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四川成都 611731)
社会经济水平和交通运输需求决定着道路交通的发展进程,而道路交通也会制约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道路交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充分彰显了交通路网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1978年~2008年30年间,我国仅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44 000多亿元。经测算,国道主干线的投资乘数平均为1.3~1.5,社会总产出乘数约为 3.3 ~3.7。近年来,随着道路等级的逐渐提高,汽车性能的不断改善,以及高新技术在道路运输中的广泛应用,道路运输越来越快捷、安全、舒适、方便,道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道路运输已成为各国广泛采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我国《道路交通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375亿人次,2.08万亿人/km,300亿t,5.84万亿t/km。到2012年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410万km,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正在加速编织。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成绩斐然,到2010年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0万km,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7.3万km,全国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345万km。其中,东、中部地区94%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西部98%的建制村通了公路。道路交通建设巨大成就的取得,有力地助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但是,当我们在分析我国道路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1)人多,车多,道路少。2000年,我国的机动车持有量为6 000万辆,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4.3万km。2012年我国的公路总里程已突破410万km,但全国机动车持有量则已达2.4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2亿辆,年增长1 510万辆。机动车数量的增速远远高于道路建设的增幅速度,人多车多道路少的局面日趋严重[1]。
2)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道路交通安全是由人、车、路、管理四个因素组成的系统问题。这四个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任何因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交通安全。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据统计,道路交通事故中人为因素引起的占95%。机动车在行驶中的制动性能、转向操纵性能对交通安全也有很大影响;道路本身的构造、安全设施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道路交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多头并举,全方位推进,才能为道路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3)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伴随城市化在我国大城市所面临的各种交通问题中,交通堵塞和拥挤是最为突出,也是最为普遍的问题。目前,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重庆等超大城市,交通堵塞已日趋严重,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大城市的机动车平均时速已由过去的20 km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2 km左右。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区,机动车平均时速已下降到8 km~12 km。有的城市中心地区交通已接近半瘫痪状态[2]。大城市交通堵塞和拥挤现象与大城市市外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建成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4)施工设备和技术仍比较落后。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一些先进技术设备和科技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运用,部分技术和设备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总体而言,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诸如,现有道路施工设备在技术性能与施工效率、质量等方面同国外先进施工机械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不仅束缚着道路基础施工技术的发展、削弱施工队伍的竞争能力,而且客观上也制约着设计部门选取更为先进、合理的基础工程设计方案;再如,由于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导致一些路段在通车后不久即出现较为明显的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如开裂、车辙、水损害等。
目前,城市道路共分四类,十级。除了快速路外,每类三级。包括:快速路,设计时速60 km/h~80 km/h,宽40 m~70 m;主干道,设计时速30 km/h~60 km/h,路宽30 m~60 m;次干道,设计时速20 km/h~50 km/h,宽20 m~40 m;支路,设计时速40 km/h,宽16 m~30 m[3]。城市道路工程作为交通运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道路工程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一个系统、科学畅达的城市道路工程网络,不仅可以提高城市人流、物流等的流通速度和频率,还可避免许多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城市道路是一个带状的三维空间结构物,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工程实体[4]。因此,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上,不仅要满足交通的顺畅,还要确保高效、迅捷和安全,更要使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与城市的生态和谐、人文和谐、城市其他建筑物的和谐、大方、美观与低碳。基于此,城市道路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1)经济性。通过项目施工前充分的流通需求分析、地质勘探、合理的设计等级、标准,以及完善的施工流程,科学而严格的施工监管,确保具体项目从立项、施工到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以体现项目的节约性经济原则。2)较强的通行能力。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控制条件、环境条件下,道路断面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它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指南。只有保证道路较强的通行能力,合理的车速才能够得以实现,快捷畅通的城市道路建设目标也才能得到最终体现。为此,在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必须结合具体城市的区位、规模,节点城市间的路网现状和发展趋势、道路等级,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和建设城市路网的布局、标准、密度,以及交叉路口间距、立交桥、隧道、隔离带等,以确保道路交通能够提供较强的通行能力,实现道路交通建设目标。3)道路沿线的环境保护。城市道路建设要从规划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高度重视沿线的环境保护,以不破坏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在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尤其是土地的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分析,生态风貌与道路交通骨架的有机融合。在施工阶段,要防止不当施工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此外,在使用阶段还要防止和尽量减少噪声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汽车在道路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通过地基传递对沿线地基和建筑物产生的交通振动污染等。
