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问题——以互联网为例看西方文化渗透

2013-08-15 00:54赵丛聪
视听 2013年1期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

■赵丛聪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20 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提及。文化安全同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一起受到各国的重视。事实上,与政治、经济相比,文化的损害显得更为频繁,更为持久,也更为深刻。“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1]

一、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安全简述

(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古时人们就曾因为贸易而有“国际化”的概念,如古代中国就曾经输出丝绸和茶叶来赚取大量外汇。15~17 世纪,西欧国家纷纷从海上探险寻找新大陆,史称地理大发现,这成为早期全球化的开始。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用了“全球性”一词,称“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时代到来了”。一般来说,全球化主要指商品、资金、信息、人员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一种状态,它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

随着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加上大众传播媒体的推动,形成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全球文化的整合,在“融合”与“互异”的同时作用下,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流动。[2]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看到它给我们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在保存自身文化过程中的冲击与挑战。

(二)文化安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受到了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已经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还包括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等内容的综合安全的维护。所谓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抵制其他国家试图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民主模式强加于本国的作法,防范其他国家对本国人民文化生活的渗透,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干涉,保护文化的民族性,保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3]

迄今为止,全球化进程与西方价值观,尤其是美国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渗透同时并进,牛仔裤、肥皂剧、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差不多被带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娱乐节目已经模式化,就连国际新闻也深受其影响,非西方文化的基础被严重的削弱了。[4]“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5]如今,西方强势文化处于文化传播中心,弱势文化则处于文化传播边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侵蚀和力图同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西方文化的渗透手段

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愈加频繁。这使得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也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展和延伸。“从传统的公开的、赤裸裸的、易被识破的显性文化渗透,变换成更隐蔽的、更巧妙的、不易被识破的隐性文化渗透。”[6]他们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报刊、广播、电视、名人学者讲座、学术研讨交流、培训、基金会资助等都是其实施文化渗透的途径。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使文化渗透有了新型传播手段来使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展和延伸。

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新闻、广播、出版、影视、文学、教育和网络等多种途径,极力宣扬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和宣传“金钱至上、自私有理”等理念,瓦解我们民族的道德伦理基础。“西方50 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造。影片产量虽只占全世界的6%-7%,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是间的50%以上。”[7]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都由西方国家的通讯社垄断。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 倍。[8]

20 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提出要加紧“美国之音”的广播,他认为,电台广播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唯一手段。20 世纪80年代,里根更加确切地提出美国将加倍努力促进国际民主势力的发展,为此就必须加强“美国之音”。1993年,克林顿宣布“对外广播计划”,提出建立“自由亚洲电台”,就是要向所有中国人民提供所谓独立的不受控制的新闻来源。2002年7月22 日,布什在国家艺术画廊的演讲中介绍了刚刚成立的美国国土安全文化局的战略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利用文化产生的广泛影响和力量,向国内外的人们宣传美国“是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9]

三、从网络传播看西方文化渗透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投入大量的资本,采用先进的互联网传播技术,进行网上文化传播,以保持和提高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垄断地位从而进行西方文化价值的渗透。

(一)网络成为西方输出价值观的新“武器”

全世界根服务器共有 13 个,其中,一个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个副根服务器当中有9 台设在美国,1 台在英国,1 台在瑞典,1 台在日本。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国际互联网规则的制定。美国实际控制着国际互联网的13 台域名根服务器,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别国断网。

2010年奥巴马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因特网、无线网络、移动智能手机、卫星、航拍等技术,以及分布式远程感应设施的出现,为促进民主和人权提供了全新的机会……我们还将更好地利用这类技术,有效地把我们的信息传达给世界。”[10]希拉里也于2010年和2011年发表演讲提出“互联网自由战略”。具体指的是用工具性应用的态度界定从“言论自由”等价值概念中衍生出来的“互联网自由”,将“互联网自由”、“新媒体”纳入源自冷战时期和平演变策略的“公共外交”,侧重通过“直接”与他国网民对话以影响其价值观、行动方式,从而为美国国家利益服。[11]

美国政府决定从2011年10月1日起,“美国之音”将全面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卫星电视广播,全面取消粤语广播。裁减方案提到,“本机构将裁减美国之音传统的中文广播和电视节目,集中于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中文网站报道。”[12]

