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仕
(胜利石油管理局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山东 东营257097)
幸福感,人们生活在当下,在心里不自觉地生出一些非常愉悦的感觉。它主要由人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人与自然的和谐感以及个人心理的愉悦感这三方面构成。对于企业来说,幸福感包涵每个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意识,也包涵企业与员工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意识,同时还包涵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共融意识。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管理的文化核心是使员工了解企业。所以,现代企业管理就必将和“幸福感”这个话题紧密相连。
在和谐企业的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幸福感是使各个群体、不同层次的员工保持理性、平和、包容的健康心态的前提,也是有效提升幸福指数,激励员工共建精神家园必经之途。
1.幸福感就是责任感。石油企业的和谐发展,切实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大计。而作为石油企业重要基石的职工群众在得到幸福感的同时,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基层建设中,继而激发起个人对于企业的责任意识、忠诚意识和奉献意识。就能够自觉地站到为企业发展需要的角度,尽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2.幸福感就是满足感。员工通过立足主岗,开拓复岗,不停地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在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的同时,也将为企业的发展增光添彩、添砖加瓦。在这种“我为企业做贡献,企业为我谋幸福”的良好互动模式下,员工将会从超越自我、敬业奉献中获取一种自我心理的安慰和暗示。与此同时,它会给广大员工提供一种正能量,使得员工对待工作更加积极,并且经常能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见意,推动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一种动态的闭环管理体系,从而能够为公司乃至企业提供永不枯竭的生命助推力。
3.幸福感就是和谐感。世界上的任何一家企业,基层员工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员工群众的幸福感也是其与团队成员之间、与团队之间自然、融洽相处的和谐感。通过和谐感,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会逐步得到增强,并延伸为对企业的绝对忠诚。就会在企业内部形成友好、共融的氛围,定会助长所有员工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完美统一。
在改革发展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员工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发散态势,幸福感状况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
1.幸福指数呈现提升态势。近年来,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持续向好,员工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员工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使得员工群众荣誉感、自豪感空前高涨;基层硬件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日常工作环境的明显改善,基层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等因素,使得员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了双向满足,员工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而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各项惠民新举措不断实施,让员工的生活进一步改善,员工幸福感再度提升。
2.幸福缺口呈现年龄差异。据调查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在主观幸福感体验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50岁以上的群体幸福感最高,20~30群体次之,而30~50岁年龄段的员工幸福感最低。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与三个群体所各自具有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和担负着的社会责任有着直接的关系。20~30岁年龄段的青年群体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期望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比较崇尚自由和个人的独立。但通常现实生活与其心理预期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给他们的幸福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0~50岁年龄段的中年群体,通常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承受着生活与工作的双重重压。生活上,这一群体一般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往往使其备感身心疲惫。在工作上,这阶段的员工,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大,其生活模式、知识、职业技能、发展前景方面都已经基本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普遍存在不愿直面竞争,害怕挑战的心理。因此,这个群体的幸福感通常不高。而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则完全不同,他们由于生活的积累,普遍都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大多已脱离工作岗位,担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少,且大多享受到良好的生活、医疗保障,这使得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幸福感。
3.幸福需求呈现多种层次。通过对比发现,员工对于幸福的需求情况,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约60%的员工认为“家人平安健康、家庭和睦、子女优秀”最能够让自己感到幸福,约42%的员工认为“经济宽裕”是影响幸福的最主要因素,约19%的员工认为“事业上良好的发展空间”、“团队氛围好,有归属感”等职业需求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在提到对未来幸福生活进行规划时,员工给出了如下答案:幸福是在充分物质基础上做自己喜欢的事;幸福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幸福是在困境中有人帮助;幸福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幸福就是多和家人在一起。
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其所受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一。
