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新影
(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 平湖314200)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生率达到75%以上,肝硬化并发腹水的患者3年生存率不足50%,难治性腹水病死率超过50%[1]。肝硬化腹水以腹部胀大、皮肤色黄、脉络暴露为主要特征。笔者近几年采用自拟方疏肝健脾利水方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和住院肝硬化腹水患者48 例,男38 例,女10 例;年龄23~78 岁;病程2 个月~15 年;48 例均通过B 超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肝炎后肝硬化腹水26 例,酒精性肝硬化腹水10 例,血吸虫性肝硬化腹水12 例;初次腹水者30例,两次腹水者12 例,3 次以上腹水者6 例;少量腹水者11 例,中量腹水者27 例,大量腹水者10 例;伴腹水感染5 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18 例,腹壁静脉曲张6 例;ALT 异常者21 例,白蛋白降低、A/G倒置者35 例。
1.2 治疗方法 疏肝健脾利水方:柴胡12 g、枳壳15 g、黄芪30 g、炒白术15 g、茯苓20 g、猪苓20 g、泽泻20 g、丹参15 g、制附子10 g。加减:有黄疸者加茵陈30 g;转氨酶高者加苦参15 g;瘀血较甚者加三七6 g;腹胀明显者加莱菔子20 g;有出血倾向者加生地炭20 g。每日1 剂,水煎分早晚2 次服。西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低盐饮食;保肝治疗,静脉滴注肌酐、维生素C、维生素B1;消除腹水治疗,口服安体舒通、速尿片;低蛋白血症者,给予白蛋白对症治疗;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生素;上消化道出血者给予降低门脉高压、制酸、止血药等对症治疗。2 个月为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腹水悉除,肝脏肿大缩小或稳定不变,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腹水减少,肝脏肿大稳定不变,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无效:病情改变不明显或无改变甚或加重。
1.4 治疗结果 本组48 例中,显效30 例,占62.50%;有效14 例,占29.17%;无效4 例,占8.33%:总有效率91.67%。所有患者服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谢某,男,68 岁,农民,因“腹胀,伴双下肢水肿2 月余”首次入院治疗,既往有血吸虫病史30 年。近2 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逐渐胀大,腹胀明显,皮肤色黄,双下肢水肿明显,神疲乏力,食纳差。腹诊:腹部膨隆胀大如囊裹水,移动性浊音明显,腹围95 cm,肝脏右肋下3 横指,脾脏左肋下2 横指,肝区压痛(+),莫菲氏证(-),双下肢有明显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肝功能示:ALT 112 U/L,白蛋白20.1 g/L,A/G 倒置。B 超检查示:肝硬化腹水(失代偿)。诊断:鼓胀(肝郁脾虚,水液内停)。治疗以疏肝健脾利水方为主加用西药治疗2个月后,腹胀明显减轻,腹水及下肢水肿明显消退。巩固治疗2 个月后腹水征消失,精神好转,食纳转佳。2 个疗程后查肝功能ALT 正常,白蛋白40 g/L,B 超示腹水全部消失。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鼓胀”范畴,本病多由肝病日久,肝郁失舒,气机不利,则三焦水道不通,蓄积而成腹水;肝郁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亦成腹水;久病及肾,肾阳亏虚,失却蒸化,水聚不行,积于下焦,形成腹水。其病机为虚实并见,本虚标实。治疗上需标本兼治,祛邪而不伤正,故拟疏肝健脾利水方。方中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使气行水利;黄芪、炒白术补脾益气,扶正利水,脾健水运,以去皮肤之湿而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量黄芪、白术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纠正白球蛋白比例、显著利尿作用;茯苓、猪苓、泽泻具有健脾、除湿、通调水道、利水消肿功效;丹参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中医学有“血不利则为水”之说,故活血化瘀即所谓利水;制附子温补阳气,以化水湿。疏肝健脾利水方虚实兼顾,攻补兼施,在临床实践中对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明显,可弥补西药利水剂临床应用的不足,改善肝功能,提升白蛋白,对水液代谢、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1]曾欣,林勇,谢渭芬.肝硬化腹水的处理[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2):757-7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