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解题目,轻松学课文

2013-08-15 00:45■文/任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诸葛亮语文课程课题

■文/任 璐

一篇课文中,课题就好像文章的眼睛,它是引领我们走进文章的使者,它是我们欣赏文章丰富世界的窗口,更是文章精神的高度凝聚。因而,语文教学中,破解题目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对于解读课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循着课题去感受文本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感染力作为其价值取向,以此来制订语文课程目标和开发选择语文课程资源,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文本的情感。在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课题为着眼点,循着作为文眼的课题去感受文本的感情。对此,我想以《给家乡孩子的信》为例作以说明,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开头的。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信》这一课,请读课题。

生:(高声朗读但无感情)给家乡孩子的信。

师:这封信是写给谁的?

生:写给家乡的孩子的。

师:身在他乡,给家乡的人写信,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激动、亲切、热情……

师:是啊,一个人远在他乡,收到了一封家乡孩子的信,他多么高兴啊,心里觉得多么亲切啊,孩子们,再读读课题!

生读,比第一次读课题多了些许亲切、柔和之感!

师:这封信是谁写得呢?

生:巴金爷爷。

师:一位老爷爷对一群孩子,尤其是他家乡的孩子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子,什么语气?

生:亲切、慈祥、和蔼、高兴!

师: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生此时读课题已多了几分长者的慈祥与亲切,为体会文章中巴金先生对孩子们的关爱定下了良好的基调!

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题去理解想象一个老人对一群家乡孩子的嘱咐与关心,为整篇文章找到了感情基调,做好了情感铺垫,再通过教师的范读,产生了一种磁场效应,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进入文本一探究竟的效应,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巴金老人的爱。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课题成为学生感受文本感情的着眼点,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二、将课题作为体验文本的突破点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精神核心。因此,从课题入手,寻找突破口,从课题的一字一词深入挖掘,激起疑问,统领全篇,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诸葛亮神机妙算啊,草船借箭,这样的妙计谁能想到?难怪一向自恃聪明的周瑜事后也自愧不如。

正当教师感叹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时,忽见一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老师,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那是骗箭。

师:你为什么说是骗箭呢?

生:借别人东西,应该是在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暂时用一用,用完后应该归还。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箭,曹操一点也不知情,是上当受骗了。诸葛亮借了箭以后也不可能再还给曹操。所以,我觉得不能说借,只能算骗。

师:这位同学敢于向课文发出挑战,而且说得有根有据,非常好!这么说,课文以《草船借箭》为题用错了,我们把它改为《草船骗箭》好吗?

(学生先是一愣,思考了一会儿后就有人举手了)

生:诸葛亮的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以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就不用说谢谢了,只有借箭才会说谢谢。所以题目应该用“借”字。

生:骗了人家东西不可能再归还,借人家东西肯定是要还的。诸葛亮这次借来的箭是会归还给曹操的。因为这些箭是用来跟曹军作战用的,在以后的战斗中不都还给了曹操吗?所以我觉得用“借”更贴切。

师:被同学们一说,我也觉得是用“借”字比较好。作者用这个“借”字,既突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又非常幽默、风趣。这个“借”字真是用得妙!

学生在阐述自己理由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了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炼与精妙,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一个小小的课题在这时成为了学生体验文本内涵的重要突破点。

总之,巧妙地解读题目会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会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所以,认真窥探课题,你会发现无限风光!

猜你喜欢
诸葛亮语文课程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次写课题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