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东华
文化重在化人。农村社会公德是整个农村道德体系的基础,提高农村社会公德水平是农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关键。而当前受现代化、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封闭的农村发生了既可喜又令人忧的变化,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村生存状况大为改善,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农村传统文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出现不少道德难堪现象,为社会公德建设带来一些困难与挑战。
在当前新旧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利益的多元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也表现出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处于纠缠交错的矛盾复杂状态之中。一方面,农民的致富、创新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唯利是图,拜金主义观念严重;一方面,个体意识、平等意识强化了,另一方面,利己思想严重,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一方面向往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打牌赌博、不讲卫生、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农民思想的这种双重性,使得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似乎哪一种观念都有其合理性,而合理性的背后又都蕴含着不合理的成分,从而使农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看法出现明显的分歧甚至是断裂,其直接后果就是弱化了道德的调节功能,难于形成有效的整合。
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发展确实推动了广大农民勇于创新、努力致富,为传统的农耕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些消极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对农村社会公德建设产生了影响。一是重个人不重集体。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不少压抑已久的农民开始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国家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社会公共意识弱化。我们生活中就不难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些农民群众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而破坏国家的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等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也司空见惯。二是重利不重义。市场经济天生具有逐利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市场交换原则渗透、侵蚀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传统的互爱互助、与人为善等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有的农民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坑蒙拐骗,损人利己,而对于村庄内的修桥、铺路、修水利等公益性事业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是重享乐不重奉献。现代社会下,农民的经济实力和收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外面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花花绿绿的商品刺激着农民的消费欲望,往往使他们沉迷于感官享受,喝酒、打牌、玩麻将成为生活常态,特别是在青年农民中更为明显,严重破坏了农村淳朴的社会风气。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的社会公德。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市场观念的确立,人们利益关系变得复杂,从而使一些农民原有的淳朴的爱心和助人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不义之恶缺乏起码的正义感,对他人之难熟视无睹充耳不闻,部分村民偏激地认为助人不应只有乐,而更应有利的回报。另外,“爱幼与敬老”的天平已产生了倾斜。在目前我国农村,孝敬老人的家庭美德仍得到大众赞许,绝大多数家庭也能尽心尽孝地赡养老人,但随着多数家庭独生子女的出现,家庭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以父母为尊下移到以子女为中心,出现“爱幼 ”程度甚于“尊老 ”程度 ,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趋势已比较明显,个别家庭甚至出现爱幼不敬老的现象,至于啃老、弃老、虐老、干涉老年人再婚的问题也时有发生。还有,随着城乡交流的广泛和深入,现代城市生活给农民婚姻、家庭观念以巨大冲击,他们不再死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婚姻观念,再加上农民进城打工、经商的人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夫妻长期分居引发婚外情导致农村的离婚现象已呈上升态势 ,这已成为农村公德建设的一新问题。
社会公德是自身素质的外在表现,农民有了较高的整体素质,农村才会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但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却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比较低,而政府和社会层面又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因此在农村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活动中,很多农民只是以一种看热闹的方式,一个围观者的心态来面对诸多优质文化,在休闲活动的选择上,他们更为注重活动的消遣娱乐性,而忽略思想和知识性,导致一些文化活动的娱乐消遣功能超常膨胀。一些农民思考问题以经济价值为本位,以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地位,“谁富谁英雄”,“谁穷谁狗熊”的道德价值观念颇为盛行。在有些落后的山村地区,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以卖淫嫖娼为生钱之道,与其说这是一种思想的开放和自由,还不如说是一种落后和愚昧。
从理论上来看,农村社会公德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是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实现乡风文明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目的。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意味着提高学历、增长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形成社会良好的道德规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之“化”的过程,也是人的“道德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我们要建成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的社会离不开文化建设。
从农村社会公德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现实来看,加强农村社会公德建设迫切需要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近些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各地基层组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识日渐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少、条件差、服务差也是不争的事实,从而也导致了农村公德建设状况不如人意。
