚信合作机制非常重要。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少数政府机构出现“前恭后倨”、“先引后驱”等现象,即在引进上海企业初期,谦恭备至,任何条件都可以满足,等到园区招商引资成功以后,大量企业入驻园区,税收或GDP大增,地方政府开始制造种种摩擦、设置种种障碍或者中途毁约等。如果出现一例类似案例,将会产生巨大负面效应,从而影响其他园区顺利承接上海产业转移。

注释:

①“一核九带”,指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

②资料根据2011年12月8日《中国工商报》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③资料根据2011年8月9日《新闻晨报》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④资料来源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2月6日发布的“上海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和新动向”。

[1] 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 王仲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府[J].领导文萃,1999(6):5.

[3] 张丽曼.从全能型政府到效能型政府:论社会主义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 张丽曼.论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J].社会科学研究,2004(6):1-5.

[5] 迟福林.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04(6):61-64.

[6] 王悦荣.关于政府转型的人本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3):43-46.

[7] 贺贵才,于永达.政府转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从俄罗斯转轨看中国经济增长[J].南方论丛,2006(3):37-41.

[8] 林尚立.民主的成长:从“个体自主”到“社会公平”——解读2005年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3):5-16.

[9] 陈健.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转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3):79-86.

[10] 迟福林,方栓喜.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政府转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5.

猜你喜欢
异地园区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转型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沣芝转型记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