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雄,袁尚会,王 乔
(湖北科技学院 学校办公室,湖北 咸宁 437100)
校友是宝贵的资源,已成为各高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基点和重要推手。充分发挥校友工作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效益,是高校校友工作建设的必然取向。
校友资源在高校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发展中,所占比重与日俱增。特别是校友捐赠、校友回校讲学、校友举办校园招聘等各项校友活动为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支持。不过,高校校友资源具有潜在性,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潜在资源”,要转化为“现实资源”,需要高校正确认识校友的特殊价值,提升校友工作的品位,以校友“满意度”为标准为校友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积极主动地开发这一特殊资源,才能挖掘其现实的价值,助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
高校校友是一种文化载体,他们这个巨大的群体是学校历史的创建者和见证人,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人,是增强学校凝聚力,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的重要力量。为此,需要高校在校友工作建设中突出校友文化建设,积极维系校友与校友间、校友与学校间的情感,实现校友自发、自觉关注母校发展的目的。
近年来,高校积极探索校友工作新形式,增强了校友工作的实效性。尽管如此,高校校友工作低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一,高校校友工作形式单一、内容落后,导致效果不佳。长期以来,校友工作主要是通过向各地校友会赠送学校期刊、校领导顺访知名外地校友、定期举办校友联络座谈会、编辑出版校友通讯录、发表校友文稿等传统、单一形式;内容是主要围绕校园故地重游、校庆活动、联谊聚会而开展。这些校友服务项目远远不能满足处于数字化浪潮推动背景下的校友们的需求。
其二,高校校友工作功利性色彩偏重,导致认同缺失。校庆活动成为校友工作的代名词,联谊聚会的目的只在于募集款物,校友对学校的单向反哺意识弱化,认同感下降甚至缺失,阻碍了校友资源的合理开发,弱化了校友支持母校的情感,进而使校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减小,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其三,高校校友工作地位边缘化,导致信息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友网,但此类门户网站大多也只起到了“装裱”门户的作用,点击率偏低、利用率不高、吸引力不足、内容空洞、形式主义严重,校友网“名不符实”。
尽管校友工作实效性低下,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参加兴趣团体或行业团体活动、校内设施使用实惠、获取职业信息、发布信息寻求合作伙伴、帮助寻找失去联系的同学、提供校友子女服务、校内优惠购物等已经成为了不同年龄层次、行业层次、不同地域的校友的新需求点。现阶段高校运用新媒体技术对校友工作进行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校友服务建设力度,是增强高校校友工作实效性的新思路。
新媒体是一个以数字信号的实时传递为技术基础,通过传统媒体与信息科技产品的技术嫁接而衍生,以人均传播和群体传播为主要传播类型的媒体群。以新媒体技术为主体的传播媒介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媒体的新形态、新服务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听神经。与传统校友工作建设形式相比,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校友工作中的优势尤为突出。
新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人本性、通约性、实时性、主控性”等属性优势。这些优势在保障信息传播量的基础上能够促使校友以社群的方式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与反馈,保证校友对于不同需求信息抓取更加深入,更大程度上实现互动。
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快速化,校友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能够“以人为本”,运用各种移动宽带载体满足校友对休闲娱乐时间的信息需求。同时,也能弥补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的单一性,创造性实现时空平衡,保证校友不分地域、时差等局限,定时、主动搜索掌握校友信息。因此,高校校友工作思维应以新媒体技术服务为中心,实现校友工作由单向性转向交互性、主导性转向协作性、被动索取转向双向共赢。
新媒体传播具有“智能化、数字化、复合化、主动化、个体化”的特征优势,集高保真度、大容量传播、便利快捷、择用成本低廉于一体。这些优势能够智能地细化受众群体,满足高校校友群体的娱乐性、实用性、便利性、人际交往等不同需求。整合了数字技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技术能够使校友摆脱平面媒体信息获取时的枯燥性、延迟性、非互动性等困扰,从信息量冗杂、信息质量残损中抽身出来,快速了解掌握所需的母校时讯和相关服务。因此,高校校友工作方式应向技术化转型,以新兴技术为手段,提供智能化、主动化、个体化的服务。
新媒体技术正不知不觉走进公众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与休闲。高校校友工作实效性的增强应该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得以实现。本文从目前最热门的几种新媒体技术着手,尝试性提出高校校友工作的新路径。
校友网是高校与校友之间信息顺畅沟通最常见的渠道。目前,各高校校友网应在模块功能设置上开设更为实效性的专栏。如清华大学校友网“在线捐赠”板块、武汉大学校友网“桃李报情”板块都是值得借鉴的捐赠类模块。除了专门校友网站外,还可以效仿土豆网、酷6网等专业网站建立服务于校友的播客类网站,效仿新浪博客、腾讯博客为校友提供专属的“部落格”,为发布校友聚会、校庆等活动的音视频、分享校友的文字图片信息提供互动网络平台。
