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启蒙·异化:阿多诺批判理论的非同一性指向

2013-08-15 00:52:11廖章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阿多诺感性异化

廖章锐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对阿多诺批判理论的研究,应当着眼于一个点,以此为契机,或为突破口,方能打通这座理论大厦。阿多诺最著名的理论,莫过于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了,当然,他浓厚的精英主义情结以及对实用人工制品与文本人工制品之差异的忽视[1],似乎彰显了其理论根据的不足,但他对大众文化中商品性、标准化以及欺骗性的揭示,对接受者被动接受的排斥,以及对工业化问题、文化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等方面的探究,在当今中国逐步得到印证,由此也引发了一大批中国学者的研究。可以说,阿多诺的批判理论,或者是美学理论,都离不开他的否定辩证法哲学。而这一哲学基础,在于他对非同一性的强调,或者说是对同一性的批判,这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反思,也是阿多诺本人由此出发,构建出的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尽管在其外部形式上,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如后现代学者们庞杂的研究一般,但在其内部结构上,逻辑严密,可谓丝丝入扣,其问题域、研究指向皆文理清晰,不掺杂质。

从非同一性入手,不可避免地要对同一性进行认识。何谓同一性?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以一脚注来说明:“在现代哲学史中,‘同一性’一词有几种意思。首先,它标志着个人意识的统一性:一个‘我’在它的所有经验中都是同样的。这意味着康德的‘我思考那种能陪伴我的一切概念的东西。’其次,同一性还意指在一切合理的本质上同样合法的东西的即作为逻辑普遍性的思想。此外,同一性还标志每一思想对象与自身的等同,简单的A=A。最后,在认识论上它意指着主体和客体和谐一致,不管它们是如何被中介的。”[2]139可以说,阿多诺对同一性的四种理解,前三种皆与概念“息息相关”:“我”与概念中的“我”是统一的,概念的指涉是合法的、普遍的,概念甚至可以等同于自身(主体);而第四种理解,则是他在认识论层面所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在此起中介作用的,非概念莫属。然而,这并非一种实实在在的同一关系,而是哲学家们对此产生的幻象。那么,幻象从何而来?无疑是概念。

阿多诺对概念的批判,与前辈们背道而驰。自亚里士多德哲学以来,概念得以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亚氏为了确立范畴的地位,给予概念普遍性的功能。作为主体观念性的工具,概念不再从属思维的领域,它使自我保存、征服自然成为可能,通过此中介,主体能够把握客体。但此把握,只是主体对客体的强加干涉,经由这种干涉得来的对客体的认识,即阿多诺所谓的幻象。如此说来,通过概念来捕捉对象,把握事实,易陷入同一性的牢狱中,从而无法获得客体的真实性,甚至远离真实性。下定义,通常为把握概念的思维方式,阿多诺以此来强调概念的不可靠:“下定义意味着从主观上利用一固定不变的概念去捕捉某种客观的东西,不管它本身是什么样的东西。因此主体和客体是难以给它们下定义的。为决定它们的涵义所要考虑的东西,恰恰是定义为了概念的灵活性而需省略的东西。”[3]其“省略掉的东西”,应为真实性,另有其个性,这便是阿多诺所推崇的非同一性。也就是说,非同一性的事物是无法定义①阿多诺此处批判的是科学的定义,即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里强调的“属+种差”。法国思想家基佐对定义的看法为:“科学的定义要比词语的通俗意义狭隘得多,因而实际上也不精确得多、不真实得多。”参见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页。的。概念“固定不变”,却有其“灵活性”由此可见阿多诺对概念的辩证态度。概念对共性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便有此言论,即普遍概念只能达到共性,此种共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比特殊的东西更稳定、更持久或更深刻。[4]221此外,概念的更可怖之处,或者说构成了概念帝国主义这一权力体的,便是对秩序的建构,“概念的内在要求是它想始终不变地建立秩序,并以这种不变性来反对它包含的东西的变化。”[2]151秩序意味着永恒,不容丝毫变更,表面上看,这种主客体间的同一是合理的,人与自然的相处、自我的统一似乎和谐至极,然而,阿多诺发现所谓的统一,从头到尾都是虚假的,主体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客体被忽视,被凌辱,被践踏。极为荒唐的一点是,主体竟然忘了从其对立角度得来的客体,只不过是其自身。

