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学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再认识*

2013-08-15 00:47:30杨润辉李良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生产性校企基地

杨润辉,李良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生产性实训作为最具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是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认识和把握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密切校企合作、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确保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深化了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

1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目标、功能定位

《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但这仅是对校企双方合作的一种简要白描,对生产性实训在实现高职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上的意义作用并没有进一步陈述,未反映出生产性实训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没有揭示与其它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单位,是一个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服务的“服务型”组织,更是一个“资源依赖型”组织[1]。按照实训基地建设校企组合新模式的要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该对照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自身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组建、课程开发、师资力量建设中来。在此过程中,双方共同寻求利益趋同的部分;共同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的实训;企业可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和产品;学生获得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学校则实现了所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在此过程中,基地自身的功能也不断健全起来。

如何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既合理地贯彻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又完成企业的利益需求,在履行教育职能和保证生产效率之间找到平衡,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规范和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同时,保证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学校育人和企业生产之间的无缝链接——需要有一种新的模式来统筹和规划这种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我们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行为,来培养既掌握专业技能、又熟悉企业工作规范和企业价值观的人才的一种新的培养方式,同时,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参与社会生产,拓展教师的视野,提升应用能力,以学校具有的教育优势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研发创新,最终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校内生产性实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学校基于教育理念的转化,为缩小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距离而主动寻求变革,是推进生产性实训的本质原因。改革的主体在学校,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和一线企业的实际需求, 积极发挥老师作用,对于自身不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东西进行大胆的革新,主动变更不适合的教育内容,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革新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

第二,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选择适合的、好的生产性项目进入实训基地,既为企业共享高职院校的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其与学校之间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也为学生体验来自第一线的真实生产实践、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创造了条件。在产学研三个环节结合的过程之中,学校重视在实施生产性实训中开展研究,将其作为提高高职质量的目标。学校与企业找到合作的共同利益兴奋点,形成校企互认的合作动力机制,促使双方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校内生产性实训要求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包括校企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共同构建“双师型”师资等等,通过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之间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负责人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

第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强调的是实训项目的真实性、实训过程的职业性和实训本身的学习性。生产性实训和其他实训的本质区别在于,实训的结果是实实在在的生产性的成果,而非仅仅完成消耗性的实训。不是建立一个虚拟模拟的环境,而是以真实项目驱动、在真实环境和条件下实施的实训过程。整个过程真正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接受企业工作价值观熏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的一个教学的过程。

第五,校内生产性实训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体现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培训过程与工作岗位相结合,构建“为工作而学习”的培养模式,努力倡导“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设计)生产过程走。

可见,观念的革新,校企的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主体的二元制,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和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性等等,都是生产性实训实施的保证因素。其内核是为了使得教育对象——学生获得更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要求

高校与企业双方应根据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原则,通力合作,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从高校来讲,应根据自身培养人才的需要,贴近实际,将企业真实项目带入到课堂之中,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主动变更不适合的教育内容,改变不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面,按照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努力培养具备直接参加企业生产的能力和素质的合格人才。从企业来讲,应选派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参与项目的开展和运作,参与课程的讲授,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其对行业的了解和对人才需求的认识参与到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开发、科技研发中去,在合作中共享高校的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形成“互惠共赢”的局面。具体来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做到以下四个“直通”:

2.1 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直通

即依据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本着“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调整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这些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内容同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相对应,同职业技能的要求有机地融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事情包括:学校、企业、行业共同组建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企业参与专业开发与建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等[2]。近年来,深职院许多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携手实施人才培养,共同构建“双师型”师资,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向的引导、指导以及专业知识学习的辅导,同时在企业里设立实训基地、就业基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直通

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型合作,依托实训教学设备,把企业的设计任务、生产任务直接引入课堂,使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直通,教学任务结束的同时企业的工作任务也随之完成,加大生产性实训时间在实训教学总时数中的比重,使之逐步达到实训教学总时数的80%以上。如深职院动画学院在教学活动中,从企业拿到专题设计任务或生产任务后,让学生根据企业要求真题真做。学生的作业得到公司的认可后,直接交付实训基地进入动画片生产环节,并把企业采用的情况和评价作为学生相关课程学习成绩的主要评价依据。学生在实训中可以直接体验和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程序,了解和熟悉企业生产的要求、工艺流程和生产环境,对专业教学内容也有了详尽的了解,从而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教学。

