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挑战 抓住新机遇 提升新素养——试论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之策

2013-08-15 00:55:08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挑战受众

余 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人类社会日新月异,在当下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这是一个以微媒介为传播工具,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以青年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时代。其传播的方式亦或是传播的内容都足以对传统的文化教育与传播活动造成颠覆性的冲击和挑战, 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这种挑战,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受众的主要集结地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挑战,解难答惑。

1 微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1.1 来自时代的挑战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于世,它们可以通过任何的方式以任何可能的传播途径传播给每一个可能的受众,而每一个受众就可以从不同的渠道以获取信息,他也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简单的接受体,也可能成为下一个传播信息的信源。 因此说,信息成千上万,千变万化,千姿百态而又大行其道,信息的闸门已经向全人类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这也是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由于信息不再统一发布,渠道又多元化发展,衡量标准也不唯一等因素加之各种主观臆断和思潮充斥其中,这就造成了不少的受众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善的青年受众们产生了疑惑、彷徨、迷失乃至错误的观念与理解,偏激与谬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又是一个淡化权威的时代。 信仰缺失、社会失范、道德滑坡、社会失语等现象又一次印证了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所遭遇到的诸多无奈。 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人间正道”,什么是“歪门邪道”;哪些该弘扬与效仿,哪些该嗤之以鼻这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皆因我们在接受万千资讯时的太主观、受干扰、随大流等行为而逐渐迷失了我们的本性。而这种现象在高校的师生中间也时有发生。

1.2 来自工具的挑战

在当下的高校中师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平台和手段还是通过课堂的教育环节和课后的师生交流访谈等环节来进行, 且不说其效果如何,就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来讲其工作量和工作的难度就着实不小。而现在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博、推(微)客、微信、微电影等大受学生欢迎,学生在学习知识、生活交流、就业择业、交友说事等几乎所有的方面都与之为伍,以之为乐。 而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如果连最起码的“微工具”都没有,连最起码的“微手段”都缺失的话,你何谈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与交流,何来思政教育的成效呢? 而事实上我们的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地看清这一点,即使看到了也还没有完全能够熟练地驾驭和使用这些新生的“微工具”。

1.3 来自人的挑战

如果说工具也只是一种手段,而掌握它也只是时间问题的话,那么人的因素就不得不提了。 一般意义来说,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间,施教者是教师,而受教者是学生,老师的任务是把先进的、正确的、合乎规律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但对于在微时代里微技术的掌握,微工具的使用,微信息的汲取而言,如果你不能做到最快、最新、最优,那你就是后来者,是门外汉,是落伍人。 该掌握的学生掌握了,该掌握的或要求传授给学生的老师还没搞懂或弄清,如果这样的话,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就可能互换或倒置,教育者本身成了被教育者,这样一来教育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教师也很难做到以理服人,“理直气壮”了。

2 微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所赢得的机遇

微时代下的“微现象”就好像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对传统意义的人行为方式上的一种挑战,也是对当代人的一种“鞭策”或机遇。

2.1 受众的知识面开阔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尽管我们的学生思维活跃,想法也可能偏激一点,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逆来顺受,被动接受学识不同的是当代大学生知识面都比较开阔,他们都求知欲都很强, 主动学习的热情都十分高涨,而且他们的想法和观念都较之前人有很大的进步,也都努力学习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 关键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把他们正确引导到合适的思维轨道上来,让他们会学习,“学好习”。

2.2 教育工作者整体的素养不错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相关职能部门对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对人民老师加大培养和培训的力度,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的个人素养都不错。 尤其是广大的中青年教师对新技术、新观念、新事物的学习和掌握使他们能够很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他们拧成一股绳,从而形成团队,形成合力去更好地教育学生,服务学生。

2.3 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条件更加进步

现如今的学校的教育教学手段更加科学合理,教育教学的条件也更加现代化、智能化。 教师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去那种“写字靠支笔,记忆靠黑板,说话靠张嘴”的状况,当代的多媒体技术和视、音频设备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充分施展自身教学魅力的舞台,再加上现在微时代条件下的各种通讯沟通手段的提升更加使我们的老师如虎添翼。现在主要是如何把这两者更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去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的问题。

3 我们的应对之策

面对微时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迎难而上,勇敢担当,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努力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做好,做实。 为此,我们认为要在“摸”、“爬”、“滚”、“打”这四个方面下好功夫,下足功夫。

3.1 要勇练“摸”功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有小平同志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魄力,要有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 首先,我们要摸清学生的基本状况。 要充分进行社会调研和市场调研,以期摸清学生对微技术及微产品的认知程度和运用水平,做到心中有数,这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其次,我们还要摸清教师的真实状况。 要摸清老师对于微时代的认知水准和运用微技术的水平高低,对于水平高的老师要“推优”,对于运用水平低的老师要“补差”;再次,我们还要摸清微时代微技术的基本规律和使用方法,在不断的总结归纳提升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和教育教学的要求。

3.2 要普练“爬”功

爬在这里即全面展开,稳步推进的意思。 我们的思政教育要把像微技术,微手段这样的新兴技能的运用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抓。要重视对微技术和手段的普及工作,重视微时代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要把微时代的教育作为学生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并且通过微技术和手段的运用把微知识、微理论的传播与学生思政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功效。同时,还要重视及时准确地把相关经验和过程性材料归纳汇总,总结提升,为后续的工作积累素材和范例。

3.3 要熟练“滚”功

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要经常性开展有关微技术、微学术、微文化、微活动等的合作交流。彼此交流心得,借鉴经验,相互合作。通过分享、体验、尝试、推广等多种形式把微时代的技术特性、普适原则、惯用模式等加以揉和,加以归纳,加以汇总,逐渐使其规范化、平台化、系统化,并最终形成强有力的思政教育武器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3.4 要精练“打”功

即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要通过微技术平台“打出创意、打出特色、打出品牌”。 微时代的技术本身的特质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去迷信、去权威、去盲从的“草根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人人是基点,人人也是焦点。对应的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也一样既需要普及更需要特色。各个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微文化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间要努力构建具有专属特色的微理论体系、微技术体系、微教育体系。

4 结语

与宏观思政教育模式不同,微时代又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开启了一扇与学生平等对话、 对等交流、直面接触的开放性大门,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需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努力!

[1]王学俭,刘强.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汪琼,尚俊杰,吴峰.迈向知识社会(学习技术与教育变革)/新媒体与教育系列/21世纪教育技术与信息传播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赵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4]王虹,刘智.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李腊生,龚萱,闵杰等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杨建义,李建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苗丽芬.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挑战受众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8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