1.和谐的企业氛围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先决条件。穆尼尔·纳素夫认为:“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人一辈子基本上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在工作中体味幸福,那么他的人生是悲惨的、也是不幸的,如何使他感受到幸福呢?如果上级与下级,平级之间和睦共融,友好相处,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块用,那么就能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又能真正形成团队合力,造就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让广大干部员工在工作中不再藏着、掖着,而是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见解,直抒胸臆;领导干部也要多提倡好的闪光点,少讲一些影响职工士气的话语,激励广大干部员工勇于创新,避短扬长,使人人都想当明星、争明星、做明星。
2.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沃伦·巴菲特说过:“爱等于快乐。”如果有许多的人爱你,那么你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许多企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员工居住区,形成相对独立的社区。通常来说,这个独立社区的环境将对员工的幸福感产生直接的影响。试想一下,一个小区,环境清新淡雅,路面一尘不染,邻里相亲相爱,那么大家肯定其乐融融、亲如一家;但如果小区环境脏乱差,秩序失衡,且经常有被偷被盗现象,那么居住于此的员工其“幸福感”必然大量流失。
3.合理的收入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基本因子。有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中最富有的阶层不一定是最幸福的阶层。也就是说,收入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通常来说,当一个人对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那么他不可能感到幸福。因此,一个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前,会因为收入的逐步提高,其幸福感也会相对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反,当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收入的提高却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大的幸福感,有成衰减的态势,并且工资薪水越高,越明显,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4.良好的发展空间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威廉·考伯说过:“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我们目标的追求之中。”有无良好工作发展前景是员工能否快乐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努力赚取薪水的同时,能否有更好的职业规划,就会成为员工更加关心的问题。如何使员工更开心,就是要让他们感觉到企业对自身的发展的定位,这就要求企业要做好员工对于个人发展的期望值管理工作。
如何让员工拥有工作幸福感,是让企业具备持续发展动力的先决条件。理性、科学地提升员工的幸福度,可以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在现阶段,有效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应从以下路径入手:
1.营造“幸福环境”。首先,要以各种形式的“家文化”来凝心聚魂,使得广大员工群众对企业怀有较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其次,要倡导 “企兴我荣,企衰我耻、尽职尽责、爱厂如家”的正确理念,摒弃好逸恶劳、不尽职责、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的错误思想。再次,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其宽广的胸怀,并树立鲜明的“幸福观”旗帜。始终把“想企业好,为企业好”作为主流价值取向,长久地保持对企业的高忠诚度。同时通过了解员工的不满情绪,直接关注、关心员工的状态,拉近企业与员工的距离,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强化企业的凝聚力。唯有如此,方能打造一支时时关注企业、事事想着企业、知荣辱、共进退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才能为企业持续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2.构建“和谐家庭”。首先,通过开办心理讲堂、填写心连心质询卡等多种沟通渠道,为员工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帮助体系以帮助其解决家庭方面的困扰。其次,通过组建关爱互助小组,开展老年人关爱活动等形式,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及心理健康,努力为在职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再次,通过政策调整、筹划调剂等措施,加大员工子女教育及就业问题的解决力度,不断改良家庭的社会生态环境,使家庭功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促进家庭系统的良性运转。
3.追求“快乐工作”。首先,通过改善工作硬环境提高员工工作安全和健康条件。其次,要注重加强对员工心理的关注和引导,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提供诊断、辅导、咨询等服务,解决员工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组建心理剧社,采取电视短剧和巡演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员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针对一线员工、科研人员、新员工等不同群体,可以开展以“快乐工作”“赢在职场”“卓越青春”等为主题的心理讲座和拓展活动,提高员工的个人绩效和组织的整体效能。在工资薪酬方面,要积极正确引导,使广大员工能够亲身感受到、意识到;薪酬不是幸福的唯一标准。进而促进公司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进行更理性、更科学的管理和决策,实现“员工快乐,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4.开辟“成才通道”。要参考工作特性、工作环境、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引导员工在个人职业发展上制定合理的期望值。通常来说,一个企业组织的结构是金字塔形,因此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处于塔尖,而且每个人的个人能力也有差异,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员工的职业期望与现实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通过与员工群众交流,让员工明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差距才有未来。而一个良好的企业,应该为广大干部员工搭建一个公平竞争、履职促能的竞技平台,尽量从纵向上打造一条适合员工发展的职业道路,明确有为才能有位,并制定详细的级别晋升标准,使员工形成你追我赶之势。同时,在企业内部通过“课堂上听、坐下来学、走出去看、请进来讲、外出培训、聚一块议”等多种互动方式,设立多种职业发展路径,确保上下步调一致。
如果企业能给员工带来幸福感,员工则会更加敬业,这种关系使员工与企业之间和谐共处,互相促进,不断提高。始终把“幸福感”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努力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有利于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有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尽职尽责之心,有利于促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是推进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