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敏
国家电网技术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当前的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阶段毕竟是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当理想和现实发生错位时,部分学生便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导致消极心理的出现。 消极心理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消极反应,它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努力克服。
1)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动力和热情。 步入大学后,有的学生既没有终极人生目标,也没有职业目标,生活往往缺乏动力,每天只是浑浑噩噩混日子;有的学生虽有目标,但目标定位模糊、方向多变,面对浩瀚若烟海知识,无所适从,他们往往看似忙忙碌碌,最后却发现所获无几。据2010年5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某学院在校大学生对于树立追求目标问题,有73%表示非常重要,但仅有19%已经树立目标,树立目标后,有15%的学生选择边行动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有5%选择立即行动,一定要完成,但还有75%选择会因为突发状况而中断或暂不付诸行动, 58%认为应该要树立目标却还在考虑之中。 许多大学生直到毕业时,对于自身定位仍然不清晰,不知自己做了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2)缺乏自信,自卑懦弱,不敢相信自己的潜能和智慧。 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身力的充分估计和自我接纳的态度、稳定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系统。 一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不足,主要表现为:
(1)自我评价不客观。 他们一方面会把自己的缺点看得很重,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优点,总是怀疑和否定自己、讨厌自己、不愿接纳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心高气傲,总认为别人无法了解自己,更不可能帮助自己,除了自己没人值得信任,因此他们常常个性孤独,不能与人和谐相处。
(2)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自我评价过低,他们总是认为“ 我很笨” 、“ 我不如别人”、“我做不到”,由此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影响思维判断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使自信心这种动力系统无法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3)过分谨慎、懦弱,害怕失败。 一部分人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在何种环境中,都不敢随意发表自己深思熟虑的见解, 酝酿已久的计划不敢实施,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他们恐惧失败,害怕丢脸,不敢面对挑战。
(4)麻木或冷漠。 当感觉自己无力战胜困难和挫折时, 他们会表现出漠不关心和冷漠麻木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关心,对成绩好坏不在乎,有的逃课,有的整天沉迷于网络。 麻木或冷漠是一种综合的心理障碍, 它包含着缺乏积极的认识动机,活动意向减退,情感冷漠,情绪低落,意志衰退,思想停滞等。大学生有了这种心理障碍就会缺乏进取精神,只知道享受宽松的大学生活,挥霍青春和金钱。
3)意志力薄弱,习惯于依赖他人,缺乏恒心,不晓自律。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 意志力薄弱的表现是:
(1)缺乏独立性,容易受暗示。 表现为盲从、没有主见,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易受暗示性的人行为动机不是从自己已形成的观点和信念产生的,而是受他人影响的结果。
(2)缺乏坚定性,容易动摇,刚愎、执拗。动摇性表现为遇到困难便怀疑预定的目的,不加分析便放弃对预定目的的追求。这种人不善于迫使自己去达到预定目的,偶遇挫折便望而却步,做事见异思迁,虎头蛇尾。 刚愎、执拗是对自己的行为不作理智的评价,总是独行其是。这种人不能客观地认识形势,尽管事实证明他的行为是错的, 但仍一成不变,自以为是。动摇性和刚愎、执拗表面上不同,实质上都是对待困难的错误态度,属于消极的意志品质。
(3)缺乏果断性,优柔寡断。果断性表现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地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果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方法以及可能的后果,都有清醒的估计,紧急关头能当机立断、毫不动摇和退缩。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其显著特点是无休止的动机冲突。 在采取决定时,过分谨慎、迟疑不决,紧急关头只好仓猝决定,做出决定后又反悔,甚至开始行动之后,还怀疑自己决定的正确性。
(4)缺乏自制力缺乏恒心。 自制力是善于统制自我的能力。 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表现为不晓自律、易冲动、知过不改、时时替自己制造借口去逃避责任等。
4)个性结构不协调,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人际关系紧张。一部分学生愤世嫉俗,认为人性丑恶,为人言词尖刻、态度傲慢、孤芳自赏,时常与人发生摩擦;另一小部分大学生有明显的个人主义,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没有朋友,内心孤独;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 主要表现为缺乏主动性,在正式场合和人多的情境中紧张不安,害怕被人注视,但又不甘心被人冷落;或过分在乎他人的态度,怕别人不理睬自己,担心他人的耻笑和拒绝。
上述消极心理消磨大学生的斗志、 压抑其情绪、泯灭他们美好的向往,阻碍前进的步伐。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职业奋斗目标、拟定实施计划的过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对克服消极心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具有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和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与消极心理相对的是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品质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品质的集合,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修养与节制、心灵的超越六大维度和创造力、求知力、思维和洞察力、爱与被爱的能力、自我控制、乐观、宽恕、热情等因素。
(1)确立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环节。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和进取的动力,才会感到充实、快乐。长远目标是人的精神支柱,对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动力作用,近期目标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目标确立是选择的过程,做出越多的人生选择,就越应该为自己的处境负责,清晰的目标产生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约束力,目标越清晰,信念越坚定,自控力越强,心态越积极。
