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宁,王治江
(河北联合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对于翻译过程的划分,翻译界的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见解。赖斯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把翻译过程分为分析阶段和再次词语表现阶段。(谭载喜2010:257)乔治斯坦纳则从阐释学翻译观出发,提出理论层面上的宏观翻译过程有四步:信赖(trust)即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侵入(aggression)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两种语言或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吸收(incorporation)指原文的意思和形式被不同程度的同化过来、补偿(restitution)即把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谭载喜2010:218)另外,尤金奈达从实践的层面提出“四步模式说”,认为翻译的过程是分析、转语(把分析得到的意义从原语转移到接受语)、重组(按接受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检验(对照源文本检测目标文本)四步。(谭载喜2010:236)而迄今为止广被认同的是将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由此可见,翻译的过程很复杂,仅仅靠掌握英语单词的意思和相应的语法知识并不能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译者,翻译是实现一种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民族文化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翻译的对象不只是孤立的语言文字本身,还包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民族文化,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璀璨历史。因此,要成功地完成一部出色的译作,必须对源于文本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包括:语体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境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篇分析。
不同的文本类型有不同语体风格。赖斯认为怎么翻译取决于它的文本类型,在翻译的分析阶段首先要辨别源文本的文本功能包括功能类别、文本体裁和语言风格。(谭载喜2010:257-258)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在她的《翻译中的文本分析》中也指出在确立源语文本的功能时,译者拿这些功能与目标文本在相应目标文化中的功能进行对比,识别在翻译中需要保留的功能和需要调整和去除的功能,从而确立翻译手段。(谭载喜2010:259)可见分清源文本的文本功能是翻译的根本。彼得纽马克的《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指出文本类型主要有表达功能文本,信息功能文本,和感召功能文本三类;把翻译方法分为四类:交际翻译、语义翻译、直译、死译。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的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适合用于表达功能文本,可以采用非正式语体和相应的修辞手法;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适合用于感召功能文本和信息功能文本,适合正式语体风格。(Peter Newmark 2010:50-51)所以在拿到源语文本之后,首先要通读全文,确定源于文本的文本类型,从而确立源文本的语体风格。以信息型文本为例:
原文:兹定于10 月10 日下午2 点在报告厅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史密斯教授举办关于计算机软件最新发展的讲座。欢迎教师及研究生参加。
计算机系10 月5 日
译文一:Professor Smith from American Stanford University will give a lecture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computer software in the auditorium 2 pm on the 10th,October.Teachers and graduates are welcom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October 5th,2012
译文二:It is scheduled at 2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on the 10th,October,when Professor Smith,invited from American Stanford University,will give a lecture about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computer software in the lecture room.Welcome teachers and postgraduates.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October 5th,2012
这是一则通知,属于信息类文本,要使用正式表达,将事实传达清楚,显然“2 o'clock in the afternoon”不如“2 pm”正式简洁;“lecture room”不如“auditorium”正式。译文一比译文二要简洁,正式,流畅。
语法分析主要指句子成分分析、词语类别分析、句子类别分析和句型类别分析。所以语法分析的对象是词、短语和句子。句子是由作不同句子成分的不同词类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一个句子一般由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两部分组成。句子的组成分为两类:主语+系动词+表语;主语+谓语+宾语。不同的词类做不同的句子成分如:名词、人称代词、动名词、不定式或句子可以做主语;动词做谓语;形容词,名次、动名词,不定式或句子做表语;形容词和动名词还可以做定语;名词或人称代词还可以做宾语;副词或介词词组做状语等。句子类别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固定句型有there be 句型、it is that 强调句型等这就要求在翻译中注意主语和谓语的选择。例如:
原文:在去年的亚洲铁人三项赛上,中国队有出色表现。
译文一:The Chinese Team put on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at the Olympic Games in 2008.
这种译法在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的选择上与原文一致,选“中国队”这个名词为主语,“有”为谓语,“表现”为宾语。形容词“出色的”做定语。“在2008 年的奥运会上”为状语。
另外,英语表示在某个时间或者某个地点发生了某事,经常还可以用时间或地点作为句子主语,以see,witness 或find 等作为谓语动词,但这种句式在汉语里是没有的。所以本句还可选择“亚洲铁人三项赛”作为主语:
译文二:The Asian Iron Man Triathlon last year saw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y the Chinese Team.
