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娱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中牟 451450)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运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交际。外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育的最有效、最强大的平台,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异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世界各种文化平等交融、和谐共处、积极健康发展。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恰当运用语言文化知识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实践的能力。王催春等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1]。
高职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对此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一批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强的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庄智象等2011)[2],这也正是国务院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高职非英语专业外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普遍实行大班上课的模式,任务重、课时少,而且缺乏实践教学的机会,课堂上的交流与互动也非常有限。此外,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差,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动力和方法。种种因素造成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滞后。
业内人士一直对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很重视,提出很多改革的建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如一盘散沙,一方面,教学任务死板,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安排随意性又很大,长期以来仍然没有摆脱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教授词汇与语法为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教师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和内涵不甚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是导入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作为点缀,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有意义的引导,文化教学只是从属于语言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词汇和语法等纯语言项目,而并不注重词汇的文化因素以及跨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现代外语教学要实现的社会人文目标(即培养社会技能和人文素养)不相吻合,与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的时代目标也相去甚远。在教学中往往采取模糊教学的态度,为了避免麻烦,只是撇开语境和文化,把一些有区别的用法划上等号。比如“Why don’t you do sth.?”常被解释为等于“Why not do sth.?”而实际上前者的语气强硬,不适合用于与长辈与初交的人的谈话。在教学中教师常告诉学生“王老师”不能说成“Teacher Wang”,但是打招呼用语中却不予纠正,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说:“Good morning,students.”学生回应:“Good morning,teacher.”实际上“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不用于称呼语。对于“笑”,学生大多只知道“laugh(大笑)”和“smile(微笑)”,却不知还有“grin(露齿地笑)”、“giggle(傻笑)”等。
张卫东和杨莉(2012)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3个维度(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交际实践)、13个要素(中国文化知识;对方国家层面知识;对方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了解双方文化主要差别;公正对待双方文化差异;文化无优劣好坏之分;愿意与异文化成员交流;尊重对方的文化身份;用外语交流;用外语得体地交流;运用非语言手段;运用交际策略;运用交际技能)构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探讨了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一个理论建构[3]。孔德亮和栾述文(2012)回顾了6种主要的结构模式,并从结构模式和实践模式入手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4]。庄智象等(2012)在《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一文中指出要探索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强的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途径、渠道、方法和手段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认真科学地做好人才需求分析;明确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创立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国际化师资队伍;探索和创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构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和创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探索和建立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努力探索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体系”[5]。
首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原则,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实际调查学生未来的就业领域、行业、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具体要求,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和创立能胜任国际交流的多元型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要注重师资培训,培养出一支能够胜任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的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跨文化交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的成败。郑晓红(2012)指出“教师培训是实施跨文化人才培养理念和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目标的保证”[6]。张红玲(2012)也指出“教师培训是确保跨文化教育理念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7]。孔德亮和栾述文(2012)认为“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是实现跨文化目标的先导因素和基础环节,提高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教学能力是实施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能力培训工程的中心任务,关系着跨文化教学思想的贯彻、跨文化教学方法的实施、跨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跨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8]。可见,师资培训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础。一方面要举办专题讲座或会议,让教师通过交流深刻理解跨文化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掌握跨文化教材编选、教法应用、学法指导等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可组织教师学习《跨文化视角英语阅读教程》。《跨文化视角英语阅读教程》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由庄恩平和Helen Kalkstein主编的立足于世界全球化背景、有机融合了跨文化交际概念的有特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教程,是“依托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最新成果”。郑晓红(2012)对该教程的编写理念、框架以及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评价了其呈现的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对我们研究此教程、应用该教程提出了指导。指出该教程对教师带来的挑战是“具有正确的跨文化态度,培养辩证思维的理念、能力以及对案例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6]。只有教师先构建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去构建这样的能力。教师对该教程的熟练掌握有助于教师从中提取适当的素材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或提取素材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材的编纂。此外,也可将该教程作为选修课或网络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学习。另外,也可开展出国培训,理论探讨,学术交流等活动,给教师提供更多深入了解跨文化差异的机会,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跨文化知识丰富的教师队伍。