应当说,阿多诺对概念的批判,汲取了黑格尔思想的精华。黑格尔对主客体之间矛盾的认识,对其矛盾根源的认识,在此无需赘言。黑格尔在阐述“感性确定性”之时,首先对意识进行界定。所谓意识,便是区分“我”和对象的一种观念,此观念被我们的感性所确定,而我们的意识也被感性所确定,经过大篇幅的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即感性的东西是抽象的,概念则是具体的。[5]当然,黑格尔在此着重强调的是“这一个”。“这一个”是最纯粹的感性,不掺杂任何概念,它具有普遍性,不说,去看,去听,唯有如此,才能谈“感性确定性”。黑格尔颠来倒去的“这一个”,其实质是为了调解主客体之间的对抗、冲突、差异等状态,而由于深受古希腊以来同一性哲学的传统,黑格尔对概念和感性的颠倒,将这个问题推向深渊。面对这个问题,阿多诺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那种认为事物不应与概念相统一的指责中也存在着概念和事物相统一的渴望。”[2]147由此可见,对概念的批判,阿多诺有些深感无力:概念与感性非同一的源头在何处?概念与感性的这种渴望,有还是无?当然,阿多诺并未止步于此。他认为,在经验上运用自由的概念,这一概念便是落后的,且概念所指向的往往非它所包含的,但又必须是它所包含的。由此,概念往往与其所包含的对立。概念“所包含的”,便是感性。阿多诺对二者鸿沟的加深,使得批判理论走向极端,而这正是其否定的辩证法所带来的,为的是解决传统的肯定辩证法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或者说对同一性暴政这一历史起源的考察,并未停留在理性思辨的层面上,他的研究脉络分明,在对概念进行了批判后,紧接着把矛头指向启蒙,如此指向,有其合理性,吻合了他的非同一性哲学。

在阿多诺看来,启蒙的根本目标,便是利用知识替代幻想,由此才能摆脱恐惧,获得自主、理性。而同一性参与其中,成为启蒙的重要手段与终极指向。“对启蒙运动而言,不能被还原为数字的,或最终不能被还原为太一的,都是幻象……从巴门尼德到罗素,同一性一直是一句口号,旨在坚持不懈地摧毁诸神与多质。”[4]5由此看来,同一性无疑是助启蒙为虐的一大帮凶,追求目的性并简化成数列与无视过程的结果,这也就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以此来控制自然,企图将自然从多神的纷扰中解放出来。此外,启蒙还有一目的,使人成为人,区别于他物。正如康德所说的,他的三大批判,都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当然,这无疑涉及人类学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也与启蒙相关,不过阿多诺的观点与之相左,他与霍克海默反复强调,启蒙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启蒙既为人类造福,又对人类进行摧残,启蒙是进步的,它带来了科学与民主,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但又是倒退的,它助长了欲望,放大了权力,人的良心在泯灭,道德在滑坡,所以说阿多诺的启蒙是辩证的。在启蒙、人、自然这三者的关系上,启蒙作为人与自然间的一个中介,最终却取得了统治地位,人通过启蒙来征服自然,并取得成功,但是取得统治权的竟然是启蒙,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此外,更加绝望的,便是启蒙滋生了新的蒙昧与神话,工具理性的强大杀伤力,遮蔽了人类更为高级、更为综合的理性①这种更为高级、更为综合的理性,应当为康德的“实践理性”,在康德那里,理性这一概念极其复杂,简略说,一为纯粹理性(又称作知性),即知识、概念、范畴等把握现象界的能力;一为实践理性,即道德律、自由等把握物自体的能力。,在工具理性构建的文明下,人消失了,新的神又降临了。尼采的呐喊尚未结束,启蒙的自我毁灭便已形成,阿多诺意识到了这种自我毁灭与同一性的关联:“在自由主义时代,启蒙也始终与社会动力保持一致。受到操纵的集体的同一性就在于对每个个体的否定,因为个性正是对那种把所有个体统归于单一集体的社会的嘲讽。”[4]9“个人的意愿”得以被否定,固然由同一性暴政所致,也与工具理性的干涉密不可分,工具理性的泛滥,则来源于知识(纯粹理性)的膨胀,如果说阿多诺一味地批判知识,而未注意到在此理性之上还有更高级、更综合的理性,这似乎有些偏激,他如此批判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技术是知识的本质,其目的不再是概念和图景,也不是偶然的认识,而是方法,对他人劳动的剥削及资本。[4]2也就是说,知识的目的不再是创造知识,而是剥夺人之创造力、思维、个性的方法,精确地说,仍是那个不可一世的同一性。

面对同一性,阿多诺虽然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但他的眼光是辩证的。阿多诺也不否认同一性对人类思维的重要性,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将万物抽为理性的“一”,进而以“一”认识、把握万物,可在由个别到一般继而指向个别的过程中,哲学开始抛弃真实的个别,唯理性的“一”是从。虽然阿多诺感叹同一性暴政下的惨剧,疾呼“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但是他并未彻底绝望,也未彻底否定启蒙的工具(理性)本身,他如此说道:“在今天就像在康德时代一样,哲学要求对理性进行合理批判而不是放逐或废除它。”[2]82