道路交通景观是指用路者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视野中的道路及环境四维空间形象。道路景观通常分为两大类: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道路沿线景观范围内,两类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野生动物、植被、水体、景观生态、天象、奇异景观、景观文化、文物、景观土地利用和建筑物。道路景观要素又可分为主景要素和配景要素两类。主景要素是指在道路景观中起中心作用、主体作用的视觉对象物,通常采用轴线对景的手法予以表现,主要包括山景、水景、古树名木、主体建筑等。配景要素是指在道路景观中对主景起烘衬、背景作用,创造环境气氛的视觉对象物,包括山峦地形、水面、绿地花卉、雕塑、建筑群,以及变动因素中的季节、气候、时间等[5]。道路景观设计要求公路能成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要求道路交通与周围环境有机组合,相得益彰。良好的道路景观可为驾驶员、乘客及各种用路者提供—个舒适优美的道路环境,让用路者心情愉快,处于最佳精神状态,减少驾驶疲劳,保证行车安全。
交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建设的动脉。交通事故就是这个大的系统中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超出正常情况而达到系统不能容纳时导致的产物,是交通活动过程中的附属物。道路交通的安全与否,取决于人、车、路、环境和管理等道路交通综合系统的各个环节连续的协调工作,而交通事故本身所反映出的则是道路交通系统中各个环节是否协调。从人的因素来分析,它包括驾驶员、骑车人、行人、乘车人等参与交通活动的人。这其中,因驾驶员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所占比例最大。据全国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情况分析表显示:近年来,由于驾驶员的过错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以上,加上无证驾驶的约达到70%;因车辆性能差、机件失灵所造成的交通死亡事故次数约占全部死亡事故的2%以上。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道路设计层面分析,则主要表现为:混合交通、平面交叉、标志不全、路面障碍和部分道路设计不符合标准等几个方面。从交通环境方面分析,则主要表现在交通管理水平的低下,交通秩序混乱,车辆通过能力低,以及自然环境因素中的恶劣气候、气象条件的影响等。
1)科学设计,降低驾驶人员疲劳感。对驾驶员而言,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长时间的直线驾驶,尤其是当驾驶员头脑中长时间出现相同景物后,极易对驾驶人员造成驾驶疲劳,从而引发事故的产生。为此,在线路设计上,应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6]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道路经过地区具体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气象条件,科学规划设计。例如,在直线路段,应根据路线所处地段的地形、地物、驾驶人员的视觉、心理状态以及保证行车安全等合理设计。“当采用直线型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避免采用长直线,应考虑车辆行驶的安全舒适、驾驶人员的视觉和心理反应。道路设计应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通过对一些道路景观的美化,降低对驾驶员的视觉疲劳,从而减少其交通事故的发生[7]。
2)科学设计,降低对驾驶人员眩光。眩光是指在视野的范围内,由于亮度的分布或范围不适宜,在空间或时间上产生存在着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使驾驶员视觉机能或视觉降低。造成眩光的原因主要是车辆的车灯、太阳光、道路照明、广告、标志的定向照面、路面反光镜以及其他物体表面的反射光等。当发生眩光时,会压迫驾驶员目光转向,或造成眼前出现短暂的“一片漆黑”。在形成眩光的瞬间,驾驶员由于无法看清前方的路况,就往往会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对于一些长直线的路段、长距离下坡路段、无照明的路段、道路形状多变的路段等,应科学设置防眩光设施,包括:a.安全护栏(含隔离护栏和高速路上的W形护栏);b.板条式,扇面状的防眩光打板、防眩网、防眩棚等;c.隔离式封闭设施;d.道路照明设施;e.视线诱导设施,以及植树等基本手段,以降低对驾驶人员的眩光。
3)科学设计,降低对驾驶员心理上的压迫感、恐惧感[8]。当车辆行驶在一些高架路段或地下隧道的入口处,由于高度或者采光的不足,极易对驾驶人员的心理产生压迫、压抑感,从而导致驾驶员的心理产生瞬间的某些波动,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在人口密集和人口流动性大的交叉路段,应该尽量避免设立高架道路等道路设施。如果必须采用高架设计或下穿隧道设计来缓解交通压力,就应在设计理念上,采用柔美的、人性化的道路设计理念,同时加以合适的道路照明、生态景观设计,以改善特殊路段的行车环境,降低对驾驶员的压迫感和恐惧心理,从而达到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目的。
4)对道路景观设计的优化组合。为增加行车安全,对于道路景观设计的优化必不可少,其方式主要通过对道路的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来实现。道路平面线形的基本形状为直线、曲线和折线,每种线形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通过科学景观优化设计,将道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元素和人文景观元素合理搭配,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道路景观空间,或者通过对直线、曲线和折线的科学利用,使机动车驾驶员对后面的景观产生一种期待的心理,以连续而丰富的道路景观使驾驶员的疲劳度降低。对于纵断面线形来讲,则可以坡道的设计为主,通过在坡道的周围设立牌匾,或设置一些高度错落有致的围墙,同时在细节上进行美化处理,使之形成道路沿线和谐的人造景观。除平面上的景观设计外,还可以在空间上进行一定的巧妙构造,通过对高架桥的路板、桥墩和横梁等构件的美化、亮化设计,使驾驶员产生一种开放性的愉悦心理,以提升驾驶员愉悦的心情,降低其疲劳感,并最终达到提升行车安全系数的目的。
[1]黄庆畅.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达2.6亿[N].人民日报,2013-01-30.
[2]张大庆.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59-61.
[3]贾正甫,李章政.土木工程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24.
[4]张乐飞.城市道路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79.
[5]韩相春.道路交通景观设计[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7]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8]闵 涛,王延臣.道路与桥隧工程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