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珍
(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文化根植于语言的方方面面,由于中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了跨文化交流的种种障碍,使得两种语言很难精确地转换,这不仅给译者出了难题,而且使得目的语读者不能完全理解原作的内涵和意图,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是所有译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和翻译的定义和内涵,以及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其次重点介绍了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翻译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中心的归化和以源语言文化为中心的异化。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化因素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影响及文化视角下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最后,作者通过一些实例分析得出结论:两种翻译策略相互补充,不相排斥,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将两种策略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最终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文化”一词的定义,从广义到狭义,据说至少不下200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出这样的定义:“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渗透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地域的不同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这就凸显出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重大现实意义。
翻译在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对“翻译”一词的界定不胜枚举。卡特福德对翻译的定义如下:“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语言学家奈达则对翻译做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苏联的费道罗夫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以上对翻译的定义虽在表述上不同,但本质上都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换言之,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简单的形式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所包含的不同文化信息的整合和转换。确切地说,翻译过程就是原语作者,译者以及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了解文化间的异同是翻译的前提,通过翻译活动实现文化的交流是最终的目的。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而文化的传播又促进了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行为,与文化密不可分,因为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将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信息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信息的过程(金惠康,2004:89)。”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用语言准确传译出外来民族的文化信息,并且要被有着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接受和理解,这给译者提出了难题。因此,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做好翻译的关键。1995年,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异化与归化的概念,二者被认为是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重要的翻译策略。
归化法(domestication/adaptation)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归化的优点在于当原文与译文之间出现文化断层而不能自如转换的时候,它用译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或文化现象来对原语改头换面,使译文通俗、易懂,避免文化差异给读者带来歧义和困惑。
异化法(foreignization/ alie nation)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靠拢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翻译负有文化交流的使命,可以尽可能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色和文化习俗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实现从内容到形式再到风格上忠实地再现原文,从而真正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在翻译中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二者有无主次、轻重之分?这些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所在。奈达是支持归化翻译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中心论,认为翻译成功与否必须由读者去检验,好的译文要满足读者的要求;异化翻译的代表则是韦努提,他反对归化策略,提出了“阻抗式翻译”理论,因为他认为归化的译文通顺,流畅,于无形之中使得译者隐形,且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甚至掩盖,无法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两派虽各持己见,但对于翻译的最终目的有着一致的看法,即让读者了解外来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故仅强调其中一种策略而忽视或否定另外一种策略都是片面的,译者要在翻译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和目的进行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组词构句及句法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其语言的差异性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如“毫无根据的诽谤”译为“slander”。中文是一个短语,而译文仅用了一个单词,这是因为汉语善用华丽的词藻和修饰语来加强语气,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而意思的重复和叠加是英语的大忌,会给人造成啰嗦累赘之感,既是“诽谤”,那一定是“毫无根据的”。为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译文采用了归化的方法,省译了“毫无根据的”。
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这点同样影响语言的表达以及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
例1:Phoebe:Okay,so after this audition,who decides who gets it?
Joey:Oh uh,me and Ross can be the judges.
菲比:好吧,那面试之后由谁来决定谁可以当伴娘?
乔:恩,罗斯和我可以当裁判。
西方人个性自由张扬,强调“民主”和“个人”的观念,而中国人向来崇尚“集体主义”,以“谦逊”“低调”作为为人处世之道,所以译文将“me and Ross”的位置做了调整,迎合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较好地运用了归化的策略。
风俗习惯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历史沉淀的结果,地域不同自然风俗各异,其独特性往往造成文化信息的不对称,甚至不可译。
例2:中国人有在正月十五晚上吃“元宵”、赏花灯的习俗。
译文:The Chinese have the custom of eating Yuanxiao(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and watching festive lanterns on the fifteenth evening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元宵”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食品,“正月十五”又采用的是中国独有的农历历法,这天吃“元宵”意为佳节团团圆圆。而西方国家没有对等表达,所以译文采用异化的方法将“元宵”译成拼音并加上了注解,“正月十五”译为“the fifteenth evening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既保留了中国特色,传达了中国的节日文化,也可使西方读者对其含义有深刻了解。当他们对这些风俗熟悉并能理解其含义时,这些译法便成为约定俗成,最后达到传播异域文化的效果。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宗教信仰上有巨大差异,所以在处理此类翻译时一定要尽可能准确传译出原语的宗教色彩和民族信仰,避免文化错位的现象。
例3: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红楼梦》
译文:“buddha,be praised!I’m most grateful for your help,sister.”exclaimed Granny Liu.
杨宪益夫妇用异化的策略将“阿弥陀佛”译为“Buddha”较好地体现了中国人对佛教的信仰,从而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宗教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而hawkes 将“阿弥陀佛”译为“God bless my soul”会使西方读者认为中国人同样信奉基督教,这使得中国宗教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的传译大打折扣。
归化、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重要策略在处理社会文化因素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两种策略虽本质不同,但都是文化因素的产物,二者不但不相矛盾,反而相互补充,共存。任何一位译者在翻译中都不能只用某一种翻译策略而忽略另一种策略。完全的异化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流畅感和理解度,而完全的归化会削弱外来文化的色彩和内涵,无法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所以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将二者融合并用。
例4: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人欢迎。
译文:Jigong,the Robin Hood in China,who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was deeply loved by the poor in China.
济公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因其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但如果用异化直接译为“Jigong”,不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西方读者仍会迷惑不解,译文并用了归化的方法增译了“the Robin Hood in China”,因罗宾汉为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绿林英雄而被西方读者熟知,因此济公的形象立刻变得生动具体,译文既增进了译语读者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又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策略,都是为实现翻译目的,达到预期效果,形神兼备地传达原语信息。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辩证的统一体。在选择策略时,译者要尽可能在归化和异化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使译文既不失原语风格特色,又通俗易懂。扬长避短,做到达意、传神,从而最终促进异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1]冯建文.译文归化与保持异域情趣[J].外语教学,1993,(1).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1,(1).
[4]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1,(9).
[5]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Nida,Eugene 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1969.
[7]Nida,Eugene A.Charles R Taber.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