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
生态文明,是指世界人民共同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存持续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成就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存、良性循环互动、全面和谐发展、持续繁荣昌盛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意识形态。泰山过于浓厚的政治色彩、宗教色彩、文化色彩和民俗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和掩盖了其自然美景和秀美风光。其实,作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的泰山,她的苍松翠柏沟壑岩石庄严巍峨、幽深葱郁;她的飞瀑山涧溪泉清澈灵秀、缱绻缠绵;而飘渺升腾的云雾笼罩则使它平添了几分神秘深奥与变幻莫测。泰山既有秀丽优美的的麓区、静谧安然的幽区、开阔广袤的旷区,又有虚幻飘渺的妙区、深邃玄奥的奥区;还有旭日初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桃园精舍、灵岩胜景等十大自然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自然山水画卷。山水相依,植被葱茏的泰山孕育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奇观,泰山文化中也蕴涵了富有东方哲学魅力的生态文明的因子。《韩诗外传》有句曰:“山者,万人之所瞻仰,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伏焉。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感。国家以宁,有夫仁人志士。此仁者所以乐山也。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而不疑;似有勇者,鄣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似有德者,天地以感,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此智者所以乐水也。”杨辛赞美泰山“松石为骨,清泉为心”,泰山风光是山光水色集大成者,生态文明当然应该是泰山文化题中应有之意。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中,生态思想多半是直觉感悟的、混沌灵性的表达和陈述,虽然不具备完整系统的自然生态思想的体系,却往往传达出精神的颖悟与生命的气场。众所周知,泰山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山、精神山、文化山和政治山,一个主要因素是五行学说的概述及泰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泰山在五岳中位居东方位置,自古以来被称为东岳。按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东,“于五行为木,于五色为青,于四季为春”。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这些文化因子均与生命繁衍和生长发育有关,加之日月经天,自东方肇始,因此古人常把象征东方的泰山视为万物生长之源泉和摇篮。因此东方遂成为生命起源和万物生长的源发所在。这也是中国古人之所以崇拜东方的基本原因。众所周知,日月代表阴阳明暗更迭,所以,泰山亦成为古人心目中的阴阳晦明更迭交替之所在,是起源、更代、交替的象征,“岱宗”名称的就是这样产生的。西汉哲学家刘向在《五经通义》中对“岱”和“宗”的含义进行了诠释。他认为“泰山,五岳之东岳也,为兖州镇。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之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十亦云:“泰山,……一曰岱宗。岱者,始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后来学者也基本上沿袭了他们的解释和阐述并加以世俗化和具体化。如《太平御览》卷十八“时序部三”引南朝梁崔灵恩《三礼义宗》:“东岳所以谓之岱者,代谢之义。阳春用事,除故生新,万物更生,相代之道,故以代为名也。”泰山研究学者陈伟军教授曾经撰文指出,完全可以把“生命主掌”、“万物发生”、“革故鼎新”等作为提炼泰山精神和魂魄的认识基础和理论发源,以彰显泰山文化中“源发”、“更生”、“交替”、“雄起”等文化内涵和特质,而这也正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元素和本质内涵,是泰山之所以成为芸芸众山之尊崇的根本所在。在这一层面上,有一个极能体现这一文化特质的词汇是“元生万物”可作为泰山精神的核心成分。