第三,探索和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是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殊群体,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不可能和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学习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因此,要培养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创建一套适合高职非英语专业实际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探索创建工学结合、专门用途英语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视野,精选教学材料,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也可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习。
第四,选用或开发适用教材,加强教学模式和测试手段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教材是当今高职英语教学的依据,教师普遍以教材为纲,设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导入,依据教材培养学生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材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否能够选用合适的教材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而现用的高职教材普遍不尽人意,虽然体现了时代性、知识性、生活性,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只是用英语教授一些知识而已,很少能够从中挖掘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大部分内容的教授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无关,可谓与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相去甚远。为此,开发校本教材是解决此问题的途径之一,真正改变以教材为纲的困境,先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章节,选用合适材料,编制适合高职院校或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材,为教师提供有利的教学依据。此外,还要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充实跨文化教育内容,纠正纯语言知识偏向,以有用为宗旨,以够用为度,并结合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常识和技巧设计课后习题,达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的。高职公共英语测试偏重语言知识测试,学生参加的英语三级考试或B级考试主要测试的内容是语法、词汇、阅读和简单可套的实用写作,文化测试很少,缺乏实际价值。孔德亮和栾述文(2012)归纳总结了张红玲的文化测试模式,从文化知识、情感态度和交际技能三个层面介绍了张红玲的文化测试方法,即文化知识测试采用填空、选择、正误判断等客观题形式;情感态度测试和评价采用社会距离等级法、语义极差法和跨文化发展模式等方式;交际技能采用笔试或直接观察学习者真实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知识、情感和技能发展情况的综合性、人性化的评价方法采用作品集评价法[4]。适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文化测试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具体的测试内容安排、测试标准、测试手段和测试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设计和验证。在教材中引入英语新闻与广告也是扩大学生跨文化视野的一种可行的方式。
第五,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的主角,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构是一切准备工作的宗旨。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加大了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的难度。所以,应从学生实际、就业前景实际出发,根据工学结合的需要设立适当的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探索自主学习模式,实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与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预防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使其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与语言使用差异以及不同文化的英语语用差异,熟悉交际原则,培养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帮助学生从跨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树立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信心,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培养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常晓梅、赵玉珊(2012)进行了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针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现象对学生进行了跨文化行动教学,采取“描述文化信息、分析案例、参与交际活动、反思文化差异”的四步行动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期末进行了学习档案展示,采用了“学生自我评估、学生间相互评估和教师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结果表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水平在实施跨文化行动教学后均得到了显著提高[9]。两位学者的研究表明,要提高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要进行具体的行动教学设计和实践,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此外,鲁子问(2002)指出,“跨文化教育实践应以国民素质建构为方向,以学校教育为基础(通过学科教学传授跨文化知识;通过德育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跨文化能力),并以社会教育为辅助途径”[9],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宽广的途径。胡素芬,谭念一(2011)对农林院校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性探索,“采用‘大学英语基础课+英语通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将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与英语通识教育‘无缝对接’,通识教育课程采用‘拼盘式’方式授课,利用‘任务型’加强学生的课内外实践环节,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考核方法,形成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特色”[10],为我类农业高职院校跨文化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模式。
不同的文化要遵循不同的语用规则,中西文化在思维习惯、谈话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习惯转弯抹角,先铺垫,重意会,而西方文化习惯直来直去,直入主题,如果在英语学习中不掌握这些区别,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中国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比于本科非英语专业来说更是仅处于起步阶段,教材、教师素质、课程设置、学习模式都很薄弱,更应该从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构建适合各校校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从而实现有效有用教学。
[1]王催春,朱冬碧,吕政.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庄智象,等.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1(6):71-78.
[3]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8-16.
[4]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2):17 -26.
[5]庄智象,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2012(2):41 -48.
[6]郑晓红.中国特色跨文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评《跨文化视角英语阅读教程》[J].外语界,2012(2):35-40.
[7]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8]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2):27-34.
[9]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a(4):2-8.
[10]胡素芬,谭念一.农林院校本科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实践性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