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洋波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8)
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法国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接近总数的一半。换一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1]45-46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研究德国教育的成功之处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对于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国《基本法》,即《宪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德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头脑中塞满了过多的知识会阻碍孩子的思考,使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教育机构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1]45-46。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在这期间,他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2]43其实,欧洲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在德国,不仅仅幼儿园的孩子不能提前教育,小学生也不允许实施超过其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
与此相对比,我国的教育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密集的知识灌输导致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被削弱,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西方的世界一流大学校长们发出了同样的声音:中国的学生最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不太愿意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太愿意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目的尽管更改变化过多次,但其基本精神没有改变,即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要求具有独立个性。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顺从、听话的学生,在学校时听老师的话,在工作岗位听领导的话,不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在国外,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家长常问的一句话是:“今天向老师提什么问题了?”而我们的家长,喜欢问孩子的话是:“今天听老师的话了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束缚孩子头脑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第二,孩子的体质下降。相比较,中国的孩子负担很重,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体质的下降。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曾指出:我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令人堪忧。[3]在学校里对老师的评价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大搞题海战术,孩子们苦不堪言。而回到家里,等待孩子们的是家长早已准备好的大量补习班。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们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可是,在实际中有多少孩子能保证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指出:“体者,乃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关注孩子的健康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学校、家庭、社会应该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第三,生活常识欠缺。我国早在1999年就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然而时至今日,应试教育还在教育领域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它使学校教育围绕着考试来安排一切活动,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都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德国立法禁止设立先修学校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发展,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使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遵循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促进人更好地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使教育适应人的发展,而不是使人适应教育。
德国《职业》杂志的调查显示,教师职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最向往的职业”,这与教师的地位与待遇高有关。德国教师的基本工资标准由《薪金法》统一规定的,标准高于一般公务员。据政府的相关统计,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人均收入与德国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职员的人均收入相当,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4]88除工资外,德国教师还享有地区津贴、子女津贴、假日津贴和官职津贴等福利待遇。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一份名为《美国与其他八国集团成员国教育指标比较》的统计分析报告,对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和俄罗斯八国集团成员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教师工资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统计的资料看,德国公立学校的教师工资最高。教师属于公务员,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领取国家工资,不受解聘的威胁,享受职业安全保障,每年还有两个很长的假期得以放松。德国教师退休后有充分的退休金和生活保障。德国教师退休年龄一般规定为65岁,凡具有5年以上教龄的退休教师即可领取教师退休金。退休金相当于退休前最后工资总额的75%。如本人去世后,其配偶和子女可分别继续领取退休金的60%和12%作为生活补助,直至去世。[4]88
1.良好的教师教育传统
德国教师教育走在世界前列,除了政府重视师资培养,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外,还跟德国拥有良好的教师教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继承和发扬了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探讨了教师教育问题,提出了教师教育的基本原则。他于1835年发表了《德国教师教育指南》,帮助广大教师提高教育科学理论素养,被当时德国广大教师尊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要想教育好他人,先要提高自身素质。(2)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学。(3)教师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使教师的教育水平得以提升。
2.严格而独特的培养制度
在德国,教师职业因为考证之难被称为“三大艰难职业”之一(其余两个职业为医生和律师)。在德国,成为一名教师很不容易。严格而独特的培养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师范模式到综合模式。目前,德国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20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教育界渐渐认识到,师范生是教师的唯一来源,这有很大的局限,会影响教师的素质。于是师范院校被逐步并入大学或被扩建成新的大学及综合高等专业学校。两德统一后,东德也取消了师专。这样,中小学教师培养被纳入到高校系统之中。一个中学毕业生要想走上教师之路,首先必须进入综合性或技术性大学学习,选择一个主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5]27。德国大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和研究并重的学习氛围。学生可根据学校的推荐性学习计划和开设的课程,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职业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学的条件,设计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育科学;二是主专业学习;三是辅修专业学习。实际上,综合大学培养教师的新模式已经在欧美国家遍地开花。如在美国,1986年开始兴起的教师教育改革要求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先接受4年的大学教育,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接受一年至二年的教育专业训练。[5]27日本从1949年起,实行了新的教师培养制度,结束了师范学校培养教师的历史,由国立大学开设教师培养课程,同时允许一般大学承担培养教师的任务。
(2)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在德国,一个大学生需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是在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任德国教育大臣以后,着手进行的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教育改革的措施之一。首先,考生需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内容可在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中任选,考试委员会认可通过后方可参加余下的考试。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其中笔试时间是5小时,考生需写出20~25页答卷。第一次考试的通过率大约是90%。在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取得了见习教师的资格,这时要进行至少一年半的实习。实习的前半年在大学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和技能,之后在中小学进行一年的全时教学实习,包括听课、试讲、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可领取30%公务员工资。实习结束后才能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从而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第二次考试的通过率大约是80%。获得教师资格证后,成为“准教师”,才可以进入人才市场,参与公开招聘。
(3)继续教育。根据法律规定,教师参加工作后还必须进行被称作“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此外,高学位课程也为在职教师开设,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研修的机会。
德国教师的地位与待遇高,师资培养独特和严格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加强教师专业化教育,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须接受相应程度的学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的教育质量。但与德国完善的教师职前培养制度、在职继续教育制度和严格的两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应通过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二,加强立法,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根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工资水平很难与公务员相提并论,甚至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加强立法,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幸福感,使教师能够安心从教,乐于从教,保证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保证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柏林洪堡大学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1809年由德国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所创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对于欧洲乃至于全世界的影响都相当深远,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柏林洪堡大学从一成立起,就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思想。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并且学术自由。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在此之前,不论欧洲或美国的大学,都还是研习修道院教育的传统,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或贵族为主,较不重视研究。与洪堡同时代的英国红衣主教、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一书中就提出,大学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以教学为唯一的功能。在洪堡确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后,欧、美各地许多高校都纷纷仿效。柏林洪堡大学共产生过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其中包括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01年获奖的荷兰教授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治学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第一,学术自由,教学自由。柏林大学是由国家拨经费资助开办的,但洪堡作为教育大臣却强调:国家不能希望直接从大学获取它所需要的东西,只能等到大学实现自己的目的以后,大学才能真正为国家提供它所需要的东西。[6]46-49考察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两千多年中,官学中出现大师的几率远远低于私学。儒、墨、道、法等各家大师几乎都产生于官学之外,孔子、孟子都是依靠其私学成就其精神和事业的。稷下学宫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官家出资而由私家主持,前者保障了充足的办学经费,后者保证了学术繁荣、思想自由。柏林大学确立了学术和教学自由,形成大学由国家设立,但却保持大学本身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这启示我们,大学应该保持一定的自由,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第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人才济济、学科齐全、设施完备,不仅应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还应该担负起进行科学研究的使命,而且在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研究,也有利于使教师掌握前沿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真正使高等学校充满活力,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研究德国教育的成功之处并分析德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并不是说德国教育就是最完美的教育。事实上,德国教育也有不足之处,如选修制尽管萌芽于德国,但并没有在德国真正实施,而是传到美国哈佛大学后,在哈佛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埃利·奥特大力倡导下才真正建立起来。其实我国的教育也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吸收借鉴他国之长,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是真正的智者与强者。
[1]杨佩昌.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J].教师博览,2012,(5).
[2]陈平.德国儿童在幼儿园学些什么[J].教师博览,2012,(5).
[3]杨桦.青少年体质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N].中国教育报,2012-03-12.
[4]郭玉洁.德国教师地位高的背后[J].继续教育学院,2008,(6).
[5]青木.德国怎样培养教师[J].山西教育,2006,(1)
[6]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