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杨,王俊华
(沈阳大学 政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2010年4月6日,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是继深圳、武汉、天津滨海新区等之后,在东北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的设立将充分利用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城际连接带聚集效应,即以沈阳为核心,连接铁岭、抚顺、本溪、辽阳、鞍山、营口和阜新七个城市[1]。沈阳经济区的建设将充分利用八个城市的各自优势,实现沈阳经济区产业优势互补,建设多个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到2020年,沈阳经济区要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沈阳经济区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在加快沈阳经济区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沈阳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实现东北沿海与内地互动、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化我国城市体系和地域空间结构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经济区要依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沈阳经济区包括八个城市,各城市的资源优势不同。沈阳是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沈阳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东北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11年的“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中,沈阳的研发能力排名第21位,其中科技成果排名第13位,科研能力较强。抚顺、铁岭是重要的资源城市。阜新是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营口是辽宁著名的港口城市,与航空和铁路、高速公路共同形成了沈阳经济区发达的交通运输网。沈阳经济区还是清王朝的发源地,有着一宫两陵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沈阳经济区协同创新发展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沈阳经济区的建立,可以为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有利的平台支撑。各城市可以共同利用经济区内的交通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服务机构、政府政策等,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各城市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经济区产业资源的整合,从而避免出现产业同构现象,也有利于各地产业集群的互补发展。例如,以沈阳为主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产业集群,以鞍山和本溪为主的钢铁企业产业集群,以抚顺和铁岭为主的能源企业产业集群,以辽阳石化产业为主的能源企业产业集群,以本溪生物制药为主的制药企业产业集群[2]。通过这些产业集群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创新,既可促进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又可加强各城市之间相互支持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先后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多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区。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促进经济区内八城市的经济发展,加速辽宁省中部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扩大沈阳经济区的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可以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发展的经验。对内整合各城市资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努力实现产业互补发展。对外加强与其他经济区的交流,积极参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沈阳经济区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加快沈阳经济区区域竞争优势的构建,提高沈阳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需要沈阳经济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
“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沈阳经济区要实现集约化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转变区域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立足于区域内的已有的优势产业,不断促进优势产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要合理选择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新的主导产业,加快非主导产业和一般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各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
沈阳经济区各城市产业结构缺少宏观的合理规划,认识偏差,缺乏整体综合设计,产业结构失衡,配套设施过于分散,区域经济优势弱化[3]。
在产业提升、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区各产业却面临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当前,由于缺少对产业集群化的宏观认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和难题没有能够得到充分认知和反思,没有规划合理、详尽的产业协调发展战略,产业链的设计缺乏国际视野,区域经济不能显现出独特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经济区内各个城市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遍地开花,使沈阳经济区的产业整合有一定的困难,直接影响到经济区产业协同发展的规划,致使沈阳与周边城市在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合作并没有完全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缺少合理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于是,地方政府对许多企业实行“行政捏合”,以“堆”代“群”式地发展产业集群,以“园区”代“集群”,把建设工业园区等同于培育产业集群,对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做更细的考虑,使得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的效应。特别是像交通、通讯、电力、水务等基础设施还受到各自行政区域的限制,教育、户籍、人口与计划生育、住房、养老、医疗等社会事业仍处在互相分割的状态,难以服务各产业间的共赢局面。
沈阳经济区产业集中度不高,结构趋同,产业链条关联度低,协同合作运营成本高,难以发挥集群化、一体化的整体优势。
虽然沈阳经济区八个城市产业发展各具特点,能够根据本地区地理优势和工业资源建造不同的产业集群,但许多城市“东北现象”严重,企业突破原有机制、体制和产业结构限制难题较大,转型不易。虽然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具有汽车、钢铁、石化、装备、电子信息、医药等产业生产优势,但大多数产业集中度不高,各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结构失衡,产业链条短,虽然原材料生产充分但与其配套的产业比较缺乏,甚至在经济区内同一产业重复建设现象还很严重。从而导致经济区一些产业规模较小,自身整合空间较小,难以顺利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传统工业优势地位逐渐丧失。现今的产业集群处在“集聚而非集群化”“形聚而神散”的低水平状态。
沈阳经济区八城市产业定位不当,其专业性、创新性、技术性不足,主导地位不强,没有形成高、精、尖的产业集群,导致产业竞争力低下,影响力不足,不能够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进行有力竞争。
沈阳经济区一些产业盲目追求“高”和“新”,没有合理确立企业自身地位,过于追逐大项目、大企业,而没有从产业创新链条入手,逐步使技术、人员、结构得到合理提升,使得产业层次不高,多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大企业不强不大,小企业不精不专。以至于没有构建起高新技术的产业链条,市场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经济区的几个城市在企业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的基础性研制开发和生产等方面水平都不高,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也不高,从而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区的产业层次较低,使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是产品的加工基地,很难成为制造生产基地。尤其是那些科技含量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同时,由于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也不高,造成经济区的经济竞争力不强,使得经济区的企业缺乏竞争活力、创造力和发展后劲。
沈阳经济区市场发育滞后,市场主体不健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合理高效的配置作用。
