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河南卢氏县人民医院骨科 卢氏 472200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1],患者往往有多种并存疾病,对手术耐受性差,如护理不当,可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故做好护理工作非常重要。2011-03—2013-03,我们对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予手术治疗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患者,男35例,女43例;年龄65~86岁,平均(78.7±1.05)岁。其中合并呼吸系统疾病32例、心血管疾病16例、神经系统疾病12例、内分泌系统疾病8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老年人接受新事物及适应能力差,对医院环境及所患疾病不了解,因此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心理。老年患者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对疾病的承受能力差,以至于对手术产生排斥心理。住院费用也会使患者产生不安或焦虑心理。针对以上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环境、所患疾病的情况、同类患者术后的良好效果以及医保农保政策,解除患者不安和焦虑情绪,鼓励患者安心接受治疗。(2)饮食护理:在手术前应调整患者饮食,以配合治疗。在受伤初期,应进清淡、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水果、蔬菜、米粥之类[2]。忌食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不能急于食用大补的食物,应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补养。(3)术前准备及锻炼指导:①对患者的身体做详细的了解,全面考虑患者的合并症可能会给手术带来的影响。②练习在床上大小便,避免术后初期不习惯而导致便秘、腹胀、排尿困难。③术前8~12 h禁食、4 h禁饮,嘱咐患者充分休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术前1 h给患者静滴抗生素及常规备皮、备血。④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适当的进行肢体锻炼,同时配合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对于肢体不方便的患者,护理人员及家属应辅助其进行锻炼。
1.2.2 术后护理 (1)体位护理:患者平卧,患肢置于髋关节外展30°中立位,并稍微抬高。于患者两腿中间放置软枕,穿“丁”字鞋维持皮肤牵引,以防止髋关节过度的内收、外旋而引起脱位。如发生脱位现象,应及时进行复位。老年患者的生理机能渐衰,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因此在保证患肢体位的情况下可适当调整卧姿,每1~2 h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及低流量吸氧。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及切口引流管负压状态。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颜色变化。严密观察切口处情况,若发现有渗液或者渗血,应及时处理。(3)预防并发症: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下降,抵抗力较弱,且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卧床调养,肢体活动减少,因此易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术后应抬高患肢,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锻炼,定时更换体位,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压疮发生。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泌尿系感染。定时给患者拍背帮助咳痰,鼓励患者咳嗽和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3]。(4)饮食护理:进食清淡、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及水果。后期可食用一些调理气血和强筋健骨的食物,如排骨汤、鱼汤、瘦肉、胡萝卜、蔬菜等。还可以服用一些壮骨的中药汤剂,以促进骨的快速愈合。应注意少食多餐,多饮水,以利于肠道消化吸收,防止便秘。(5)康复锻炼 :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锻炼从弱到强,从被动到主动[4]。术后1~3 d,屈伸踝关节、转动踝关节,以恢复肌肉力量和促进下肢血液流动,防止血栓形成。术后3 d~2周,应用CPM机辅助锻炼,逐步行屈伸膝关节、臀部收缩、外展练习、股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扶拐下床活动。术后锻炼能促使患者快速恢复体力,是术后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措施,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本组78例患者均获治愈,随访3个月~1年,未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病例。
老年髋部骨折是指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者骨盆骨折。该病致残及病死率很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和生存质量[5]。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发病率日渐增高。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减,活动不便,且心理状态的特殊性,增加了该疾病的护理难度。因此,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确保患者顺利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对我院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实践,我们体会到积极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1]宋丽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6):3 202 -3 203.
[2]于建立.老年髋部骨折的辩证施护[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6):532.
[3]王金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4):423.
[4]何婉文.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9):88 -89.
[5]史幽幽,蒋卫平.老年髋部骨折的相关问题[J].医学综述,2008,14(17):2 663 -2 665.
(收稿 201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