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路径探讨

2013-08-15 00:55程向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敬畏伦理生命

程向阳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从马加爵到药家鑫,从苏州大学情侣的双双跳楼到复旦大学博士林某的毒杀同窗,从北大刘海洋的硫酸泼熊到网上不断曝光的虐猫事件等等。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各类伤害生命的事件屡见不鲜。另据一份对辽宁省188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不少大学生对生命伦理认知消极:如14.9%的大学生表示 “自己有过轻生念头”,34.7%的大学生选择“生命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1]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不到位无疑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生命教育与生命伦理教育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2]从哲学观点看,生命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解释到: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个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自然界不断地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是生命存在的重要表现,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生命形式,不仅具有一般生命所具有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自然活动,还具有人际交往、求学择业、获得尊严等社会活动。人的生命通常有三种形态:一是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以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具有和其他生命相同的属性;二是人的精神性生命,人高于其他生命之处在于人具有独特的意识活动,有超越一般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三是人的价值性生命。人不仅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还要对生存的意义进行价值追问,并不断提升自身乃至全人类的生命价值。

基于对生命三种形态的认识,生命教育通常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生命教育包括对受教育者进行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的全面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即不仅包括对生命体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狭义的生命教育主要指对生物性生命的关注,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认识自己的身体、增进健康、远离危害,同时尊重和善待他人及其他生命。生命伦理是指人作为宇宙中的生命主体在面对环境、自身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命价值、尊严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体系。生命伦理教育是指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使他们对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有着清晰、正确的认识,帮助他 们完善人格,培育良好的生命价值观。[3]生命教育与生命伦理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广义的生命教育基本涵盖了生命伦理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生命伦理教育则为生命教育提供哲学依据和价值旨归,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文关怀。

二、敬畏生命: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核心

《现代汉语词典》对“敬畏”一词的解释是:“又敬重又畏惧”,意指人在面对庄严和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尊敬、畏惧的心理体验。生命是神圣的、崇高的、最可宝贵的,是人一切价值的基础,“敬畏生命”是人类个体和群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和道德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生命的价值,不论是儒、道、佛、医都对此有过精彩的阐释。儒家在《孝经·开宗明义》即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把善待身体、保存生命作为儒家最重要的伦理思想——孝道的基础;重视养生、提高生命质量是道家的重要特点,在《庄子·养生主》篇中:“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养生要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新生之机,享尽天年;佛家一向以慈悲为怀,佛经《大智度论》曰:“一切佛法,慈悲为大”,主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杀生、素食等思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命伦理意义。此外,中国古代的医家们也对促进国人健康,提升生命质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提出了很多可贵的生命伦理思想。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自序中曾说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4]人命贵过千金,所以把他的药书命名为《千金方》。

在西方伦理学中,最早明确提出“敬畏生命”思想的是法国医学家、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他说:“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思想必然的、绝对的伦理原理。”[5]在这里,他不仅提出了生命伦理的基本善恶规则,还提出要平等对待一切生命的思想。

俗话说,人不可无知,但更不可无畏。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必然会没有行为的禁区,胆大妄为,无法无天,进而造成各种恶果。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6]由于多种原因,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很少有敬畏思想的教育,学生们一不畏天命,二不畏权威,三不畏圣人,一些学生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所以导致了前文所述的种种恶行。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教育,在学生的思想中牢牢确立不可伤害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绝对禁区,坚决守住这条最重要的伦理底线。

三、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重点

1.生命知识教育。生命知识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形而下的生命知识教育,形而上的生命伦理教育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实践中,生命伦理教育往往是渗透于生命知识教育之中的,只有认识了生命的奥妙和神奇,才能更懂得尊重生命。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高校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生命知识普遍比较贫乏,尤其是大学生对最需了解的性知识和生育知识了解不够,导致一些意外怀孕和堕胎事件的发生,既对自己身心造成伤害也无情地剥夺了胎儿无辜的生命。另外,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营养保健知识,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减肥节食、痴迷网络、缺乏锻炼等),给身体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2.生命伦理基本原则教育。伦理学者对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有许多不同观点,目前普遍认同的原则有:尊重原则、有利原则、无伤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要求行为者尊重和不干涉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它肯定了每个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并享有为人的尊严,同时也体现了人际间平等交往的伦理准则。有利原则就是要维护和增进他人的利益,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无伤原则就是不得减损他人利益,特别是不得伤害他人健康和生命权益。公正原则就是要公平、平等、恰当地对待他人,不得因地域、种族、身体状况等原因而产生歧视等不公正行为,也包括平等对待动物等一切生命。

3.生命责任教育。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始终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个体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他人、属于社会、属于自然,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负有一定的责任。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增进了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利益。当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时,他人、社会、自然依托于他的那部分利益就会受损。所以,放弃生命就是放弃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种逃避和十分自私的行为,也是极不道德的行为。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时,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守住“不轻生”的伦理底线,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勇敢地承担起生命的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4.死亡伦理教育。死亡伦理是生命伦理的重要内容,死亡伦理教育也是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环节。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个生命的逝去,但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死亡”仍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大陆地区对死亡伦理教育认识不足,起步较晚。比如美国早在1928年就开始出现死亡伦理教育,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死亡教育。我国大陆地区直到近几年,才有少数医学院在一些课程中渗透死亡伦理教育的内容。其实,生与死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透过其他生命的逝去反而更能激发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更能深刻地体会生命本质,从而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当前大学生死亡伦理教育的侧重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避免死亡的随意性。死亡虽然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绝不是随意的,要尽最大可能保全生命、避免死亡尤其是非正常死亡,自杀、杀人等随意戕害生命、制造死亡的行为是决不可容忍的恶行;二是要坦然面对正常死亡。虽然死亡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还很遥远,但学生们经常要面对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因各种原因离他们而去,而有些学生在心理上很难接受现实,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对于无法挽救的病人和已经脑死亡的人,其生命已经没有价值,延续生命只能是延续其痛苦,增加家人和社会的负担,减少他们死前痛苦,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开人世其实是一种善举。

四、大学生生命伦理伦理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1.构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对生命伦理知识的认知是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首要任务,知识的传授往往需要一系列的课程做依托,这些课程要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共同服务于生命伦理教育的总目标,形成一个生命伦理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思想实际合理安排好生命伦理教育,妥善安排学分,制定教学计划。

2.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开展生命伦理教育。高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其他校园活动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生命伦理教育专项活动,活动形式要丰富多样,学生乐于接受,参与面广,教育意义深刻。

3.组建生命伦理方面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一般由对生命伦理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它一方面可以加深社团成员对生命伦理的认知度,还能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教育宣传效果。学校可以根据情况为其提供指导教师和活动场地,有条件的也可以提供适当的活动经费,也可以委托社团开展一些生命伦理宣传教育活动。

4.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个大课堂,生命伦理教育更是如此。一次护理病人的经历会让人明白生命间相互扶助的意义,一次敬老院之行会让人懂得生命的不易,一次葬礼会让人明白生的可贵……大学生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悟,真正领会生命伦理的精髓。

5.加强自我教育和修炼。道德教育的难点往往在于个体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成效最终也取决于大学生能否将生命伦理思想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品德修炼就显得至关重要,要对照生命伦理的原则和一些重要思想多做自我解剖、三省吾身、慎独慎行。

[1]景亚蕊,张洪江.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认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02.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3]马 英.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智慧之思[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4](唐)孙思邈.千金方[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

[5](法)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对生命的敬畏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夏延章,唐满先,刘方元译注.论语今译[M].四书今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敬畏伦理生命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先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敬畏 果决 笃信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