目前,全国多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活动器材、活动经费相当缺少。大部分农村宽带没有开通,有的甚至连电视接收信号都不稳定,部分农村新建的“农家书屋”,虽然有一定数量的书籍,但农民真正喜欢的看得懂、用得上的农业科技类、养殖类、健康生活类的精品图书不是很多,同样政府斥巨资开展的“送电影下乡”,也存在城市题材电影多,农村题材电影少;娱乐片多、对农民的适用性少的问题。同时,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贫乏。农村许多传统文化活动正被淡忘,元宵节、端午节、春节期间的一些民间文艺活动也逐渐销声匿迹。因为文化设施的短缺,文化活动的贫乏,闲暇时间农民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打麻将,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有些农村甚至六合彩和各种封建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严重阻碍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是决定公共文化服务效果的决定性力量。然而,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形势。有些基层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费钱费时费力还不讨好,不如发展经济,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这种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公德建设的进程。其次,有些基层干部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时,不注重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他们以为只要按照上级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布置的章程去办就可以了,很少考虑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农民的文化需求,实行一刀切。当前在农村,特别需要重视和关怀三方面群体的文化需求:一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各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不仅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缺少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引导。二是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当前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传统农村文化活动被日渐淡忘,一些现代文化活动他们又不适应,导致众多老年农民生活孤独。三是外出农民工。尽管现在政府已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民工的文化活动,但总体上仍然匮乏。总之,如果不针对农民的具体文化需求进行文化服务,不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影响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要形成人们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需要进行价值观、道德观的正确引导,尤其对思想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然而时下,一些人打着搞文艺活动的幌子,在村头巷尾向农民传播低俗文化,误导农民。“农民兄弟别瞎忙,听我来把诀窍讲,要想赚钱奔小康,炒股比那种田强……”这是在江西省石城县农村的一场民间文艺表演中出现的一段快板唱词,还有江苏徐州丰县的农民张成,为了给儿子的婚礼助兴,竟然请来了脱衣舞表演。另据报道,某地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至少有7家跳脱衣舞的歌舞团在公开表演,但无一执法单位前去检查。据悉,这种低俗文化不只存在于个别地方,不少村庄每逢传统庙会,或传统节日期间,就在城里请来一些歌舞团等,这些文化团体为了从中牟利,片面追求感官享受,以低俗口味迎合农村大众。同时,网络色情和电视暴力也难以杜绝。诸如此类低俗文化对农村危害不小,它极易滋长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不良观念,降低人的思想道德情操,严重污染农村淳朴质厚的乡风民风,如果任由这些不健康、不和谐的低俗文化在农村泛滥,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所以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引导和服务,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今显得尤其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因此,要在广大农村农民群众中反复宣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植先进文化元素,必须寻找先进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结合点,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核心价值观念。比如在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等各种形式的新思想道德教育评比活动中,宣扬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公平,树立先进文明典范。比如,在传统节日、乡风民俗、红白喜事及家族宗法传统活动中,把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诚信友爱等融入到农民的传统活动中,对农民的传统习俗进行改造,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农民自觉地抛弃腐朽落后的思想,转变落后的观念,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努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打破了过去的小农经济的封闭状况,这有利于人们的公德的形成。因此,在经济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为人们参与公共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所以,各级政府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文化政策支持、文化经费投入、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安排等各个方面向农村倾斜。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这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物质保障。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文化活动中接受教育,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下乡的工作,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基层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要将“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农村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尤其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三是抓好地方民间文化挖掘,积极培育和保护现有的农村优秀民间特色文化。民间文化是村落的源头,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感染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市场越来越活跃,但现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市场还属于执法监管的盲点,因而成为了各种腐朽低俗文化和伪劣文化产品的销售地。所以,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抵制消极腐朽落后文化对农村文化阵地的腐蚀成为了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重要责任与任务。一是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严厉惩治不良文化现象。基层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要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对歌舞厅、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要强化管理,切实堵塞精神污源,净化社会风气。二是要加大对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引导扶持力度。对一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要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