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萍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在所有脊柱节段中,颈椎承担的活动量最大,常会出现磨损,且伴随年龄的增加,磨损会越来越严重,直到颈椎出现退行性的病变[1]。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的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肢体震颤或视力模糊、眼睛颤动、语言不利[2]。自2012年以来我院使用以利多卡因为主的联合药物结合康复理疗的方法治疗了20例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患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8~85岁,平均64.5岁;其中40~49岁者1例,50~59岁者2例,60~69岁者7例,70~79岁者6例,80岁以上者4例。15例为复发,5例为首发;发作的诱因:颈部活动不协调10例,慢性感染 (主要是咽喉炎、中耳炎,龋齿)5例,无明显诱因3例,大量饮酒2例。
1.2 典型病例
1.2.1 病例1 男,70岁,因突发眩晕,头痛伴恶心、呕吐,视物旋转、步态不稳2d急诊入院,查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征阳性。X片:颈4~7椎体边缘明显骨质增生,以颈5~6椎体前后缘及左右钩突增生明显,见骨赘形成;颈5~6、6~7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变直,项韧带不连续骨化,大约2.0cm×1.5cm。
1.2.2 病例2 男,71岁,反复头晕1年,再发加重伴视物旋转、步态不稳1周急诊入院,查血压110/86mmHg,臂丛牵拉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X片:颈3~7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以颈4、5、6椎体前后缘及左右钩突增生为主,颈4~5、5~6、6~7椎间隙均明显狭窄;颈椎曲度明显变直,项韧带梭形骨化约2.0cm×0.5cm。
1.3 颈椎的X片检查 颈椎椎体的钩椎关节、前后上下缘和小关节突出现骨质增生;椎间孔与椎间隙变狭窄;前后纵韧带、纤维环及项韧带不同程度钙化;颈椎骨质较疏松,并且颈椎的生理曲度变直。
1.4 诊断标准 (1)患者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旋转,症状每于体位改变颈部活动时诱发或加重;(2)臂丛牵拉试验呈阳性;(3)眼源性和外耳源性的眩晕除外 (4)X片发现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有骨质增生;(5)因颈椎动脉Ⅲ段和外椎动脉Ⅰ段受压而造成的基底动脉缺血除外;(6)神经官能颅内肿瘤和神经官能症等除外;(7)本病确诊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还必须由椎动脉的造影检查结果去进一步定位。
1.5 治疗方法 全部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案:(1)100mg利多卡因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2次/d; (2)川芎嗪4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2次/d;口服尼莫地平40mg,3次/d; (3)睡前口服5mg西的比灵;(4)治疗的后期帮助和指导患者做颈部米字操等康复型锻炼。
用药次日,18例患者的头昏、头痛等症状得到改善,用药3d,所有症状改善明显,有效率为90%。其中用药1周后停药者15例,用药2周后停药5例。此外,2例患者因治疗1周后效果不明显,选用颈椎牵引治疗,效果较好。经过2~8个月的跟踪随访,尚未有病例出现复发的症状。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之一,其中椎动脉型占70%。60岁以上患者中,超过一半的头晕和头痛等症状是动脉型颈椎病造成的,故临床又称其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或者“颈椎型眩晕和偏头痛”[3]。椎动脉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眩晕、偏头痛和视觉障碍。因枕大神经引起的头痛通常呈数十分钟的阵发性疼痛,有时也会持续几小时以上,偶尔也出现持续性的疼痛[4]。疼痛的特点和程度因人而异,通常称为灼热痛或搏动性痛,并且多出现在颈椎的顶端或一侧,同时伴随酸胀和疼痛等不适感觉。疼痛大部分出现在早上起床时,当头颈部转动或受颠簸均可使疼痛加剧,少数患者会产生过敏性疼痛,甚至触摸头发就能引起剧烈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现代的生物力学理论认为脊柱静力平衡是靠骨骼与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动力平衡是靠肌肉维护关节稳定和平衡[5]。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因素导致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造成血管拆曲或狭窄所引起的以椎-基动脉缺血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6]。其中,动力性因素多是椎节退变而失衡后,造成钩椎关节松动和变位,进而使侧方上下的横突孔向侧向或轴向移位,从而使椎动脉弓刺激或压迫。机械性因素多因椎动脉直接受到压迫,比如突出的椎间盘和增生的钩椎关节骨质等,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这一组资料中,有的患者临床症状非常严重,而颈椎X线上退行性改变并不明显,也有的患者颈椎X线上退行性改变非常明显,临床症状却很轻微,说明颈椎病的症状轻重程度与颈椎退行性改变的程度不一致。另外,在颈椎病发作的间歇期,虽然颈椎的退行性改变持续存在,但是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综合前述观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颈椎病发病的关键是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颈椎静力与动力平衡紊乱,比如慢性感染和颈部活动失调等,而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只是颈椎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治疗颈椎病关键是预防,综合康复理疗,以颈椎病推拿、松解颈部肌肉痉挛、减轻神经的炎性水肿及粘连、调整颈椎的力学平衡,从而减轻或缓解疼痛。
颈椎病有较多的治疗方法,但我院采用以利多卡因为主药物治疗结合康复锻炼的方法,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原因如下:(1)利多卡因原为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自主神经影响很少,不但能轻度扩张周围的小动脉,而且能使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明显增大,降低脑干的病理性兴奋,从而起到镇静作用[3]。(2)尼莫地平为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具有选择性扩张脑血管,抗缺血,而无盗血现象。(3)川芎嗪是从伞形科基本属植物川芎中提取分离的生物碱单体,有抗聚、扩血管,尤其是扩张脑部血管作用,可使脑功能得到明显,同时对精神与神经也有一定的药理活性。(4)西比灵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钙通道阻断剂,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不仅能起到治疗中枢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还能使脑细胞得到保护。本组患者经联合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0%,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很值得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1 施杞.颈椎病与腰椎病[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5971.
2 党耕町,颈椎病.皇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99.
3 于建慧,陈向东.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104例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1,16(23):1082.
4 李采宁,杨米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展 [J].中医正骨,2008,20(2):66-67.
5 达孙,银娣,张平安,等.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2):69-70.
6 孙树椿,张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观察与诊断[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8(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