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自峰
外伤性肝破裂是临床常见的腹部疾病,指因外力导致肝脏破裂,临床病死率较高[1]。因此对该病的诊治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我院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对36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共诊治外伤性肝破裂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2~56岁,平均34.8岁;致病因素:殴击伤10例,交通事故11例,锐器伤4例,压砸伤11例;创伤情况:开放性损伤4例,闭合性损伤32例;单纯性肝破裂29例,合并损伤7例,其中门静脉、下腔静脉破裂2例,脾破裂2例,肋骨骨折3例;肝损伤部位:左叶6例,右叶30例。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行上腹部CT检查、腹穿及床旁彩超等检查方法进行诊断。经上腹部CT及彩超检查,确诊为肝破裂31例,其中2例合并脾破裂,疑似病例5例;腹部穿刺检查33例患者抽出了不凝固血液,检查阳性率为91.7%。
1.3 治疗方法
1.3.1 保守治疗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止血、抗炎、补液、扩容等保守治疗,治疗过程中使用彩超和CT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监测,治疗后若患者血肿缩小,则继续治疗[2];若血肿无明显变化或增大,则改为手术治疗。
1.3.2 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具体如下:行肝清创缝合术22例,行部分肝脏切除加行带蒂大网膜+明胶海绵、纱布绷带作肝创及肝周填塞术4例,行部分肝切除加肝动脉结扎术3例。2例患者合并门静脉、下腔静脉破裂,脾破裂修补1例,脾切除1例。
36例患者中使用非手术治疗5例,治疗7~13d后血肿明显减小或消失,8~14d后患者出院,无转为手术治疗病例。出院2周后行B超复查,患者血肿完全消失。手术治疗31例,手术过程中出血无法控制而导致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为6.45%。
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发病率较高,约占腹部损伤的20%。因肝脏具有血运丰富的生理特性,一旦出现损伤,容易引发胆汁性腹膜炎及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进而导致患者死亡。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单纯性肝破裂的病死率约为9%,而出现并发症患者的病死率高达50%[3]。因此及时对患者肝破裂情况进行诊断,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对降低疾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诊断方法 患者入院后,有外伤出血者立即对伤口进行止血处理,成功止血后,立即进行相关检查。无外伤者则直接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以患者的外伤史、右季肋部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及伤痕、失血性休克等症候为依据,结合CT检查及彩超腹部穿刺结果,对患者进行综合诊断。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1)检查过程中需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复合性外伤,以免造成不良的愈后。因此,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结合磁共振扫描检查。在手术过程中也要对患者的肾脏、膀胱和骨盆骨折等损伤进行探查。(2)当患者出现肝破裂且合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时,容易出现体克等危重并发症,因此患者入院后,在检查的同时应建立静脉通道,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为原则,确保患者的安全及良好的愈后。
3.2 治疗方法及选择依据 外伤性肝破裂的常用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选择方法的依据具体如下:(1)保守治疗:①患者的损伤为闭合性,临床症状轻微,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②患者无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且经补液等常规治疗,各项生命体征基本稳定;③经B超或CT检查,患者肝部仅有浅表裂伤或损伤范围较小,直径在肝内,损伤级别不超过Ⅲ级;(2)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肝脏的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具体治疗原则及手术方式如下:①当患者肝破裂属于Ⅰ、Ⅱ级时,行单纯的肝修补术。手术过程中要做好止血,且不留无效腔;②患者损伤处于Ⅲ级或部分达到Ⅳ级时,应在控制入肝血流的前提下,将创口周围失去活性的肝组织清除后进行缝扎并行大网膜填塞后缝合修补术;③患者属于Ⅳ和Ⅴ级严重损伤时,则应尽量减少切除正常肝组织,做好止血,同时进行缝扎并行大网膜填塞后缝合修补术以及肝创面、肝周绷带纱布填塞术。
综上所述,在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治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因创伤性肝破裂病情复杂,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或骨折等损伤,所以手术也较为复杂,当出现疑难时,则应会同各科室医生会诊,确定治疗方案,从而确保临床疗效。
1 王建江.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及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22(12):224-225.
2 甘国光.外伤性肝破裂54例临床诊治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19(6):186-187.
3 牛忠辉,廖泉森,吾拉木努尔,等.外伤性肝破裂115例诊治分析[J].兵团医学,2011,18(2):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