这说明互联网己“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着力利用的渠道和腐朽思想文化沉渣泛起的一个传播途径。”[13]

(二)网络文化渗透的具体表现

1.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

在网络世界中,英语可以算的上是“主宰语言”。由于殖民主义时期等历史原因英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因而在网络中英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互联网上各种语言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英语84%,法语5%,德语4.5%,日语3.1%,其他语种3.6%。互联网上90%的信息为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仅占1%,语言的霸权常常意味着信息和文化的霸权。[14]无论是编写软件、操作系统、注册的网址等等都要使用英语,因此就要先掌握好英语,在潜移默化中,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就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来。“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者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15]

2.社交网络的巨大力量

随着社交网络出现,互联网正成为组织和动员抗议者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尤以Twitter、Facebook、YouTube 等新型社交网站为代表,成为西方国家传播其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2009年4月和6月,在摩尔多瓦和伊朗的政治骚乱中,推特(Twitter)均扮演了发布匿名帖子、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虚拟民意的战略角色,以至于“中情局突然发觉,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的价值观,远比派特工到目标国家或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有鉴于此,2010年3月8 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开放对伊朗、苏丹和古巴的互联网服务出口。[16]

2010年末2011年初的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政治动荡,Twitter 与Facebook 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指挥中心。

2011年2月15 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乔治大学发表网络自由讲演。她表示,美国国务院在使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发送“推特”信息后,还准备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账户。并且,美国今年将花费2500 万美元,用来保护网络作者,帮助他们突破网络限制。“美国之音”停播华语与“推特”被美国政府热捧,此消彼长之间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内部宣传资源的一种调整。[17]

3.文化产品的网络倾销

互联网的即时、迅速等特点使西方的文化产品,使好莱坞大片、迪斯尼动画、日本动漫等更为便捷地进行传播。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96年美国软件和娱乐产品的国际销售额达602 亿美元,1999年已超过1000 亿美元,2001年高达1600亿美元,位居美国所有产品出口之首。自1991年以来,美国此类产品增长高达98%。[18]“在潜移默化中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断地传向社会主义国家,使受众潜移默化地对西方文化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而对自身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却产生动摇。这种意识形态的传输往往打着‘民主、自由、平等’的旗号进行,常常不易被警惕和察觉。”[19]

四、总结

互联网在我国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从最初的笨重台式机局域网到现在的智能手机移动终端,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壮大,网络文化已经从当初的精英阶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利用它交友、购物、获取信息,通过网络,我们认识了世界。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互联网并不都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有优越感,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并没有能平等地享受互联网给我们的权力,相反“信息鸿沟”在越拉越大。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们进行文化的渗透,威力会更大,更猛烈。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西方文化渗透的包围之中。因此,我们要首先认识到西方网络文化渗透的方式和特点,这样不但可以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本质,也利于我们在网上浏览过程中有意识地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注释

[1]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2(1)

[2]孙洪斌主编:《文化全球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p18

[3]张冀 齐长安:《网络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冲击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1(4):61-64

[4]孙洪斌主编:《文化全球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p24

[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匡长福:《浅谈西方对华文化渗透的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7]段亚兵:《美国会是永远的帝国吗?》[J],《红旗文稿》2009

[8]张政:《电视传播多维透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39

[9]赵波:《试析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阴山学刊》2012(4)

[10]《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10 版

[11]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强势推出“互联网自由”战略http://tech.sina.com.cn/i/2011-02-27/21055223690.shtml

[12]美国之音拟停中文广播背后:将拓展互联网等http://news.sina.com.cn/m/sd/2011-02-23/124022001148.shtml

[13]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09.12.17(2)

[14]警惕互联网上的文化入侵http://tech.sina.com.cn/i/2009-11-19/17163608216.shtml

[15]塞缪尔·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

[16]蜂拥而至的网络“颜色革命”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3/207171/13142205.html

[17]匡长福:《浅谈西方对华文化渗透的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5)

[18]段亚兵:《美国会是永远的帝国吗?》[J],《红旗文稿》2009

[19]郑洁 白崭:《西方国家网络文化霸权的表现、影响及对策》,《理论导训》2011(2)

猜你喜欢
全球化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谁远谁近?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