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亚提别克·对山
(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新疆 伊犁 835000)
1989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简称“协作计划”)。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民委等有关部委和内地协作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协作计划”已连续顺利实施了5期,内地新疆籍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2年,累计招生近3.7万人,培养毕业生1.6万余人,在校生达1.7万人,涉及内地300所高校。
新疆自治区高度重视“协作计划”,经常深入内地协作院校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配合内地高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自治区从2007年开始向内地协作院校选派管理干部,协助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截止2012年已累计选派140余名管理干部。笔者作为选派人员之一,在此以所在高校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尝试解读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并探索一条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由于受到生长环境、民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深,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很难融入以内地学生为主的大学生活,导致他们的交往圈限制在有着与自己相同文化、习俗以及异乡求学经历的同族中,这使得他们有着很强的内聚力,彼此间互帮互助,相互信赖,而与内地其他学生的交流则很少。在偶然与内地学生发生摩擦时,大多数只问同乡、同族情,不分谁对谁错,民族认同意识弱化了是非判断能力。
内地高校各类学生社团组织非常活跃,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很丰富,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却较少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热情不高,参与比例也不够大。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还是一味地沿袭着等、靠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最终表现出实践能力的缺失。
虽然与内地相比,新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就业率较低,但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回到新疆就业。这大大限制了其就业的宽度与长度,因而在内地的新疆籍大学生普遍为毕业后的去向担忧。此外,目前大多数内地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针对内地学生的特点而制定,这对于受教育水平与所学专业限制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第一重压力来自学习,由于语言、历史和环境等原因,新疆基础教育质量相对内地较差。为实现教育公平,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对新疆考生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使一些在综合素质方面与内地学生存在较大差距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内地高校学习。但基础薄弱使他们学习困难,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成绩普遍偏低。此外,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家乡的时候,和内地学生一样,是父母的掌中宝,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平时得到家人的温暖、师长的宠爱,享受到的大多是幸运宠儿般的待遇,有比较强的心理支持系统支撑。现在,远离父母和朋友,失去了最强有力的庇护伞,减少了亲密感的体验,相应地增强了自我保护机制。加之少数民族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对于在内地远离父母缺乏必要监督的新疆籍大学生来说,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极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此外,内地的消费水平较高,生活上处处拮据易使其心理失衡,加上长期为学费、生活费担忧容易导致心理上的自卑、孤独和压抑,严重的会造成抑郁和焦虑。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之隅,与内地相隔遥远,致使内地对于新疆的了解还不如对外国了解的多。这些平时谈起日本、韩国就如数家珍的同学,在与新疆籍学生有限的交流中常常会问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比如你们需要高考吗?你们骑马上学是吗?内地高校师生对新疆的缺乏了解也是新疆籍学生不能很好融入大学生活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比较活跃,是非观念不清,容易冲动。而如今,网络正极大的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以及娱乐方式,对新疆籍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由于网络无限开放的虚拟性及其互动性,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各种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并存。网上淫秽、暴力、反动等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于从边远西部闭塞地区来到城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影响很大,他们对信息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不够,个别大学生在网上受一些反动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煽动和蛊惑时,往往容易上当,甚至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举动。
内地高校考虑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与内地学生存在的差异,同时也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就采用单一民族班级建制,住宿也是尽量安排统一住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及融合。
首先,高校在做新疆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只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道德实践活动。其次,在做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社会和家庭尚未形成合力,甚至严重脱节,且教育手段传统多、创新少,容易诱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做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结合其生长环境、文化风俗、思维方式等特点,解决他们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其思想觉悟。也就是通过正确的引导,使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中除了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在思想觉悟上达到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达到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奉献的境界。这就首先要求引导者有一个坚定而正确的思想方向,从而为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指引,这要求引导者坚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让自己的思想境界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
由于历史、语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发展落后,使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方式单一、自学能力差,对学习也缺乏自信与目标。所以,在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理念。一味地“照顾”、“求率降标降分”或者单纯地采取严加管理都是不合适的,应坚持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本。在工作中应努力做到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经常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实际和需要。
鉴于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强,政治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在引导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时,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把民族观教育与党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比如:可以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了解家乡跨越式发展后的美好的蓝图,引导他们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
二是把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结合起来。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让他们了解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结成的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联系。
三是要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教育,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本依据。国家的统一取决于国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取决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而对祖国的认同,从根本上体现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上。内地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化宣传学习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素养。
内地高校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应首先遵循公平性原则,在日常管理中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学生一视同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不宜脱离学校学生管理的整体来开展,在管理制度上应与其他学生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因照顾的良好愿望而出现“保护性歧视”。这不仅能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生身份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遵循校规校纪的规定要求,增强他们平等、公平意识,也能避免产生自己是“弱势群体”的错觉,产生要依靠照顾才能生存的弱势感和自卑感。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上网人数不断增加。网络作为双刃剑,同汉族大学生一样,受网络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成长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思想观念、政治态度、道德风貌、价值取向等方面也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互联网给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我们的燃眉之急。我们可以采取少数民族同学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利用网络平台,如:人人网、QQ 群、微博等媒体手段,让学生自觉地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掌握正确的观点、立场,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确立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大学生由单纯的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引导下的自我教育,将学生变成教育的主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比如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活动以及学院管理活动,给他们搭建交流平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舞台,使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学校有关部门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少数民族同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聘请指导教师,成立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团。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将爱国主义引向深入,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争做贡献。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环节:一是社会实践和教学相结合。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注重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衔接。社会实践课题尽可能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以便学生把课堂上学的理论、方法,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和理解。二是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相结合。鉴于多数新疆籍学生经济困难和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特点,应倡导少数民族学生自强自立,减少依赖性。高校在图书管理员、科研助理等岗位上尽可能多安排新疆籍学生,使民族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生活,从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三是社会实践和当地的企业资源相结合。社会实践可以利用内地经济发达、各类企业相对集中的便利,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就业见习活动,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参观、考察、学习活动,收集用人信息,了解人才标准,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动力。
对于混合编班和混合住宿的建议是参考了新加坡这一多民族国家在培养和促进各族民众的种族容忍与和谐精神、加速不同族群融合时采取的种族混合居住政策。新加坡法律规定每个社区的居民构成比例与全国总人口的民族比例大致相同,以避免出现单一民族聚居区。新加坡的这种做法经过历史检验已经证明各民族间的混合居住是有效增强民族间沟通的好方式。所以大胆实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混合编班及混合住宿,这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的了解和交流,有利于他们在思想上、文化上、学习上互帮互学,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客观上避免小圈子的形成,还能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的发展和健康成才,提供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