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东 朱 毅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贮藏类家具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在东北地区炕柜的功能与地位更加突出。受东北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保暖意识的影响,箱、柜类家具大都以素面、封闭的造型为主;又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家具的整体造型多方正,正面基本呈对称分布,形线几乎为纵横两向,罕见斜走,以取得端正的风貌和稳健的力度。
东北地区的炕柜亦称炕橱。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称谓,长白山地区称之为炕琴,吉林伊通地区称之为疙瘩柜,吉林市称之为描金柜。炕柜常置于炕梢处,是炕居生活方式特备的柜橱,民间视其为“炕上钱柜”“藏宝箱”及“守护神”“纳福迎祥”“镇宅祥瑞”之物。主要用来放置衣物及其他什物等,多为女子的嫁妆。
炕柜有单体、双层、多层之分,单体炕柜的基本构造是封闭的长方体,由若干板材围合而成。从开口处来看一种开启部分在柜面,将其分为两部分,靠墙处为固定式柜面,前面为活动的柜面可以掀起,有的还可以拿下来,并在前面居中边缘处安有吊扣,可以上锁。按照炕柜形制的大小开启的柜面可分为一段式、两段式,其形式有板状和盖状(见图1a),图1b)),前者是一块独板直接盖住柜体的构件,后者是一种四边有围板且分别与柜体相合的构件,还有一种开口在炕柜的前脸处开门扇(见图1c))。
东北地区的炕柜有很大一部分像东北人的性格一样,朴实、直来直去。如图1所示,这些炕柜通常采用髹漆来增加装饰性,以清漆、红漆等为多数。其装饰的灵动性就体现在合页、吊牌、锁扣、柜门线上,硕大的炕柜在表面造型上较好的运用了点、线、面、体的各种处理关系。这种表面只做髹漆的炕柜较好的体现了东北地区柜类家具的封闭造型和保暖意识,突出表现了炕柜朴实无华的素颜美,从生活用品上反映出东北人朴实的性格特征。
如图2所示,这些炕柜是以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同时辅以其他兼具功能和装饰性的配件装饰。彩绘的题材主要是有象征意义的民俗图案,像葡萄、葵花(见图2a)),荷花、梅花、牡丹(见图2a),图2b)),石榴(见图2c))。对于使用彩绘这种装饰方式的炕柜,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在彩绘图案之前会在炕柜上通体髹漆(通常以暖色为主)。其次其柜门开启方式为上掀式,如图2a)所示。这种开门方式不会在柜体的前脸产生不必要的线、面分割,从而保证了彩绘画面的整体性。最后彩绘构图常采用对称式,多数为轴对称,但并非绝对对称,以图2b)为例,在左侧彩绘的是荷花,右侧虽然也彩绘一幅花,但不一定是荷花,本炕柜画的是一幅牡丹;部分为混合式对称,如图2c)所示既有轴对称又结合中心对称,两侧蓝底以石榴为主的图案采用的是轴对称,而中间白色为底以葵花为主的图案采用的是中心对称。
图2b)在以彩绘装饰为主的情况下,采用了镶嵌泡钉的方式,增强它的装饰性和气势。彩绘内容为三幅荷花图,在黑底的牛皮纸上嫩草黄、翠绿、白色、黄铜色演绎出了和谐的旋律,铜质的锁扣、合页和铁质的泡钉发出的冷光有些咄咄逼人,金属质感,气势突出。合页上阴刻“金玉满堂”四字,更加有民俗氛围,与民间视炕柜“炕上钱柜”“藏宝箱”这些民间说法相符合。图2c)除主要的彩绘装饰外,其结构性饰件如铜质合页、拉手丰富了装饰性,体现了用材的多样性;再者柜门、抽屉面表现出来的线条、牙板的裁口同样为平淡的炕柜前脸增添了一丝跳跃性。柜门采用的是水平开启或闭合的方式,通常成对设置;三个抽屉的设置将炕柜存取物品的功能更加便利。这些炕柜虽然经历的时间较长有些褪色,但仍然能反映出当年的绚丽,折射出东北人热情、奔放的好客之情。
雕刻,是一种古老的装饰技艺,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木雕工艺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且雕刻图案丰富。雕刻这种艺术性装饰也是东北地区炕柜常用的装饰手法,主要有线雕、平雕、圆雕和透雕。
如图3所示,炕柜雕刻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望板、炕柜和抽屉的前脸。装饰手法虽以雕刻为主,但会辅以五金饰件、绘画等,在功能上除了采用前开门方便开启或关闭,还设置了抽屉这种存取物品都比较方便的构件。
图3a)在柜门和抽屉面上利用阴刻的手法,雕刻出了“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和“华茂春松,荣耀秋菊”等词句,前两句是王维的《田园乐》中的句子,表现了归隐后的田园之乐,后两句是曹植《洛神赋》中的句子,大意为“容颜鲜明光彩像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洛神赋》是曹植睹物思人,南柯一梦后所写的表达对甄后的怀念之情。这些文字显现出物主人的地位与喜好,并凸显了东北地区崇尚人文之气。另外,在下部的望板上浮雕了藤蔓植物牵牛花,蜿蜒伸展。图3b)望板上从左往右透雕的内容为寿桃、展翅蝴蝶、牡丹,三个主体雕刻用卷草纹相互连接融合。在材料使用上将玻璃用到了炕柜上,丰富了炕柜的用材。
