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利 李小战
河南修武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修武454350
面肌痉挛多因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区,导致局部脱髓鞘,神经纤维接触传导、兴奋过度而致,常从眼轮匝肌抽搐起病,向鼻周、口周肌肉和颈阔肌发展,保守治疗尚无确切效果。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因治愈率高,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1]。2008-06—2012-06间,我科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51例面肌痉挛患者,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患者中男15例,女36例;年龄22~75岁,平均(47.8±1.4)岁。病程1~28年,平均6.5年。左侧17例,右侧34例。术前均经药物、针灸等保守治疗缓解不明显。手术前均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或其他明显占位性病变。
1.2 治疗方法 患侧耳后局部剃发,气管插管全麻,取侧卧位。
患侧向上枕下乙状窦后直切口,开骨窗直径约2.5~3.0 cm,上至横窦,外近乙状窦。显微镜下探查后组颅神经及面听神经。
锐性打开桥小脑角区蛛网膜,缓慢释放脑脊液后,暴露面神经。
仔细找寻责任血管,游离并推开该责任血管。松解蛛网膜小梁与神经、血管的粘连。血管与面神经根部之间充分游离后,插入合适大小的Teflon垫片,确认无出血后,严密缝合硬脑膜、肌肉等皮肤各层,一般不需放置引流管。术后应用改善脑供血及神经营养的药物。常规应用抗菌治疗1周。
1.3 疗效评估 治愈:面部抽动完全消失,1年内病情无反复。有效: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发作次数至少降低80%以上。无效:症状与术前相比变化不大。复发:术后1年后面部抽动症状再次出现。
2.1 治疗效果 本组51患者中治愈32例(62.7%),显效17例(33.3%),无效2例(3.9%。)
2.2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3.9%),迟发性面瘫1例(2.0%),均经对症处理痊愈。随访6个月~3年,未出现听力障碍等其他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1年再次复发。
在选择显微血管减压术之前,必须把握好适应证,排除习惯性眼肌痉挛、面部痛性抽搐、癔症性眼肌痉挛、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外伤等原因导致的面神经麻痹后痉挛、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所伴发的面部抽动、运动神经元病导致的面肌痉挛等[2]。随着显微血管减压术经验的积累,操作技巧的不断改进,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病的适用范围和治愈率显著高于其他疗法。虽术后可有耳聋、周围性面瘫、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头痛、恶心、头晕、呕吐等并发症,但可自行恢复或对症治疗后恢复,故安全性较高[3]。
我们认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操作技术掌握程度及明确局部解剖关系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十分重要。本组发生脑脊液鼻漏2例,原因可能是由于手术打开乳突小房,骨蜡封闭欠严密,术后颅内压增高或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从切口渗出,脑脊液经乳突小房至鼻腔流出所致[4]。本组出现迟发性面瘫1例(2.0%),未出现听力障碍患者。因我们显微镜下手术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该手术切口小、距离桥小脑角区较近,不必过分牵拉小脑和脑干即可显露出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及周围的责任血管,有效避免过度牵拉面神经或过多触动神经根。同时我们采用锐性分离蛛网膜的方法分离神经与血管,操作较为轻巧规范。如责任血管夹附于面听神经之间,可将2片小涤纶片分别放置于血管与面听神经之间,使之隔离减压,可避免对面听神经等脑神经的刺激,较少此类并发症发生。
[1]裘伟光,李金星,滕斌,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J].江西医药,2007,42(7):588-590.
[2]袁越.面肌痉挛显微外科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29(4):338.
[3]张鲁东.李胜利.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杂志,2011,2(3):182-183.
[4]左焕琮,陈国强,袁越,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20年回顾(附4260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1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