泰山文化中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元素,而这几家的核心思想都含有生态文明意识和自然生态理念。泰山是山岳中的孔子,孔子是圣人中泰山。儒家主张仁者要热爱大自然和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人生的最大的快乐和人生追求的最高意趣。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季运行和万物生长繁衍在内的自然世界,天即自然界的家园和场所,自然界是有生命特征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生命整体存在。儒家倡导“敬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生命,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乱砍滥伐,对自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与节制。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应按这些自然规律休养生息,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上天的规训惩罚。儒家还特别倡导“知天命”,要求人们去揭示和学习掌握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遵循了天人关系,才能聆听自然界的呼声,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心灵境界。儒家还倡导“知天命”,就是人类可以在掌握自然的规律的前提下利用它为世界谋求福祉,让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更多和更大的作用。道家则认为,人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使命,以崇尚天地万物、敬畏自然生命作为人生行为的行动标尺。道家认为,天、地、人“本是一体所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知常”,就是说了解了天地万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才能明心见性。“知和”,就是说和谐相处是自然的根本法则。“知止”,就是说要认识和把握自然世界的有限性,以节制或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知足”,就是说人们要知足常乐,摒弃自己的不符合实际的过度欲望。道家关于天人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指出了天地万物的同质性、同体性,天与人在演化过程中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但天与人还是按照着同样的规律发生发展并且世代繁衍。佛教则认为只有公正地对待世界上所有生命形式及其存在的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和谐相处的动态生命系统平衡,才能十分有效地改善和维持生态平衡。佛教主张万物平等,把天地万物看成与人类世界一样有性灵、有感悟、有神灵,一样有生存意志和生命意识。肆无忌惮地伤害自然世界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破坏生物之间和谐平衡,是非正义和不理智的行为。佛家主张因果有缘,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相依为命、相互为荣、同舟共济,共同构成一个生命的网络系统和动态平衡;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常常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一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了,人类文明也就随之毁坏与恶化。佛家主张感恩生命,认为任何生命都是其生存环境的自然衍生,包括人的身体,也是由他周围的物质环境演化而形成的,人领受到了自然世界的恩惠和赐予,人类要感恩地认识自己所受到的自然恩惠,努力为改善环境作出贡献。佛教主张戒禁杀戮生命,人类不仅要珍惜人类自身的生命,而且要珍惜自然世界里其他生命形式的生命;人类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与自己生存环境里其它生命体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佛教还主张和谐共荣,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是在改善和维护世界,寻求人类与众生之间的和谐生存,实现共同繁荣和互补多元。
青帝,是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的五帝之一,掌管天下的生长繁荣,亦是古代帝王及宗庙所祭祀的主要对象,也被称为称“苍帝”、“木帝”。在“先天五帝”的概念中,青帝即为太昊。传说青帝主万物发生生长,位次属于东方,故被祀于泰山之巅。岱顶有青帝宫和青帝观。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东巡,在青帝观设坛祭拜青帝。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登临泰山,加封青帝为“广生帝君”赞颂青帝“节彼岱宗,奠兹东土,生育之地,灵仙之府”。自隆寿宫石坊西行过真武殿进朝阳洞便到了草木繁盛的青帝宫。据《尚书纬》说:“春为东帝,又为青帝。所以青帝又称为春神,亦作苍帝,青帝宫原是祭祀青帝之所”。青帝也自然便是这里满山绿色的主宰者了。