雕刻这种装饰手法在东北地区炕柜上的体现虽然没有南方家具的隽秀与灵气,但雕刻内容与题材以及炕柜上雕刻样式的外在表现都能突出当时家具匠人工艺的纯熟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镶嵌,是将不同的材料嵌入到家具上起到装饰作用的一种装饰手法。镶嵌瓷砖,在满族人家较为多见,镶嵌瓷砖的位置,可以说就是在原来镶嵌木板的位置,即将木框嵌板结构中的嵌板换成了嵌瓷砖。瓷砖在当时不是一般家庭能买的起的,是家境殷实、上层社会才能用得上的东西,所嵌瓷砖以有起鼓的为上品。瓷砖上一般都会有图案,以花卉居多,色彩艳丽,以红、黄、绿几大色系为主。
如图4a),图4b)所示,在正立面上镶嵌了大量的瓷砖,图案主要为百合、荷花、牡丹等花卉和盛放花卉的篮子、瓶子、罐子等器皿,另外还有“囍”字图案,这是结婚嫁妆的有力佐证。结构上,整体为框架结构形式,由8根横竖方才围合而成的框架为主要支撑构件。另外,为了突出望板上镶嵌的“囍”字图案瓷砖,在外部造型上多压了几圈回形线。图4c)中瓷砖上的图案分别为红色百合和紫色菊花,用叶脉为连续图案。在正立面上镶嵌5组车木构件,是炕柜里中西结合的例子,整体结构上为箱框结构形式。
朝鲜族的炕柜主要用来盛装衣物,因而又叫衣柜或衣笼。朝鲜族的炕柜是以镶贴金属片来增强装饰性,可以说是比较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装饰形式,这种金属片有铁质、铜质之分。从朝鲜族炕柜的开启方式来看,也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其开启方式是将柜体的正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将上面的一部分做成可以开合的形式,从图5可以明显的看出其分界线。
朝鲜族是一个跨境而来的民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为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水稻在东北地区的种植与推广,更是发挥了开天辟地的带头作用。朝鲜族是一个“尚白”的民族,俗称“白衣民族”。在文化历史上具有“崇尚山水”和“鹤崇拜”的民族现象,朝鲜族自古喜爱白色,绘画、舞蹈、服饰、家具彩绘等都体现出素、白、雅、和的特点。在炕柜上满贴黄铜片,呈现黄白色,如图5所示。这些铜片上所承载的图案有“仙松鹤延年、牡丹、喜鹊、蝙蝠、鱼、葫芦”等,有的刻有字,“囍、寿、福寿康宁”等。
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人,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感情与审美的方式方法,体现在炕柜上就是镶嵌瓷砖与镶嵌金属片,这种特色同时表现出东北人,并非人们所说的不懂得变通,在这恰恰体现出东北人善于变通、精于生活的特色美。
通过上面的四种“美”的分析可以看出:
1)东北地区的传统柜类家具通常是由若干板材围合而成的封闭式存储空间,家具形体以平直的直线型为主要表现手法,形体较大,提供了充分的存储空间。2)东北地区的炕柜是传统柜类家具中比较有特色的家具之一,其服务于该地特有的炕居生活方式。其装饰手法有:髹漆、彩绘、雕刻、镶嵌彩砖、金属片。髹漆为通体施色,遍布家具的各个面;彩绘画面饱满、纹样题材以花卉图案为主,用色上多选用暖色调的颜色,其装饰面多集中于柜体的正立面;雕刻装饰,一般采用浮雕或透雕技法,多用于装饰家具局部,施雕部位集中于望板、抽屉面、柜门等处,雕刻题材为动植物吉祥纹样和有象征意义汉字等。镶嵌瓷砖和金属片是该区域民族特有的装饰手法,镶嵌彩砖的图案主要是植物纹样;镶嵌金属片的图案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等。3)东北地区的炕柜从侧面折射出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东北人朴实、热情、奔放、老练、善于变通等优良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他们豁达开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任文东.东北炕居家具的外形与内质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3):80-81.
[2]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D].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李德炳.中国少数民族家具[J].家具,1989(6):11-12.
[4]姜维群.谈民国家具中的“洋符号”[J].家具,2008(1):7-8.
[5]史灵芝.东北传统家具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8(1):54-55.
[6]史灵芝.东北传统家具研究初探[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