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不是孤立进行的,在翻译过程中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要相结合。语义分析是指译者运用自己的原语语言知识,借助词典帮助进行词义辨析并确定句子成分之间语义关系的过程。奈达曾指出语义分析是分析的重点。从传统的词汇学角度来说,词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是词语所指的对象本身的意义,是词的字面意义;而内涵意义指人们对于词语所指的对象产生的情感联系,是词的暗含的意义,如“tiger”概念意义是“老虎”而内涵意义是“凶悍”。(梁玉玲1995)确定词语的准确所指意义之后,还要分析语义成分的关系包括:施事者、动作、接受者、时间、地点、原因和方式。另外,还要把握好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确定原语的整体意义。不能只看字面意义进行逐词翻译。例如:
原文:We had alovely night in Paris.
译文一:我们在巴黎过了一个可爱的夜晚。
译文二:我们在巴黎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Lovely 不仅有“可爱的”意思。查一下字典会发现还有“美丽的”、“快乐的”、“愉快的”、“高尚的”、“纯洁的”等意思。显然夜晚用“可爱的”修饰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这里应该是“愉快的”意思。再如:
原文:After all,all living creatures live by feeding on something else,whether it be plant or animal,dead or alive.
译文一:毕竟所有活着的生物,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死的还是活的,都靠吃某种别的东西生存。
译文二:所有活着的动物毕竟都是靠吃别的东西而生存的,不管这些东西是植物还是动物,是死的还是活的。
不难发现译文一“活着的生物”与“死的还是活的”矛盾。仔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whether 引导的成分如果修饰all living creatures,it 要改用they。显然whether 引导的成分是修饰something else 的。译文二是正确的。要分清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孙致礼周晔2011:22-23)
语境分析是将语言和其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是翻译过程中体现忠于原文的一个重要方面。语境分析包括微观语境的分析(即词、短语、句子、语段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或上下文关系,是语言内部诸要素相结合,相制约的语境)包括主被动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让步关系,条件关系等和宏观语境的分析(即文本语言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使用某个语言项目时的广阔的社会背景,是与语言相关的语言外部要素相结合相制约的语境)包括: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和现实存在性等。(孙致礼 周晔2011:23)微观语境分析和宏观语境分析同样重要。微观语境分析的重要性如:
原文:Clare stood still,and inclined his face towards her.
“Oh,Tessy!”heexclaimed.
The girl’s cheeks burned to the breeze,and she could not look into his eyes for the emotion.(T.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Ch.23)
译文:克莱尔静静地站着,把脸靠向她。
“哦,苔丝!”他喊道。
女孩子的两颊在微风中烫的火热,她很紧张,不敢看克莱尔的眼睛。
这几句话描述的是苔丝和心上人克莱尔第一次身体接触的情景。“在微风中”应该是in the breeze是to the breeze.另外“微风中”与“火热”矛盾。仔细推敲会发现breeze 是克莱尔冲动地喊“Tessy”时嘴里冒出的气息。应译为“苔丝感到了他嘴里冒出的气息,脸上给烧的火辣辣的,她心摇神荡,不敢再盯着克莱尔的眼睛。”(孙致礼 周晔2011:27)
另外,宏观语境分析对准确的翻译也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宏观语境问题,特别是文化背景,通常不能从文本语境中获得足够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借助宏观语境的分析再现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the hoses in Birmingham,a bridge in Selma,and a preacher from A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We Shall Overcome.”Yes we can.
译文一.她在那儿是为了蒙哥马利的公共汽车、伯明翰接的水管、塞尔马的桥,一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传教士告诉人们:我们能成功。是的,我们能!
译文二.安妮经历了蒙哥马利公交车事件、伯明翰黑人暴动事件、塞尔马血腥周末事件。一位来自亚特兰大的牧师告诉人们:我们能成功。是的,我们能!