泰山的自然山林和植被绿色苍翠,具有十分可观的生态价值。自然山林和万界生物,在中国古人的“万物有灵”的意识中,都是和“天”保持着息息相通关系的存在物。从这样的观念基础出发,山林本身也具有了某种神秘性和重要性。《史记·封禅书》记载了秦始皇封禅泰山的著名故事:“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葅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齐鲁诸儒生所谓“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体现了一种文化传统,透露出对山林自然生态的尊重。“蒲车”,司马贞《索隐》:“谓蒲裹车轮,恶伤草木。”秦始皇没有遵循这一东方传统,因此遭到儒学学者的非议。据司马迁记述:“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贵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一旦遭遇狂风暴雨也只好荫庇于大树下,这本身就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尊重。
泰山的很多景点都是绿色的海洋,生态资源丰富。比如,对松山,它位于朝阳洞之北,对松山又名万松山。双峰雄峙,古松上万株,茂盛蓊郁,重峦叠嶂,又名万松山和松海。云出山牖,天风浩荡,风舞云吟,松涛阵阵,蔚为大观。对松山堪称泰山自然景观的绝佳代表。柏洞位于歇马崖北的盘道两旁侧,古柏森森,横柯上蔽,人行其间,宛若置身荫凉的洞中故名“柏洞”。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张玢立石,上题“柏洞”二字,从此就成了泰山上的地名。酷暑炎夏之时,游人行走其间,顿觉凉风习习,清爽宜人。古人巧妙地借用植物的阴翳,妙手偶得的灵感,使得这一处景观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万仙楼盘道西侧有一组大型现代石浮雕。浮雕中,人们荷镐担桶,肩挑树苗,表现了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泰山林业工作者绿化荒山的镜头。浮雕之下是《泰山植树造林记》碑。泰山古时植被丰茂,史书记载那时的泰山是“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朱樱满地,古木参天”;“凌汉峰南竹林森森,未风先鸣”;“盘道两侧,茂林间草”。杜甫的一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更是传唱了千余年,泰山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也永远是郁郁葱葱。但到了清末由于战乱和灾荒泰山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除了庙宇附近其他地方几乎都成了秃山。以致上世纪40年代初,郭沫若在飞机上俯视泰山时却只见万象萧条,一片灰褐。于是他反杜甫诗意吟出一句“都云青未了,我看赤无毛”。1948年,泰安城解放,新组建的泰山林场下令停止放牧挖柴。1955年至1958年,近万名林业工人开进深山植树造林,连无法攀缘的峭壁悬崖的石缝中靠绳索吊人上去植下的幼树也绽出了簇簇的新绿。
五狱之尊的泰山,生长着品种繁多的中草药,据不完全统计约有600个品种,其中有不少名产药材。据现在有的药材巳在不断减少。其次如泰山参(杏叶沙参)、山常山(穿山龙)、黄芬也在逐渐减少,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近年泰山附近的一些单位从外地引种了一些药材,如泰山林场引种了茶树、毛竹等。上高药场引种了百多种中草药;王母池附近的林校标本园内引种了大量树木标本,岱庙内大量花卉树木中,其中也有一些属于中草药品种。泰山中草药计有葵芦、歪头菜、老鹤草、玉竹、枸杞等等。这些中草药吸纳天地之灵气,滋养万民,也是泰山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使泰山上各种动物得以生殖繁衍。泰山的鸟类属14个目,35个科,140 余种。泰山鸟类主要分布在针阔混交林地带,和低山居民点。泰山的鸟类以山斑鸠等较为常见。泰山的哺乳类动物属古北界、华北区。它们栖息于沟谷灌草丛中或耕地附近。常见的有刺猬、狼、赤狐。由于泰山水质清洌而富含矿物质,泰山也有很多鱼类,主要有赤鳞鱼、黄鲴鱼、赤眼鱼、罗非鱼、黄鳝、梭鱼等。赤鳞鱼是泰山珍贵的鱼类特产。
生态文明讲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论语》里说:“泰山不辞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所以成其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解释这段话说:为人要善于接受所有的人,对于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要兼收并蓄,这才是成就自己。这句话堪与“君子和而不同”相提并论,都散发着一种“包容万有,海纳百川”的大家气象,这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是一个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要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有这种包容的胸襟。
