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
(河南省林州市畜牧兽医管理局,河南 林州 456550)
1.1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病毒为双股RNA病毒。病毒粒子呈六角形,20面立体对称,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55~66nm。病毒无红细胞凝集特性。
1.2 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有两种血清型,即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Ⅰ型对鸡有致病力,Ⅱ型对鸡和火鸡均无致病性。该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近年来,由于超强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出现,使该病呈现了新的流行特点:免疫鸡群常常免疫失败,甚至出现100%发病率、50%~100%病死率的现象。
1.3 病毒的理化特性。IBDV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耐干燥,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强,能够在鸡舍中存活122d以上,并保持感染力;IBDV耐热。56℃3h病毒效价不受影响,60℃90min病毒不被灭活,70℃30min可灭活病毒;IBDV耐冻融。反复冻融5次,毒价不下降;IBDV在pH2的强酸中1h不能灭活,在pH12的强碱中1h可杀死病毒;IBDV对来苏儿、新洁尔灭、70%的酒精、石碳酸等有抵抗力,但对甲醛、氢氧化钠、含碘消毒剂和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2.1 易感动物。IBDV主要感染鸡、火鸡、鸭、鹅等。自然病例仅见于鸡,主要发生于2~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近年来.该病发病日龄范围已大为扩展,小至10日龄左右,大至临开产的鸡群均有发病。
2.2 传染源。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
2.3 传播途径。本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还可以通过被IBDV污染了的种蛋传播。被IBDV污染了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和衣物等可传播本病。老鼠、甲虫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2.4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8月份是发病高峰季节。本病潜伏期2~3d,易感鸡群感染后往往突然发病,迅速传播,波及全群。通常在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呈“一过性”),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尖峰式死亡曲线)。病死率差异很大,有的仅为5%左右,一般为15%~20%,有的可达60%以上。超强毒株或混合感染可加重病情,使死亡率增加。
3.1 特征性临诊症状。感染后2~3d出现症状,发病初期受感染鸡常自啄泄殖腔。病鸡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畏寒,常打堆在一起,精神萎顿,随即出现腹泻.排出白色水样稀粪。后期体温下降,脱水严重,极度虚弱,最后死亡。一般病程为7~8d,呈“一过性”,死亡曲线呈尖峰式。
3.2 亚临诊症状。本病在初次发生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症状典型,一旦爆发流行后,多转入亚临诊症状;由IBDV的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感染的鸡,常表现为亚临诊症状。该症状炎症反应弱,法氏囊萎缩,死亡率较低,常不易被人们发现,但由于其产生的免疫抑制严重,因此危害性更大。
外观病变:脱水严重(眼球凹陷,脚爪和皮肤干枯);腿肌和胸肌病变:条状或斑状出血点;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病变:黏膜见有条状出血带;肾脏病变:花斑肾(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脾脏病变:肿大。(是变异株常见的病变);法氏囊病变:法氏囊是本病毒的主要靶器官,感染后的2~3天,在法氏囊表面有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颜色由白色变成乳白色、乳黄色、或暗紫色,至第4天,肿胀至最大,可达正常的2~3倍,法氏囊出血,呈紫葡萄样,第5天开始恢复,以后逐渐萎缩,到第8天,约为正常的1/3。
5.1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尖峰式死亡曲线等)、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
5.2 鉴别诊断:①肾型传支;②鸡传染性贫血病、VK缺乏症、磺胺类药物中毒;③马立克氏病、淋巴性白血病;④新城疫。
6.1 对鸡舍和养鸡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老鼠和甲虫接触鸡群。
6.2 改善饲养管理:降低病鸡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至15%为宜。冬、春季适当提高育雏室的温度(1~2℃),夏季应降温并减少饲养密度。饮水中加入黄芪多糖、电解多维。
6.3 发病早期肌肉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1~2次(注射2次的,间隔2~3d),抗体内加入青霉素、链霉素。
6.4 病愈后接种一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间隔7天后,接种新城疫弱毒疫苗。
7.1 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首先,选用有效消毒药物对环境特别是育雏室、用具、笼具进行喷洒,经4~6h后,进行彻底清扫和冲洗,然后,再进行2~3次消毒,以防止雏鸡早期感染IBDV。
7.2 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种鸡可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进行2次IBD油佐剂灭活苗接种,使雏鸡可获得较整齐和较高的母源抗体,在2~3周龄内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能防止早期感染和免疫抑制。
7.3 雏鸡的免疫接种。雏鸡的母源抗体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首次接种应于母源抗体降至较低水平时进行,母源抗体高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过迟接种疫苗会使IBDV感染母源抗体低或无的雏鸡,而失去免疫接种的意义。
(1)应用琼脂扩散试验测定雏鸡母源抗体消长情况可确定首免日龄,当1日龄雏鸡测定,阳性率不到80%的鸡群在10~16日龄间首免。阳性率在80%~100%的鸡群,在7~10日龄再检测一次抗体,阳性率在50%时,可确定14~18日龄首免。
(2)无条件进行抗体监测的鸡场,可参考下列程序免疫: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多在14日龄左右用中等毒力苗首免,28日龄二免;无母源抗体的雏鸡,于10~14日龄用弱毒力苗首免,1~2周后用中等毒力苗二免。活疫苗采用滴眼效果最好,滴鼻亦佳,大群鸡可采用饮水免疫。
[1]李生涛主编《禽病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蔡宝祥主编《家畜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