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究

2013-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学院

阳 萍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从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开始,各高校纷纷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必修课,围绕“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教学研讨活动及精品课程培训班不断开展,以探讨“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年会也召开多届,教、学、研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语文”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教研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经济不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教研却不尽如人意。下面以我所在的学院为例,浅析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课程目标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独立学院是近年来高校教育领域中诞生的新事物。教育部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它的“七个独立”原则,其中一个是“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强调“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就决定了独立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及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开设上必须与社会接轨。我院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学校毕业后的学生大多也留在本地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学校以本地生源为主,学生素质相对不高,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要进一步突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首先要进一步强调“大学语文”的基础工具作用。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加强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的训练,并以此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否则,学生既不易获得新知识,也无法传递工作学习中取得的新成果,甚至于直接影响其将来工作和生活的质量,更无从谈支持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其次要进一步强调“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要精选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精选文笔优美、内容健康的各类时文,从过程与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起到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待进一步科学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已经过二十多年教学实践的课程,以其成熟的课程内容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课程内容的体现者——教材也经历了多次的编写和修订,不乏经典之作。徐中玉先生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1],但这些教材选文要么过分侧重于本国古代文学名篇,要么把“大学语文”看成了高中语文的延续,被师生戏谑为“高四语文”。前者的“这种选择对于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是有意义的”,[2]但随着时代的变革,执教者和学习者更多的需要具有“现代人文意识”的文本;后者则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只重视文本的可读性、可教性和规范性”[3],忽略了如何将现代人文意识融合到工具的层面,即渗透到文化和灵魂家园的层面中去。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用过的这么多版本的教材,缺乏我们本地区少数民族特色,忽略了我们的地域特点,和我们三本及专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不太相符,与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太相适应。因此在前辈们的基础上编写出具有我们本地区、本民族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应是当务之急。

为使课程内容的设置更贴近我们培养实际,在选编教材时,首先应继续选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适当强化其应用性、工具性特性,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表达能力,弥补三本及专科学生语文知识不足、阅读表达能力不强的缺陷。再次应考虑民族地区和特定社会发展时期的实际,开展有关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传统等的研究,有意识地选编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文质兼美的时文,设置有利于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课程教学活动,使课程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另外这门课虽然也被确定为公共基础课,但与“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相比,既缺乏“两课”的红头文件地位,也没有外语、计算机过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作后盾,所以在学时分配上、师生的重视程度上远远不够。雅斯贝尔斯说过:一个人要精通一门学科就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母语的学习便是。作为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教育[4],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贯穿在学生终生学习工作生活中。

三、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简单传授、识记知识的过程,因而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调控,关注老师在单位时间内输出的信息量,忽略了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学生。其结果是老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程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在教学中,要真正尊重学习中的另一主体——学生,要以学生为本位,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洞察学生学习心理,平等的交往与对话。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课堂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构建新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把语文学习内化为切实的需要,把课堂学习的终点变成终生学习的起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在考评中,既要关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师,也要评价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既要考评学生课堂内对教材本身的学习,更要考核学生知识的迁移、思维的深化以及能力的提高。评价方式力求丰富多样,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评价范畴,以最终实现课程教育目标。

教育部课改专家组组长钟启泉说:“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教师是学校文化和教育环境的构建者和体现者,要求老师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浓厚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担当起引导者的作用,除了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外,还必须掌握前沿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教育科研意识,要从实践型向理论型、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要成为一名语文教育家。

[1]徐中玉.大学语文:不该站在边缘的课程[N].社会科学报,2004-12-9.

[2][3]丁帆,朱晓进.大学语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杨志坚.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学院掠影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