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靖,耿 睿,张春博,耿金川
(承德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 承德 067000)
针对沿坝沙化风蚀区水土流失,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在人工造林治理沙化过程中,探索适宜树种资源,创造生态局部小环境,增加植被数量,使植物种类多样化,向生态和谐的复层林结构转变,提高造林成活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林木的生态防护功能以达到生态平衡的效果。
造林地块属围场沿坝地区,立地条件差,地被植物稀少,植被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海拔900~1500m,坡度平均20°,年降雨量 300~500mm,且降水集中在 7、8、9三个月,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匀,雨热同季,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年均温度4.5~6.7℃。无霜期100~150d,春季风沙天气频繁发生,土壤类型为沙土。典型的干旱阳坡、半阳坡沙山,造林区由于退耕前人为放牧破坏和复耕的影响,植被严重退化,平均水土流失量为3.7mm/a,土壤中强度侵蚀。
选择抗严寒、风沙和高温,生长较快,根系发达,萌芽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瘠薄的乔、灌树种。灌木树种选用1a生柠条、2a生沙柳、沙棘优质裸根苗;乔木树种选取2a生北京杨、桦树、落叶松和油松,落叶松和油松均为营养杯苗,栽植裸根苗时采用北京中国林科院生产的GGR绿色生长调节剂进行蘸根处理。
柠条、沙棘和沙柳造林模式。按设计要求成带状分布,整地规格为40cm×40cm×30cm。株行距1m×1m,沙棘、柠条2行1带,带宽2m,在带间种植紫花草苜蓿,带的走向与风向垂直,栽植时用GGR生长调节剂进行蘸根处理,造林后实施全封管护。
3.2.1 针阔带状混交林 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2a生桦树、落叶松混交,栽植方式为3行桦树7行落叶松,株行距2m×2m。
3.2.2 乔、灌混交林 树种为杨树、油松、柠条,桦树。杨树株行距2m×2m,规则排列,油松、柠条呈不规则混交栽植在北京杨行间,油松株行距2m×2m,柠条株行距2m×2m。
3.2.3 乔、灌带状网格混交模式 采取3行柠条,株行距 1m×1m,3行落叶松,株行距 2m×2m,7行桦树,株行距2m×2m,乔木和灌木间种植2m宽紫花草苜蓿。
沿坝地区春季造林在5月初左右。秋季栽植待苗木落叶后进行,一般在10月初。
选择健壮苗木,灌木地径0.3cm、苗高20cm以上、主根长20cm,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
栽植裸根苗前,应用ABT3号生根粉混合泥浆进行蘸根处理,不同树种采取不同浓度的浸根技术,苗木蘸根用50~100mg/L生根粉。栽植后的苗木,在植苗点周围培上一层塇土,超过苗木地基2~3cm,以防透风失水。
柠条、沙棘、沙柳当年成活率达到92%,造林3a后保存率达到87%,保存率比对照提高18个百分点。柠条树高平均1.50m,比对照提高0.3m;柠条纯林土壤含水量比对照高出0.85个百分点。栽植的灌木林,按设计要求随地势、坡度、造林区风向的不同,采取带状与迎风面相垂直的方向大密度造林,同时间作草苜蓿为大牲畜提供饲料,这种造林模式,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且高生长加快,造林后郁闭成林较早,林区内在林木的作用下,增强了低层空气气流平移运动产生的影响,对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桦树与落叶松混交林,当年成活率达到88%,桦树树高平均为1.30m,比对照提高0.05m,落叶松平均树高0.90m,比对照提高0.03m。
杨树、油松、柠条、桦树造林成活率达到87%,地表植被显著增加,这种造林模式,混交树种结构配置合理,在沿坝沙区生态环境治理中,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柠条及落叶松、桦树混交造林在造林区沙土移动厚度降低2.1mm/a,造林区域内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比未造林地减少沙土移动56.8%。柠条灌木行间种植草苜蓿改善了土壤环境、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对畜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上几种模式造林中,以乔灌带状网格混交模式在生态防护建设中,作用最为显著。
[1] 任保俊,耿凤梅.河北坝上高原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工程 4 个主要造林模式[J].河北林业科技,2003,(8).
[2] 彭可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J].水土保持研究,2000,7(2):164-171.
[3] 王斌端,王百田.黄土高原径流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