沈阳经济区是我国计划经济的最早进入者、实践者,同时也是执行计划经济体制最彻底的地区和最晚退出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4]。尽管沈阳经济区八个城市早就开始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依然无法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国有企业占有极大比重,民营企业发展缓慢,政府则拥有国有资产的资源配置权力。在政府约束下的国有大企业,并不完全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致使市场主体不健全,行政壁垒、地方保护盛行,行政分割严重,特别是中直、省属企业,因归属不同,协调的成本比较大,市场化机制难以直接发挥作用,导致沈阳经济区产业的协调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沈阳经济区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生产要素流通不畅,资源配置失衡,无法满足产业日益发展的需求,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制约。
沈阳经济区的要素市场发育水平整体上落后于南方沿海经济区。要素市场并不完善,发育滞后,难以满足多数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成为市场体系中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和最突出的矛盾所在。尽管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要素市场的发展相对比较发达,但是沈阳经济区的其他七个城市的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基本上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而沈阳要素市场只有自己的聚集作用,而对周围城市的拉动和辐射作用也不是很明显,尤其是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
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沈阳经济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发展应当从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原则出发,做好经济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定位,实现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
第一,产业集群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在整体上尽量达到优势互补。
第二,推进集群城市间协作,搭建产业间沟通与交流平台。沈阳经济区要加强对经济区内的产业分工和市场定位的调控,加强对经济区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配置和城市发展规模的调控;要建立完善的经济区事务协调联络制度和议事制度,及时探讨经济区合作的一些重大问题;要不断加强各城市间政务信息交流,加强政务合作。
第三,要根据经济区各自产业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经济区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突出各个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有计划地选择产业发展方向。
第四,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占领制高点,促进高科技产业集群化发展。政府应建立区域合作功能性机构,鼓励指导高技术产业整合,集中经济区的力量研制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尖端产品,加快占据高尖端产品市场,逐步实现经济区的企业向自主化、国际化、大型化、智能化、成套化方向发展。
要打破地区和行业限制,引导企业合理分工,防止产业结构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化,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关联度和互补性,形成差异发展的局面[5]。
第一,必须科学规划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互补的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
第二,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新兴潜力产业,打造产业特色化发展局面,凸显各地重点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布局,使产业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互补的跨越式的发展。
第三,实施产业错位发展,互惠互利,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优势互补,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合作关系,形成整体优势。
第四,把相同产业比较集中的区域整合提升形成产业集群,强化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形成一定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建设,设置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不断深入发掘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强化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提升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
第一,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和保证。要充分发挥经济区人才优势,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改造,尝试开发新的产业技术,使沈阳经济区产业联动发展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
第三,加大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在经济区主导和优势产业的公共技术、技术成果交易等方面给予信贷、融资、投入的资金优惠。
大力推进沈阳经济区改革力度,促进产业市场化发展,建立统一、规范、有效的市场体系,实现土地、资本、人才、劳动、商品的合理自由流动,形成产业结构互补共赢格局。
第一,破解各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和经济分割状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障碍,保证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在法治的框架下推动生产要素在经济区域内合理流动。
第二,提高市场化程度,培育产权明晰、责权明确,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产业集群化发展营造市场氛围。营造有利于区域性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和执法环境。
第三,建立市场机制,完善市场体系,打破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产业的僵化、教条式发展模式,而代之以市场化发展模式。形成经济区内统一、规范、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多赢格局形成。
完善沈阳经济区产业联动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不断更新服务配套设施,构建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为经济区域集群化发展铺垫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
第一,改革创新沈阳经济区产业联动发展的服务体系。在就业、医疗、分配、金融、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覆盖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公共服务措施,科学、合理、有效地平衡各类服务资源。
第二,大力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在服务专业化、信息化、技术化等方面引入高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制度,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高水平发展,为经济区产业协调合作搭建系列辅助平台。
第三,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沈阳经济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不断强化政府调节经济、监管市场、宏观指导、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监管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四,要尽快完善经济区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调整经济区的财政收支结构,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更好地利用财政在经济区发展中的公共资源配置作用。
[1] 李威.沈阳经济区发展方式的对策和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93-94.
[2] 李庆扬.论协同创新与沈阳经济区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5):96-97.
[3] 王海涛,陈瑶雯.沈阳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及实现途径[J].辽宁经济,2011,7:54-55.
[4] 梁启东.沈阳经济区的战略定位、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08(6):119-120.
[5] 赵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个案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J].经济纵横,2010(7):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