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彬,胡瑛瑛
(1. 密山市集贤灌区水利水保总站 当壁镇分站,黑龙江 密山158314;2. 密山市湖滨涝区水利水保总站 承紫河分站,黑龙江 密山158319)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以小流域内污染总量控制为原则,综合减污,科学布设流域内污水、垃圾、化肥、农药等各类污染源防治措施;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并重,各项防治措施的布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治理中以坡面、村屯和沟道为重点,按“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布设防治措施,达到流域内空气清新、水源洁净、环境优美的新型小流域。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水土流失治理、水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维系和发展生态体系健康是建设重点,通过防治措施的科学、合理布设可以达到防治水质污染的目的。
水土流失是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和载体。农业生产是小流域主要的面污染源,土壤残留的化肥、农药和土壤中含有的各种金属离子和有害物质,在雨水的冲刷下随泥沙一起流入河道,对河道、水库、湖泊造成淤积和悬浮质污染及底泥污染; 泥沙中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在水体中蓄积,特别是大量的氨、氮、磷等进入水体,使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不断升高,提高了水体的富营养状态。
水土流失治理是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梯田、地埂植物带等工程措施,通过改变坡耕地的地面坡度和延水平方向设置埂带等,可有效控制和拦蓄坡耕地的土壤流失;植树、种草、生态修复等植物措施,可通过植物的覆盖、拦截、吸收和分散作用,减少和分散地表径流,减轻水流对地表的侵蚀强度;等高耕作、深松、秸秆还田等耕作措施,通过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能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水土保持措施保土效益可达90%以上,保水效益可达80%以上。
农村生活污水是小流域主要的点污染源。生活污水由路边沟明渠排放或就近地面泼洒,由于土壤的下渗和排污量小等原因,污水不能及时排出,污染物在路边沟和地面沉积,遇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污染水质。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可有效控制流域内的点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可采用排污管网建设和人工湿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是通过人工建造和控制来运行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湿地上,使污水在湿地土壤缝隙和表面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根据已建同类污水处理系统类比推算,湿地法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效果较好,污染物去除率较高,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各项指标,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B 类标准。
农村小型河道治理的较早,治理初期为增加河道泄量,对河道主河槽进行多处、长距离裁弯曲直和堤防直线化布设,使河长缩短纵向比降增大,河道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发育性河段,河道的冲刷能力增强,大量泥土冲向下游淤积河道,造成水质污染; 堤防直线化后河道水流流速增高,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减少了稳水等水流平稳河段,水生鱼类等失去适宜栖息场地,降低了河道的水质净化能力。
按照改善水环境,增强河道水质净化能力的原则,对流域内河道进行整治规划,尽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较大的自然弯曲,限制裁弯曲直,使堤防的走向与河道的原始生态基本吻合,减缓水流流速,减少河道的冲刷; 应选择干砌石护坡、石笼护坡等天然建材和植物护坡; 行洪区要恢复草原植被,充分发挥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
农村生活垃圾一般倾倒在靠近村屯的沟渠、取土坑、泡泽内,雨水冲刷将泡沫、塑料袋、塑料瓶等轻质垃圾和垃圾中的污染物带入水体,造成漂浮物污染和有机质污染等。
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将垃圾收集后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水质污染。生活垃圾处理可采用户集、村运、乡镇中转的形式统一收集,运到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偏远山区的乡镇,独立建设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目前,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基本成熟,将成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一项新技术。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与传统的小流域建设相比,增加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河道整治,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水系周边设置生物缓冲带和过滤带等保护水源、防治水质污染措施,是保护水源、防治水质污染的有效途径。
[1]陈国成,黄辉,王亮. 福建省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探索与实践[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7(03):124-127.
[2]赵艳娥,赵春佳,赵再新. 黑龙江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环境建设探索[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7(06)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