校友的人际交往需求应在即时通讯平台建设上更加多样化。如清华大学开发了一款校友手机版FAQ,这是一款校友网的手机版网站,能帮助校友在手机上网时随意访问免费无线wap站,帮助校友随时随地浏览校友网上的最新校友信息和新闻公告。另外,校友腾讯群、校友飞信群、校友MSN群、校友微博、校友Skype群都是可以利用开发的领域,能便捷的将语音聊天、视频聊天、文档传输、邮件通知、发送短信、个人注记等即时通讯功能融入到校友交流中。
虚拟社区的运用在校友工作中也值得推广。创建校友虚拟社区,开通校友BBS论坛,发行校友币,能让校友在虚拟社区获得最大限度的虚拟生活乐趣。如校园在线跳蚤市场、在线有奖问答竞猜等板块都可以通过校友币来交易;还可以开发电子校友卡,为已毕业的校友提供在线进入校图书馆查阅、下载所需信息的权限等服务。
2011年9 月,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数字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该校成为全国首个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师生、访客提供电子导航、校园最新资讯及生活贴士服务的高校。这款校园数字导航系统触摸一体机既是华师校友回馈学校的真实写照,也为传播华师这所百年老校的深厚文化底蕴搭建了新的窗口,能为包括校友在内的每位走进校园的人提供最便捷、最贴心的信息服务。各高校完全可以复制推广此类校园数字导航系统。
通过创建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媒体技术载体,将传统邮寄形式寄送的校友刊物、校庆书册、校园信息邮件等校友刊物通过数字期刊、数字报纸、ebook、短信、彩信、wap、彩E等形式无时空限制的传递到校友当中去,不仅可以增加母校对校友的凝聚力,也是维系母校与校友间情感的时空互补新渠道。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仅带来了技术上的变化,更推动了服务理念的变革。在这种新型文化以势不可挡的传播力渗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的同时,校友工作需走在时代的前端,提高工作前瞻性,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掌控校园舆论导向,将真实、正面的校园动态传播给校友,让校友文化成为繁荣学校文化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发展学校事业的重要助力器。
实现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校友工作中的作用,加强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校友服务,需要多方的投入,更需要各个层面的支持和配合。
其一,校园文化环境的支持。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绝非连上网络、建造几个多媒体教室、采用学生校园一卡通所能包含。数字化校园应该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建设基础的管理平台、门户系统、校务系统、校园触摸查询系统、教育资源库、自动化办公信息服务系统等,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一体化自动办公。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将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社区。只有这样,高校校友工作才能在数字社区的大平台上有所建树。
其二,政策层面的支持。推广新媒体技术,营造校友服务全新模式,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需要在制定和实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新媒体技术服务于校友工作作为重要项目进行研究,形成新媒体技术服务校友工作的制度和规范。同时,要设立常设机构予以维护和管理,这是校友工作在新媒体技术上有所发展的根本保障。
其三,财政层面的支持。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高校在资金上给予专项投入是必要条件。各高校应该在学校财政预算中编制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校友工作以及新媒体技术发展。
其四,新媒体技术企业的支持。开发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校友工作实效性,需要校方与新媒体技术企业合作,只有成熟和运行机制良好的技术,才能使校友即时见证母校的变化,畅叙对母校的情谊,为母校发展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现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利用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校友工作服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能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各项工作发展。
[1]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包冉.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世代[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马办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存凯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中共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2).
[6]何非.“新媒体”:技术还是理念? [J].美术观察,2011,(1).
[7]黄鲤忠.高校校友沟通机制构建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文汇,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