德国当代学者梅勒在《生态现象学》中指出:生态学是人类的家政学。泰山的生态价值促成了泰安城的城市功能,泰山与泰安,山城一体,风景秀丽,风光旖旎,和谐共荣。泰安市区坐落在泰山脚下,位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中间。泰山东望大海,西襟黄河,以拔地通天之势虎踞中国东方。泰安依山而建,山城一体,交通便捷,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泰安也因泰山而得名,取“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意“国泰民安”。泰安已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胜地四十佳”等荣誉称号。长期以来,泰安人对泰山也备加呵护与珍爱。先后投入巨资对景区文物古迹进行修缮维护,对环境进行彻底整治,使泰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物得以完整保存,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典范,也是民众诗意栖居的理想胜地。泰安城的不少建筑都刻意少建楼层,以防遮住市民仰望巍巍泰山的视线。泰山六千多级盘道,都是像楼梯一样平整安全的,使游客在攀登高山的过程中履险如夷,人文关怀和自然情怀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山景房在泰安所有的楼盘中是价格最昂贵的,山景资源不仅能与市民发生更多的互动性,对追求健康的现代人具有吸引力。山景住宅已经不单纯将山色当成纯粹的景观,平时可以去健身、运动、旅游、爬山等活动,让住户与大自然更亲近。自然山体可以居民产生共鸣,它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跟水景房相比显得更强。居民可以充分享受到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提升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山景楼盘不仅有景观概念,更富有休闲、健康功能,换言之山景与水景相比,不仅是用来看的,更可以亲密接触。从中国造字法的角度来讲,“临山而居者,仙也”,泰安的市民确实是幸运的。
泰安不少建筑都阐释了中国古典生态思想的精华。天外村,位于西溪谷口,大众桥西侧,为西路登山之始。这里既是山城结合部,也是环山公路与西溪游览公路的交汇点和游客集散地。2000年开始对天外村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天圆地方”广场,“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之意,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中曾论及:“是故天不发其阴,则万物不生;地不发其阳,则万物不成。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远山则山气藏,远水则水虫蛰,远木则木叶槁。”很多泰安市民晨练登山,吊嗓长啸,汲泉取水,真正达到了依山傍水,绿色生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泰山泉水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登山取水已经成为泰安市民日常生活一景。汉代就有“上泰山,见神仙。食玉英,饮醴泉。”的美文。民国初,医学家高宗岳在《泰山药物志》中把泰山玉液泉的泉水列为泰山特产十二大名药之一。从古到今,泰山泉水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成为造福于民的生命之水。宋代就有“疏浚白鹤泉,城中能行舟”的记载。清光绪初年,泰安的官员为解决泰城居民饮水之难,在遥参亭前开凿双龙池,修“曹公渠”,专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内。曹公渠每隔五十步留一井口,供居民打水。冯玉祥在民国年间隐居泰山时开凿了普照寺前的“大众泉”和王母池前的“朝阳泉”,供市民饮用。如今,泰山泉水依然受到群众的青睐。许许多多的泰城市民把健身和取山泉水结合在一起,天天、年年上山取泉水。泰山泉水属低矿化度、低钠中性矿泉水,水中含有锶、锌、铁、钴、钼、镍等20 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达到了国家天然饮用矿泉水的标准要求。泰山泉水,是大自然造物主留给泰安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保护好泰山的泉水资源。
2009年刚刚开通的泰山环山路东起天烛峰,西至桃花峪,是泰山的保护线、重要的旅游线、泰城重要的交通线和代表泰安形象的景观线。随着总长为26 公里的环山路全线贯通这条连通东西的宽阔大道,就像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玉带,把泰山桃花峪、天外村、红门、普照寺、天烛峰等30 多处景区景点串成了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行走在环山路上,让人有着非凡的惬意,向北望,巍巍泰山近在咫尺,往南看,跃动泰城尽收眼底,道路两旁栽种着各种花卉苗木,环山路被装扮成了“空中花园”,成为了泰山的一条景观大道。泰山女儿茶和栗子、核桃等泰山名吃,便捷的环山路吸引了不少游客住宿、就餐、购物,许多饭店在环山路附近安家落户,农家游、果园游、生态游交相辉映。环山路铺平了泰山和泰安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开发的道路。而定期举行的环山竞走、山地自行车大赛,更是吸引了远近为数众多的爱好者,“绿色、健康、人文”理念三者可谓珠联璧合。
美国著名生态伦伦学家、文学家利奥波德在其名文《象山那样思考》提出过:“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圈套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代的和平。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人类必须象山那样思考,如果我们能充分领悟泰山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将对建设和谐社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