比较以上两种翻译会发现:译文一没了解事件背景和文化社会语境,所以只是字面翻译,让人费解。而译文二,准确翻译出了“bus”、“hose”、“bridge”所指的社会背景事件分别是“公交车事件”、“黑人暴动事件”和“血型周末事件”。再例如:
原文:They (pants)draw no distinction and recognize no classes;they are merely Americans.
译文:它们没有什么区别,也不分什么阶级,他们仅仅是美国人的。
很明显,译者的译文欠佳:牛仔裤还分阶级?网上查一下牛仔裤的历史,就能知道施特劳斯发明的牛仔裤不仅受到淘金工人们的欢迎,还吸引了美国的普通大众。所以应该是穿牛仔裤的人没什么区别,不分阶级。这句话应该改译为:这种裤子对人不分贵贱,不讲等级,只要是美国人就可以穿。以上两例都说明宏观语境分析对正确的翻译是很重要的。因此,在理解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微观语境分析和宏观语境分析相结合。
语用分析和语境分析是密切联系的,语用分析是分析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运用和理解语言的过程。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格莱斯于1967 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逻辑与对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指出会话含义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原则、质的原则、关系原则和方式原则。违背任何一个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Grice,Paul H 1975:45)源语作者可能使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超出语言形式本身意的实际意义,因此语用分析主要是对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主要分析在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实际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我们要如何理解。例如:
原文:You look very pale and there is a hospital around the coner.
译文一:你看起开脸色苍白,拐角处有一家医院。
译文二:你看起来脸色苍白,你可以去拐角处的医院看医生。
这里违背了相关性原则,产生了会话含义,说拐角处有一家医院,实际上是想告诉对方去看医生,更能体现出对对方的关切和心疼。显然译文二比译文一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更清晰。
语篇中的句子和段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有组织的语言整体。语篇研究的对象是比句子更大的单位,如一段话,一篇文章和一部作品。(孙致礼2009:57)语篇的特征包括结构上的衔接性、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性、意义上的完整性、语义上的连贯性、交际功能的独立性、与情景语境的一致性。语篇分析的研究重点是衔接、连贯和布局三部分。衔接是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有形脉络,可以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来实现;连贯体现在语篇的深层结构上,是潜藏的逻辑结构,是无形脉络,不能只靠词汇和语法手段实现,还要靠译者的语外知识,是作者与译者认知和知识的沟通。衔接是实现连贯的前提。而布局指语篇的通篇结构,如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徐玉臣等从认知心理角度讨论语篇连贯并认为,连贯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语篇使用者对语篇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徐玉臣2003)衔接手段有指代、替代、省略、连接词和词汇衔接。(Halliday Hason 1976)例如:
原文:The railway station is nearer from my home than jenny’s.
译文:火车站离我家比离珍妮家近
原文中用“jenny’s”后省略了“home”避免重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所以译文中要补充上,使意思完整。
连贯是词语,分句和句群在概念逻辑上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它不仅依靠语言和语法手段,还要靠读者的语外知识。连贯与衔接密不可分,衔接手段应用的恰当有助于语篇的连贯,连贯以衔接为前提。例如:
原文:I am fond of reading books that always introduce us into the ocean of knowledge
译文:因为书籍总是将我们带入知识的海洋,所以我喜欢读书。
译文通过增加连接词的方式体现出了句子的因果关系,使译文更加连贯。
综上所述,翻译不是词汇简单的字面意思的罗列,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原文,确定源语文本的准确意思和实际意义,从而再现原文信息。另外,虽然语体分析、语义分析、语法分析、语境分析、语用分析和语篇分析关注的角度和层面不同,但是他们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在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中要结合起来,任何一方面也不容忽视,才能收获一部完美的译作。
[1]Grice,Paul H.Logic and conversation[A].Cole,P.and J.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Halliday,M.A.K&Haso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3]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4]Peter Newmark.翻译教程—翻译的原则与方法[Z].赖慈芸编译.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2005.
[5]梁玉玲.英语词汇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D].丝路学刊,1995(1).
[6]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孙致礼,周晔.高级英汉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8]徐玉臣.语篇衔接与心理连贯[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9]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