2.3 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考证直通

主干课程的教学就是核心技能的训练过程,主干课程的考核直接以技能证书的考核作为评价方式,使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考证实现直通。将技能考试成绩分别作为核心课程考试成绩的组成部分,实现课程考核与技能考核的直通。在高职院校一些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班,则使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与企业认可的证书直通,如深职院汽车学院与奥迪汽车公司合作的奥迪班,人才培养计划按照奥迪公司的要求制定,学生完成学业后只要通过考核获得了奥迪公司的机电技师证书,就等同获得了奥迪公司的上岗资格证,整个奥迪服务系统均予以认可。

2.4 实习与顶岗就业直通

即学生经过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训练,在毕业阶段完全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以试用人员的身份在企业完成毕业实习,而企业则在毕业生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经过双向选择使学生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转变。学生经过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通过“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到员工角色的转变,实现从学业到职业的衔接、直通。目前,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相当普遍,顶岗实习的毕业生多数被企业吸纳为员工。为此,多数学校建起了贴近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与真实的生产装置和工艺流程相同或仿真的实训装置,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 关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几点思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高校内部各要素、各种关系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企业一起,共同建立起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3.1 动力机制:校企互利共赢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学生四方,学校的组织实施、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要实现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学生多赢就必须满足参与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要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只有当企业尝到了甜头,校企合作才会进入良性循环。校企双方要建立合作的组织机构,共同制定运行管理条例和制度,构建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提供场地、部分生产型设备、师资和技术服务,并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提供技术人员、生产项目和校内顶岗实习岗位,分担实训任务和实训基地运行成本,合作企业还可以优先选择毕业生。

3.2 保障机制:优秀的专业教师团队

以工学结合项目为依托,充分调动并利用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的资源,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仅是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负载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搞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组建的“双师”教师团队,在人员组成上既有来自学校的也有来自企业的,既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海外的,既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既有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也有擅长技能(实践)教学的,既有熟悉本土教育的也有长于国际教育的。在最终组成上应实现“一全”、“二师”、“三能”、“四证”的目标,“一全”是指教师团队构成应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团队教师既能从事理论知识教学又能从事技能实践教学,“三能”是指团队教师具有从事课程教学的能力、学生职业素质训导的能力、提供项目实施与社会服务的技师的能力。“四证”是指具备毕业证、技术 (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在基地建设和运行中,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是互补的。学校应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从规章制度上保证基地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合理待遇,创造具有归属感的校园文化,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利用基地建设、真实项目等,开展科技研究和技能训练,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3]。

3.3 控制机制:科学、规范化的管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长期、稳定地建设和发展,真正实现规划目标,就必须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度建设在基地建设中可以发挥根本性、全局性的作用。

首先,要建立健全生产性实训管理运行制度,保障其教学实训的主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教学、生产、科研、培训等多元化功能,其中教学实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为保障其不偏离主要目标,校企双方在签订合作协议书时,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还必须以合作育人为落脚点,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期间的职责和权益,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4]。其次,还要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要对合作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合理配置设备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提升;另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学生与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的反馈意见,建立生产性实训质量综合评价系统,不断改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管理水平。第三,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与退出机制。对校企合作质量好的行业企业和教学人员进行表彰,对人才培养效果不好、运行不顺畅的企业和合作项目给予限期整改、直至终止合作,促进基地建设的不断优化和提升。第四,为保障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利益,应该建立起责权明晰、利益分配合理、三方共同收益的经营模式,校企双方要通过协商的方式明确利益如何分配,最终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机制。第五,还要在校企共建共管协同运作的工作思路下,建立、健全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人才共享机制、情感联络渠道,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3.4 创新机制: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涌现出的新事物,其本身就是在探索中建设、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展的,正由于没有现成的完善模式可资借鉴,就为创新探索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平台,作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有效途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是在搭建校企合作的实体载体,在此过程中合作各方需要积极创新机制体制,才能提高基地利用效率,确保实训效果。

在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创新运行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政”是指政府,“校”是指学校,“行”是指行业协会,“企”是指企业。政、校、行、企代表了运行体系中的四个相关体。政、校、行、企四方的职责定位和建立有效联动的运行机制,是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保证,学校只有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紧密联系沟通,准确把握各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利益结合点,才能有效地推动基地的建设,确保合作的成效。“产”即生产和产品,包括生产真实产品以及生产性实训,“学”即教学和人才培养,“研”即科研和创新,“用”即应用推广、社会服务。产、学、研、用应是基地建设的四个基本内容。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生产、教学、科研和应用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基地建设是生产实践、实训教学、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的整体性或立体化推进的行动,是把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行动。实践证明,产、学、研、用四项功能的有机融合、立体推进,是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效益的根本途径。

[1] 张辉,吴万敏.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37-38.

[2] 杨润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5):75.

[3] 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62.

[4] 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59-62.

猜你喜欢
生产性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我的基地我的连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经济与管理(2016年2期)2016-12-01 04:28:52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6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