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工业搬迁区宜居环境建设的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沈阳铁西万达商业广场工业文化建设为例

2013-08-15 00:54陈志伟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铁西铁西区宜居

陈志伟

(沈阳大学 宣传统战部,辽宁 沈阳 110044)

宜居环境建设的提出来自人们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不断反思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在传统工业文明不断演进的历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应该既是生产的载体和消费的中心,同时也应该是人类文明孕育的基地和主要载体,城市必须具有多种功能和良好方便的生活条件,城市建设要突出宜居环境建设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老工业搬迁区宜居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宜居环境建设好坏不仅关系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还是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宜居”城市建设阶段,这就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众多老工业城市,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压力。这些老工业基地在过去长期的发展中,由于技术和产业结构等原因,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实施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过程中,老工业城市如何继续发扬老工业基地优势,盘活现有资源,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重大的环境和民生工程。

宜居城市主要内容应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宜居、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但是,对于以老工业为主的城市宜居环境建设而言,则在一些方面特别是文化建设方面明显不足。纵观我国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这些老工业基地由于多年长期的工业发展,本身都积淀了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其发展印记已经深深打上了工业文化的烙印,工业文化已经成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和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战略,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基地在推进城市功能重构、实现转型发展过程中,更是注重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图把所积淀的工业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格拉斯哥作为英国传统工业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一跃由工业城市转变为“欧洲文化之都”;西班牙毕尔巴鄂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工业危机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奇迹般地从一个老工业城市转型为以文化为主体的新城市;北京798工厂经过十年的转型发展,从工业老旧厂区转变为艺术产业区,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各地文化产业人士学习的样板[1];上海世博会场所在地是上海市早期的工业发展基地,上海市十分注重对旧厂房利用与老建筑保护,历史性地保留了近1/6的老建筑,建筑再利用面积约37万平方米。因此,在老工业城市宜居环境建设中,必然要涉及到工业文化的传承、创新问题。这种与老工业基地发展魂脉相系的文化不仅是老工业基地改革发展所形成的传统和精神,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竞争力,更是老工业基地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促进老工业基地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新型商业是宜居建设中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沈阳铁西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代表。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企业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大量企业开始出现经营困难,大量职工开始下岗失业,城区环境污染严重,使得老工业基地呈现出“脏乱差”的形象。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将铁西区与其毗邻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标志着沈阳铁西区老工业基地改造拉开了序幕。铁西区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进与退”“调与优”“转与放”并重,重点启动了“东搬西建”工程,通过企业搬迁改造实现了技术升级,通过构建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会展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六大功能城区居住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7年,沈阳市铁西区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2008年,铁西区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2008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铁西区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区。

在宜居环境建设中,铁西区十分注重发挥社区、小区等重要作用,特别注重将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商业发展相对接,既实现了老工业区宜居建设内容的创新,也拓展了老工业搬迁区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促进了老工业搬迁区宜居建设。为了保护与传承工业文化,2006年制定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实施方案,打造建设大路工业文化景观带——铁西工业文化走廊。2010年建设大路工业文化走廊一期工程完工,初步形成了“一廊(建设大路工业文化走廊)、两馆(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两园(劳动公园和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一场(铁西重型文化广场)”的工业文化走廊,基本形成了沈阳铁西工业遗产保护的大格局,铁西区已经成为以工业文化为核心的宜居文化之区,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建设的示范之区。

作为新型商业业态的万达广场充分依托自身的商业优势,在全力打造商业航母的同时,十分关注铁西老工业文化的传承,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积极促进商业文化与工业文化的融合,成为铁西老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万达广场定义为城市综合体,是万达集团在世界独创的商业地产模式,内容包括大型商业中心、城市步行街、五星级酒店、写字楼、公寓等,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独立的大型商圈。在铁西区搬迁改造过程中,万达集团先后投资建设了2个万达广场,一个位于沈辽中路,一个位于北一路。其中,北一路万达广场作为第三代城市综合体,紧邻重型文化广场和1905·创意文化园,在铁西区宜居建设特别是工业文化传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北一路万达广场在规划设计之初,就明确了广场建设与工业文化相协调的设计原则。首先,从外部地理位置上,北一路万达广场与沈阳铁西区重点打造的重型文化广场紧邻,从总体布局上,万达广场和重型文化广场基本是一个整体。重型文化广场所营造的深厚的工业文化氛围成为万达广场的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商业文化与工业文化的融合,使铁西工业文化得到了有效地传承,并以商业文化的强力展现而对人们产生影响。其次,万达广场自身的设计与建设也一直以工业文化为主线:一是广场外观设计体现工业特征。广场正门银色装饰与工业文化背景紧密依托,彰显着现代商业与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二是万达广场步行街建设工业文化题材雕塑小品,以工厂常用的螺丝帽、钢管、钢板等为素材,进行抽象和艺术加工后,建造了系列工业文化题材雕塑,体现了现代商业与工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三是万达广场依托室内公共大厅,开展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举办的工人文化节、航天展等都充分展现沈阳铁西工业文化成就,营造了浓郁的工业文化氛围。

三、依托新型商业传承与创新工业文化的对策建议

要进一步树立宜居建设理念。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积极采取各项举措全面提升环境建设水平。但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很难对文化等内容作出规定。因此,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改造过程中,必须树立宜居建设理念,从人的感受角度来全方位建设环境,既包括生态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这是老工业搬迁区振兴改造的根本所在。

要进一步完善工业文化传承机制。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职责在政府。事实上,国内外多座老工业城市的搬迁改造大多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2]。由于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老工业区振兴改造由政府主导,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机制,关键在于政府的决策要吸收企业、专家、普通公众进行参与,实现公众参与下的民主决策。特别是对于具有老工业城市鲜明特征的工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政府更应该建立公开、透明、民主的决策体制,把工业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作为重大工作交由更为专业的专家、学者、公众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制订并实施科学、可行的方案,以避免单纯由政府决策而带来的工业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失误。

要进一步构建商业文化与工业文化融合体系。通过对国内相关老工业城市进行调研可以看出,多数老工业城市在振兴改造过程中,都以搬迁改造方式再造了新的城区。由老工业区改造的新城区实现了企业技术升级,也实现了城区功能的重构。许多重型工业企业集中搬迁到新的工业区,原有的厂址被商品小区所替代,整个城区也转型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这些商业企业中,如何根据商业人流密集的特点,将原有老工业文化进行传承创新,正成为一个需要破解的全新课题。万达广场虽然做出了一些示范性的工作,但是从老工业文化保护角度,尚有许多空间需要拓展。下一步,应该与铁西区政府围绕重型广场功能完备做更有高度的工作契合,促进万达广场商业文化与工业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使之成为沈阳老工业文化的一个创新源。

[1] 李梦玲.沈阳铁西老工业搬迁区宜居环境建设范例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78-79.

[2] 王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

猜你喜欢
铁西铁西区宜居
读《我需要一个朋友》有感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DISTRICT CHAMP铁西冠军
DISTRICT CHAMP
帮奶奶的鸡减肥
宜居大化
铁西铁、铁西4.0进化论、曲艺中心
沈阳市铁西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