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杭州 31000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也是一种非常危急的病情,同时,该病患者往往会并发肺血栓栓塞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及时准确的诊断出下肢深静脉血栓[1]。为了进一步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和分级标准[2]。排除标准:合并有肿瘤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已经入选本研究的再次入院患者。
所有患者均实施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使用的仪器为Mindray DC-7及SiemensX-3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频率为5-10MHz。具体检查步骤为:患者保持仰卧,从腹股沟区往下依次探查髂外静脉,股静脉全程;然后让患者保持侧卧屈膝,依次对腘静脉、胫后静脉及小腿肌间静脉进行探查,最后采用二维超声图像对静脉血管管壁情况、管腔内回声进行探查,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对血流通畅情况、静脉瓣功能及血流信号的有无进行详细的观察。
本次研究的试验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符合入选者共计315例,其中有58名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总数的18.41%。其中男性有36例,女性有22例,最大年龄为88岁,最小年龄56岁,平均年龄(70.45±6.24)岁,有11例发生于右下肢,13例发生于左下肢,另外34例为双下肢同时发生;有60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流淤滞状态,其中男性有35例,女性有25例,最大年龄为86岁,最小年龄58岁,平均年龄(70.92±6.38)岁,有10例发生于右下肢,16例发生于左下肢,另外34例为双下肢同时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因素[3]。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受到肿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组所选病例均经相应的排除标准。研究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8.41%,高于临床上报道的12.4%[4],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病例数较少以及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有关。临床研究表明,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血流淤滞,本组研究显示血流淤滞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19.05%。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而研究的一种新型疾病诊断技术,这种技术由于具有无创、准确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过程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非常准确的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同时也能够提供准确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将血栓的形态、类型、管腔的阻塞情况清晰准确的显示出来,从而对血栓的形成时间、严重程度等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血栓形成初期,患者的红细胞结构以及血小板小梁还比较疏松,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会将静脉腔内显示为无回声或低密度回声,而发生病变的静脉段会出现显著的增粗,此时在治疗过程中宜采用抗凝治疗;当患者处于亚急性期的时候,血栓机化还不够充分,因此超声检查显示血栓回声呈中等强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血栓收缩和溶解使其缩小,同时,静脉管腔也会出现相应的缩小;当患者处于慢性期的时候,通过超声检查可见管腔内为条索状强回声,观察静脉壁可见一部分呈弥漫性增厚,静脉内径比正常小,回升增强,血栓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管腔不能压陷。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诊断率高、无创等优势,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1]孙建英,王红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9):1028-1029.
[2]卓婕,白澎,李莉,孙永昌.低氧血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2):112-115.
[3]毛晓群,钟冬婵,陈丽莉,冯晓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1001-1002.
[4]姜远普.IPC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11,23:5004-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