(2)生涯规划的过程使学生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不仅需要客观地认识自身因素,而且需要对自己所处的职业生涯环境有客观地认识,包括当前就业形势、自己所学专业的目标要求、职业对自己的具体要求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定位,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 最后还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 这个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实践能力和勇气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省、发现自身差距、决心超越自我的自我教育过程,这就改变了以往被动受教育的局面,逐渐地学生会真正感到自己的命运只能由自己掌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个性、能力和价值观,因此他们会努力地逐渐克服自卑、冷漠的消极心理,培起好学上进、自我控制、坚持、热情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自我评估是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自信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充分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客观的认识自己。积极的职业生涯自我认知就是要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我的兴趣、性格与能力,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弄清我喜欢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 客观公正自我评估能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个性特质,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获得自信,激发热情,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困难, 有利于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使之获得归属感的过程,对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人际融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个性特点、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等密切相连。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积极心态,通过开放式、互动型教学,帮助学生调整观念,增强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状况。
(1)生涯规划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它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统筹考虑、制定计划和行动步骤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预先设计好的团队活动、讨论及课后作业,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每一阶段可能遭遇的困难,并且能够在面对困难时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团体生活中认清自己的优点、不足和价值观,并能结合周围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发挥个人潜能。 因此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创造力、认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信心,而且使之在面临人际交往问题时,能够迅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摆脱困惑,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2)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中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活动,鼓励学生克服羞怯懦弱心理,踊跃发言,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提升人格魅力,使之成为社交中受人欢迎的人。
(3)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归属感,走出人际交往的困境。生涯规划使学生在情景模拟、分组讨论等活动中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 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促使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增强其团队精神,使他们能融合在集体当中,获得归属感;生涯规划教育是师生互动、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生涯规划方案的过程, 教师通过营造坦诚相待的氛围使每位学生切实感受到关心、关爱,从而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归属感的获得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孤独自闭心理, 走出人际交往的困境。
4) 职业生涯目标设定和实现的过程中是培养独立、坚持、自控的意志品质的过程。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生目标问题,在所有影响人的意志品质的因素中,人生目标是最重要的。 目标对行为具有定向、调节、控制作用,生涯目标能够给人的行为设定明确的方向,使人充分了解自己每一个行为的目的,清晰地评估每一个行为的进展,正面检讨每一个行为的效率。 使人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就能“看”到结果,从而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动力,培养独立性、坚定性和良好的控制力。
实际上,大学生如果自己有能力确定并执行目标, 有责任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负责,并且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实可行的,就意味着他具备了意志品质的独立性;如果能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有顽强的毅力、必胜的信念,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就意味着他具备了意志品质的坚定性;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如果能控制自我,排除外界诱因和消极的情绪(例如厌倦、懒惰、恐惧)等的干扰,迫使自己执行已经采取的、 具有充分根据的决定,便是自制力的有力体现。
[1]石建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冯铁蕾.大学生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4]黄国英.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1).
[5]裴利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0,(15).
[6]佚名.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报告[OL].http://www.5ykj.com/.
[7]韩建光,田颖,杨超.浅析大学生消极心理问题[J].消费导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