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农机学校 赵光显
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创新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方法、彰显培训特色、突出培训优势、打造培训亮点”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2011~2012年度,我校除在学校本部外,针对我县特色产业,送科教下乡,将课堂搬到乡镇和农家场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1个,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 600人次。主要培训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以小麦、玉米、蔬菜、马铃薯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兼顾其它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及党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政策等。
为了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管理,保障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农业科技培训领导小组,由校长赵光显同志任组长,副校长蔡恢言同志为副组长,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制定培训计划;开设了培训专班,针对不同培训专业采取考核的办法聘用教师,并由学校行文、发给聘书,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确保培训计划完成;成立了后勤专班,负责教材购置、资料印刷、教学设施配套、培训场地落实等,专人专班、各行其责。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各个专班的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各个时期的疑难问题,保证了每期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实施学员评价主讲老师制度,每上一次课后,我校给参训农民下发讲课情况调查表,由听课农民对主讲老师的讲授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情况在学校教师范围内进行公示,从而激发教师备好课、讲好课;引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参训农民的评价情况与教师的授课补贴直接挂钩,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实行不同补贴标准、分解授课任务,提高教师的授课热情。
采取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广泛宣传实施农业科技培训的意义、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和配套政策等。共出动宣传车6车次,悬挂宣传横幅12条,制作展牌3个,发放宣传资料2 000余份,以吸引农民朋友的注意力,调动广大农民朋友的参训热情,从舆论上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培训;在长江巴东网、恩施农业信息网、湖北省农业信息网等媒体上发表宣传报道14篇,推介了我校的培训经验和特色亮点,加深了与其他培训基地之间的交流。
下乡进村、走村入户、充分了解当地的产业状况和种养殖规模等,摸清农民的培训需求,重点掌握农民朋友现实生产技术难题,特别是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广泛听取农民意见,针对农民需求,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开展针对性培训。分9个班次在茶店子镇、水布垭镇、野三关镇培训农机操作员500人次;在水布垭镇、野三关镇、茶店子镇、官渡口镇、溪丘湾乡等乡镇和3个高产创建方开展水稻、玉米、小豆、马铃薯、小麦等专项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村实际劳动力1 100余人次。
每次开班前,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寻得他们的支持,尊重他们。结合当地的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听取他们对培训地域和培训专业的选取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个培训班开班时,邀请乡镇分管农业或农业科教的领导专程到开班仪式上作动员讲话;加强与相关村组干部的沟通和协调,每个培训班,要求在村委会的基础上建立班委会,由村书记或主任任班长,利用他们的优势,协助参与对参训农民的组织和管理,较好地组织了各次培训工作。
严格执行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操作规范,认真遵守各项制度。在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中,开班前,认真核实参训人员的资格和人数,并向县阳光办提出开班申请,主动接受县阳光办的指导和监督;开办后,每班第一节课,邀请县阳光办的领导或工作人员到培训班给参训学员讲课,让参训农民进一步明白阳光工程政策、意义和实施措施等;实施学员评价主讲老师制度。每上一次课后,我校给参训农民下发讲课情况调查表,由听课农民对主讲老师的讲授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情况作为学校考核老师的重要依据,从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培训结束后,采取一问一答、动手演练等方式对参训学员进行考试考核,检验培训效果;各班结业后,均根据各班班主任提供的培训台账,随机电话抽查,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在阳光工程整个实施过程中,从策划宣传发动、深入基层调研、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编发培训教材、精心制作课件、聘请培训教师、选定培训班委、核实参培人员、督查教学质量、组织实训演练、实施培训考核、跟踪训后服务、信息档案管理、资金审批审核、迎接检查验收等16大环节,加强管理,做到了环环紧扣,不出纰漏。
为了使培训不流于形式,我校采取先调研后制定培训计划,先明确培训需求,后确定培训内容;先弄清农时安排后确定开班时间。以农民意志为主导,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实效。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教师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实际、实用”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让农民听了能懂,看了能会,会了能用,用了有效果。加强与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联合,利用他们长期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便利,充分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并根据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聘用为相应专业的培训教师。采取在农家场院和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互动式的培训,通过动手使参训农民在实际操作中用较短的时间掌握了该专业相关技术与技能。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开展农民职业培训,针对我县实施烟叶生产基地单元机械化,积极培训农机操作技术人员,加强了与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协调,鼓励和引导受训农民接受职业技能鉴定,促进提高培训质量。46名参训农民经县农机安全监理站考试考核,获得了拖拉机驾驶证。
(1)思想认识有偏差。少数乡镇及村干部对农民集中教育培训工作有些不理解,认为农民学理论有难度,起不了多大作用,因而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
(2)由于承包到户,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导致学员中妇女较多或参训农民相对年龄偏大。
(3)由于农民居住相对分散,在集中培训时,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召集难度大。
(4)由于培训经费短缺,学校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我校将克服困难,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三农”服好务,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