如果说启蒙的自我毁灭源于概念与感性的鸿沟,那么异化便源自启蒙。阿多诺认识到,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为异化,“这种关系是劳动者同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劣势,劳动者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能力,他个人的生活,就是掉转头来反对他自身的,不依赖于他的,不属于他的活动。”[6]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深刻而复杂,有四个层面,若取缔科学的理解,采取通俗的理解,可简述之:异化关涉劳动,它被用于描述某种不确切的情绪(不满或是无意义状态)——参见肖恩•塞尔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第6期第392页。可以说,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对卢卡契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至深。不过卢卡契据此建构起来的劳动物化理论,指向的是人本身之外的他物。面对异化所造成的灾难,卢卡契等人并未从人本身来进行考察。此外,在卢卡契那里,异化是造成资本主义危机的原因,但在阿多诺看来,这不过是结果,是一种副现象,而异化的缘起,也离不开人本身。由此,阿多诺将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划分界限,这无疑给当时的学界当头一棒。阿多诺将人本主义划分为古典的人本主义与海德格尔的人本主义,而青年马克思并不从属于这两种,并再次断言:“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自我异化’一类的概念不再出现。这不单是因为出于这部著作的经济学题目的考虑,而且也具有哲学的意义。”[2]276阿多诺此处指的是成熟的马克思,其用意在于挖掘出青年马克思对异化的确切表述,所以阿多诺态度鲜明:“成熟的马克思在他为数不多的对自由社会的评论中改变了他对物化原因、劳动分工的立场。他此时已把自由状态和天然的直接性区别开来了,他希望,计划要素将导致为生活而不是为利润生产,因而本质上是直接性的恢复——在这种计划中,他保存了异己的事物;而在他关于实现哲学只是思考的东西的设计中,他起初保留的是中介。”[2]190也就是说,阿多诺认为青年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指的是人的自由状态,它不具备直接性,一旦具备了直接性,或者说劳动分工导致了人性的沦落,从而导致人脱离解放、自由的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对卢卡契等人的物化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将青年马克思从人本主义中隔绝开来。

面对异化的猖獗与同一性在现代社会的无孔不入,阿多诺不得不与异化分庭抗礼。阿多诺对异化的抗争,具有强烈的反马克思主义倾向,他深知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拯救沦陷在异化中的人,相反能加剧社会与人的异化,因为生产力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给人的价值理性予以毁灭性的打击。毕竟,阿多诺的批判理论建构在非同一性的认识论基础上,由此希冀于艺术的救赎功能。

在美学观上,阿多诺与传统美学针锋相对,坚持以丑与不和谐等为特征的现代主义美学,“丑”也体现了阿多诺的否定美学,彰显了他对异化的现实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有其救赎意义。阿多诺在其《美学理论》中直截了当地指出:“艺术需要借助作为一种否定的丑来实现自身……拙劣的模仿作品或媚俗的垃圾现象,是丧失丑这一对应物的美的东西。因此,伪劣媚俗的作品,即纯化的美,易受审美禁忌的影响。该禁忌正是以美的名义将伪劣媚俗的判定为丑的东西……(艺术)不应借助幽默的手法来消解丑,也不应借此调节丑与丑的存在……它务必利用丑的东西,借以痛斥这个世界,也就是这个在自身形象中创造和再创造了丑的世界。”[7]阿多诺用“丑”反对过去传统的美。毕达哥拉斯“美在和谐”、康德“美在不涉利害”等宣言早已成为祸害,甚至极为虚伪,到了当代社会,成了“拙劣的模仿作品或媚俗的垃圾现象”,它们才是真正的“丑”。我们看看阿多诺所推崇的现代艺术便更可见端倪,杂乱无章、混乱不堪、变态、肮脏、荒诞、分裂、颓败、暴力、恐怖、性欲等等,这些现代艺术家所嗜好的表现,体现了“丑”的辩证法,也体现了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抗争,对强权专制的抗争,对异化的抗争,对启蒙的抗争,对概念的抗争,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对同一性的极大反叛。

[1]斯特里纳蒂多米尼克.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5-93.

[2]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阿多诺.主体与客体[M]//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08-209.

[4]霍克海默 马克斯,阿道尔诺 西奥多.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3-73.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

[7]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82-87.

猜你喜欢
阿多诺感性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美育学刊(2021年2期)2021-04-01 08:28:34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艺术探索(2019年1期)2019-04-17 03:47:46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