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育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何通过音乐课充分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在主观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和心灵净化是中职音乐教学非常重要的课题。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职业院校往往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十分注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教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学生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单纯拥有专业技能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音乐具有认知作用,在提高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鉴赏力,更在于其“德育化”和“智育化”。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音乐教育是中职教育体系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主要就如何通过音乐的手段来达到对学生美的熏陶、情感的提升、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作为没有国界的语言,能够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因此教育需要寓教于“声”,通过音乐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广泛开展学生体育、文艺、科技活动,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音乐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高尚道德情操的树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往往缺少机会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是渴望音乐的,通过素养培育的方式是可以在他们心中激起情感涟漪的,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新型人才的需求。
要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先要寻找和储备“粮食”,也就是要确定教学内容。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的规范性的教材,中职音乐教师常常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加上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音乐教学地位不高以及中职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等现状,增加了音乐教学的难度,也对教学内容的准备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学素材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作品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与明星、网络、影视等流行因素进行结合。例如,在“山歌”这一我国民歌体裁的教学中,通过轮回乐队现场演唱版《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播放,一下子就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从而对“山歌”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几个同学还自己组建了乐队,排练这首山歌并在校园舞台上进行表演。
歌剧、交响乐等题材是音乐教学的难点,更需要在教学选材过程中注重生活化。例如,在交响乐教学时,笔者选用由郑小瑛老师亲自执棒,厦门爱乐乐团演奏的交响乐《欢乐颂》用到教学上,效果非常好。同学们普遍对《欢乐颂》有所了解,加之是由本地乐团演奏,陌生感和距离感消失了,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了。在领略“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奋进意志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交响乐的欣赏能力,并使之对交响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同学课下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听交响乐”。
可见,音乐课程选材非常重要,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题材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音乐学科尤其如此。这就特别需要音乐教师做到鼓励与引导相结合,教导学生分辨美丑、善恶,学会审美。因此,多元文化进入音乐欣赏课堂,不仅是学生们的迫切要求,也为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把音乐欣赏涵盖到人文素养的范畴是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的。仍以中国民歌“小调”的课堂教学为例,在欣赏《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时,先通过欣赏让学生形成自我体验,之后对历史事实进行讲解,然后是分组讨论,引导他们对美丑、善恶进行讨论和区分,最后达到弘扬民族情怀和集体观念的目的。再如,在讲解山歌时,笔者先引入电影《刘三姐》以及张艺谋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让他们进行对比欣赏,感受祖国美好山河和同一题材在40年前后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和民族音乐的关注与热爱。然后,笔者进一步介绍张艺谋导演及他在追求艺术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鼓励学生敢于梦想,勇于拼搏。“育德”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
3.教学内容系统化。
目前中职学校缺乏统一的音乐教材和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分类归纳,按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思路,形成一套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教学脉络。例如,遵循中职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可以把音乐鉴赏分成:民歌部分,包括中国民歌和外国民歌;戏剧部分,包括外国的歌剧艺术、中国的戏剧艺术(重点讲解国粹京剧,辅助一些和同学们贴近的地方戏曲等)、现代的音乐剧;艺术歌曲部分,包括中国艺术歌曲和外国艺术歌曲;器乐部分,包括中外民族器乐曲(以介绍乐器为主);民族管弦乐部分;交响乐部分;大型合唱作品部分,包括中外经典的合唱作品和我们身边的合唱歌曲。
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日常可以接触到的作品为素材,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整理成系统化的音乐教学脉络,再将这些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进行章、节结构设计,就可以成为实践性教材,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奠定物质基础。
要完成一堂内容紧凑、教学效果良好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的掌控与把握是很关键的。我们的课堂是集欣赏、讲述、讨论、实践表演多方面感知为一体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充实而不填鸭,生动而不失条理,需要有详尽的设计,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环节。
1.体验式教学法。
导入部分常用此方法并贯穿于课堂始终。对于音乐欣赏这门课来说,体验式教学法最为基础。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情达意的,例如《小河淌水》中,“哎”一声遥远的呼唤般的声音,仿佛从天边飘来,把人带到了美妙的意境中去,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善于感受,形成学生与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音乐心理学家戴维森说过: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价也有巨大的价值。
2.情感教学法。
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围绕一首歌创作、演唱背后的经典故事,以及音乐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音乐家们的日常小故事、趣事和同学们分享,不仅学生很感兴趣,也能培育学生的情感。如,在讲“节奏”时,“击鼓骂曹”的故事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节奏的重要性;讲到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时,讲一些有关他与莫扎特、海顿的师徒之情,以及为了艺术先后从师14位之多,从而启发学生尊师重教的重要;还有《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我的祖国》等歌曲产生的背后感人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宝库,使知识更具多元化的特点。
3.探究发现教学法。
此类教学法多用于结课设计。音乐大师的音乐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素质。在讲解“劳动号子”这一民歌体裁时,可以鼓励同学们搜集身边的“声音”并在课堂上展现,划龙舟时的吆喝声、运动会上的加油呐喊声、街头巷尾的各种叫卖声、清晨校园里的鸟鸣声、猫叫声、狗叫声甚至连宿舍同学间的吵架声都被逐一呈现出来,这无形中既培养了学生用耳朵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身边声音的能力,又对“劳动号子”有了切身、直观的了解。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和净化人的灵魂,和谐发展人的身心,升华人的精神境界都起着重要作用。假选取充实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可以达到像法国文学家果戈里说的“音乐引起灵魂的激情和骚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