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佳
(福建省宁德市农科所 355017)
芋为天南星科芋属,别名芋艿、毛芋、芋头等。芋原产于印度东部和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主要在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种植。芋喜温怕旱,适宜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中生长,要求高温多湿的环境,生长期保证温度在20℃以上。宁德市地处东南沿海,由于芋生长期间高温高湿,病害也经常发生流行,特别是芋疫病发生较普遍,其病株率一般为20%~45%,严重的达100%,病叶率一般为20%~35%,严重的达95%以上,常引起大量叶片干枯,以至植株枯死,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现将芋疫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及球茎。叶片染病,开始出现初生黄褐色圆形斑点,后逐渐扩大融合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轮纹斑,斑边缘围有暗绿色水渍状环带,湿度大时斑面现白色粉状薄层,并常伴随由坏死组织分泌的黄色至淡褐色的液滴状物,病斑多自中央腐败成裂孔,严重时仅残留叶脉呈破伞状。叶柄染病,在叶柄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周围组织褪绿变黄。若病斑相互连接、环绕叶柄,可造成病部叶柄腐烂折倒。地下球茎染病,病部组织变褐腐烂,严重时整个芋头变褐腐烂。雨水多的年份芋疫病发病重。
芋疫病的病原菌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称芋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原菌孢囊梗细,直径2~4μm,1至数枝自叶片气孔伸出,短而直,不分枝(在一定培养条件下简单合轴分枝或不规则分枝),无色无隔,大小为(15~24)μm×(2~4)μm,顶端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梨形至长椭圆形,大小为(45~145)μm×(15~23)μm,单胞,无色,壁薄,顶端具半乳突,下端具一短柄,长5~20μm。游动孢子肾形,单胞,无色,无胞膜,大小为(17~18)μm×(10~12)μm,中部一侧具 2根鞭毛,在水中游动。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芋的球茎内或病残体上及水芋上越冬,也能产生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是带菌的种芋,种植的带菌种芋长成后即成为中心病株,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可引起植株发病,并产生大量孢子囊,借助气流、水流或风雨溅散传播,频频进行再侵染。南方地区无明显的越冬期,其初侵染菌源主要来自于遗落田间的零星病株。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条件,多雨、露大、雾重、空气潮湿、温度偏高(24~28℃)的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台风暴雨后常暴发成灾。另外,种植过密、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或田间积水、地势低洼、田间郁闭不通风等情况下发病也较重。宁德市从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始发,6~8月进入发病高峰期,10月份如气温下降发病渐趋缓和。地势低洼积水,种植过密或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发病重。
4.1.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选留无病种芋。由于带菌种芋是该病传播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因此应从无病田或轻病田选留种芋,严格做好选种工作,以减少初侵染源。一般水芋比陆芋抗病,我市普遍种植的为红芽芋和白芽芋等陆芋,抗病性均较弱,因此应加强芋种的引进和选育,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4.1.2 实行轮作 应进行2~3年轮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可明显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4.1.3 合理密植 为了提早收获上市,667m2种植1500株左右,为提高产量,正常成熟或留种田667m2种植1000株左右。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容易引起茎叶徒长,除了影响球茎膨大外,还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4.1.4 加强田间管理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便利的地块种植。筑深沟高畦,生长前期防涝,保持土壤湿润即可;雨天及时清沟排水,生长盛期球茎形成时,宜早晚沟灌,后期保证充足水分。施足基肥,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后期避免偏施氮肥造成徒长,降低植株抵抗力。芋田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清园,将残株落叶及杂草带出田外处理。生长期间要铲除田间和沟边杂草,以杀灭部分躲在地里或杂草间的害虫。及时培土,但注意不要损伤茎部。及时铲除中心病株,并集中销毁。
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我市6月份是喷药防治的关键期,一般从6月中下旬开始根据田间病情施药防治。可选用50%甲酸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防治,每667m2每次喷药液75~100L, 隔7~10d喷1次,连续3~4次。喷药时注意茎、叶等各部位喷洒均匀,雨天后要及时补喷。发病严重时,也可用上述药剂浇根处理,每穴施药液200~3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